黃明妝 王曉恒
由伯頓執(zhí)導的《愛麗絲夢游仙境》是一部迪士尼的3D電影,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于英國作家卡羅爾所創(chuàng)作的童話作品《愛麗絲漫游仙境》與《愛麗絲鏡中世界奇遇記》。影片在2010年上映之后,首周票房就達到了1.16億美元,而這部電影作品的成功,不僅受益于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而且也得益于伯頓對文學作品所作的巧妙改編。在波頓的電影版本中可以發(fā)現,影片受眾實現了兒童向大眾的轉變,同時也彰顯出了伯頓自身鮮明的執(zhí)導風格,探討英語電影《愛麗絲夢游仙境》對文學原著的改編以及電影導演執(zhí)導風格對電影改編的影響,能夠為電影改編作品的創(chuàng)作帶來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在英語童話文學中,人物設置往往具有分明的立場和對立關系,這種人物設置結構可以稱之為“二元對立”。以童話中的女性為例,英語童話作品中的女性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仙女”,她們都共同具有善良、美麗、天真、無私的個性;另一種則是“女巫”,她們刁鉆、蠻橫且自私、丑陋。這種二元對立的人物設置,在英語兒童文學以及迪士尼所改變的電影中已經成為了一種經典模式,因此,觀眾在觀看英語兒童文學和迪斯尼所改編的電影過程中,能夠根據人物的容貌、穿著等輕易的辨別出人物的善惡。在卡羅爾的文學版本中,白皇后與紅皇后這兩個人物的設定就具有二元對立的特征,白皇后具有純潔甜美的外貌,并且相比較之下顯得更加柔弱,而紅皇后則具有與白皇后反差很大的外貌與個性。
在伯頓所拍攝的《愛麗絲夢游仙境》中,人物的設定對卡羅爾的英文文學原著進行了顛覆。從表面上來看,紅皇后與白皇后的確具有對立的立場,但是在判斷紅白皇后好壞方面,這部電影作品卻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和表達而顯得并不是那么清晰和容易辨別。從紅皇后來看,她具有夸張的造型和盛氣凌人的性格,但是在電影情節(jié)中可以發(fā)現,紅皇后暴躁的性格與他人對自己的背叛具有很大的關系。即便是身處王位,但是并沒有人愿意與她進行溝通并對她的心事進行傾聽。即便她對自己的心腹給予了極高的信任,但是她的心腹卻對她進行了利用,并在她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她當作自己的傀儡。她的暴戾讓自己的臣民都背叛了自己,但事實上,雖然她一直使用“off with his head”,但是她也并沒有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而真的將誰的腦袋砍下來。從這幾點來看,紅皇后只是一個內心脆弱、外表兇煞、欠缺安全感以及言語逼人的人物,這一人物不僅不會引發(fā)觀眾的厭惡,甚至會喚起觀眾對她的憐惜,同時,這一人物的設定,對文學版本中純粹的“惡婆娘”形象進行了顛覆。從白皇后來看,在白皇后的刻畫中,電影呈現出了一個有趣的畫面,即白皇后剛剛說過自身不愿意對任何生靈進行傷害,但是卻馬上對自己面前的螢火蟲進行驅趕。事實上,在整部電影的表現中,這種言行不一的性格特點并不僅僅出現在這一處。從表面來看,白皇后弱小的形象容易獲得他人的同情,也正是憑借這一特質,白皇后得到了百姓的擁戴,并成功誘騙愛麗絲成為了推翻紅皇后統(tǒng)治的工具。因此,電影中的白皇后利用自身的外表對自身的深謀遠慮進行了成功的掩蓋,而觀眾在了解這一人物的過程中也能夠發(fā)現,她并不像自己口中說的那樣弱小,因此也很難想“二元對立”人物設置結構中的正面人物一樣容易引起觀眾的同情。由此可見,電影作品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了顛覆,同時也對男權社會中傳統(tǒng)的女性審美觀進行了顛覆,這種顛覆消解了文學作品中所設定的善惡印象,并且也體現出了現代電影藝術發(fā)展過程中的精神追求。
英語童話作品的受眾是特殊的兒童群體,受到這一群體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限制,童話作品在故事情結的設置中呈現出了單線索發(fā)展的特征。而從英語童話作品的結構來看,則呈現出“三段”模式與“反復”模式的特征,并且事故的結局也一般具有固定的情節(jié),即以美好的結尾而告終,如在《白雪公主》中,皇后先后三次假扮老婆婆欺騙白雪公主,最后白雪公主與王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大多數童話改編的電影,也并沒有突破這種模式,如在動畫電影《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中,仍舊是以白雪公主和王子的幸福生活結尾。因此,無論是在英語童話作品還是基于英語童話改編的電影作品中,都具有固定的背景與情節(jié)。這種模式凸顯出了童話作品和童話電影的教育意義,即人們需要通過努力來對命運進行改變,只有如此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從伯頓的電影作品《愛麗絲夢游仙境》對文學版本的改編來看,伯頓的電影與卡羅爾的文學都是一個7歲的小女孩總是做同一個夢為開端,轉眼長大的女孩在被他人求婚時不知所措,并跟隨自己夢中的紅兔子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無論是在電影還是文學原著中,愛麗絲都面臨著“我是誰”的問題,對這一問題做出解答的過程同時也是愛麗絲成長的過程,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愛麗絲逐漸認清自己并找到了自我。但與此同時,可以從電影與原著中看到兩個并不相同的故事,電影版本并沒有對全部情節(jié)作出借鑒和重現,甚至處于電影創(chuàng)作本身的需求,伯頓對愛麗絲在現實社會中的生活背景以及在仙境中的各種奇遇都作了細化。而在思想表達方面,原著重視展現童真流逝帶來的傷感和對生命的熱愛,在仙境中的各種奇遇也都具有抽象的現實意義,但是,電影版本在重視展現愛麗絲面對現實世界和仙境過程中對真實的自己與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進行尋找的過程。另外,電影版本在大部分內容中都對文學原著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了繼承,但是結尾部分的獨具匠心卻帶給了觀眾不少驚喜。電影作品中出現了“預言書”,并預言愛麗絲將成為仙境英雄。在完成自身的英雄使命之后,愛麗絲面臨著瘋帽子的表白,帶著觀眾的惋惜返回到現實社會中。并且回到現實社會中的愛麗絲拒絕了他人的求婚。至此,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女性形象被呈現出來。這種改編的意義在于,愛麗絲這一人物形象能夠對社會現實作出反映,同時能夠承載當代社會文化與大眾審美需求。愛麗絲可以理解為一個女權主義者,并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獲得了自我身份認同感,同時擺脫了父權對女性思想以及女性自主行為的束縛。
從1903年以來,卡羅爾的童話作品《愛麗絲漫游奇境記》多次經過改編并搬上屏幕,在這些電影作品中,觀眾給出的反映與評價褒貶不一。在這部文學作品中,卡羅爾利用兒童視角對維多利亞使其的社會做出了審視,不僅表達出對童心的渴望,同時也表達出對現實社會中虛偽人性的厭惡。伯頓在以卡羅爾的原著為藍本進行改編的過程中,對原著人物設置都做出了一定的繼承,也對原著的風格進行了一定的保留,同時,伯頓在增設一些人物與改編一些情節(jié)的過程中,也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在此基礎上,文學原著中對維多利亞時期社會的反映,成為了對當代社會所做出的反映,這種變化能夠更加有效的吸引觀眾走入影院,并對電影內容給與好評。與文學作品不同的是,影片僅僅只有兩個小時的呈現時間,因此,在電影改編作品時,并不能夠對原著進行徹底的還原,這也決定了以文學作品為基礎進行電影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是一個故事再造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導演執(zhí)導風格對電影風格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導演,伯頓并不滿足與對主流電影風格的迎合,而是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作品來展現出屬于自身的色彩。從伯頓的《愛麗絲夢游仙境》中,可以明顯看出伯頓電影執(zhí)導風格對電影改編所產生的影響。
首先,伯頓的電影執(zhí)導風格讓《愛麗絲夢游仙境》具備了明顯的哥特風格。從故事氛圍的塑造來看,文學作品在寫作的過程中,只能通過文字來對故事的氛圍展開敘述,因此,讀者對故事氛圍的感受,也只能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想象來構建。而電影則能夠通過畫面與聲效來將故事的氛圍直接傳遞給觀眾,由此可見,電影和文學作品相比,在故事氛圍的塑造方面具有更加直觀的特點。從伯頓所導演的作品來看,無論是《剪刀手愛德華》《斷頭谷》還是《僵尸新娘》和《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等,都具有幻想與現實結合的特點,并且都通過呈現恐怖、驚悚的內容來映襯出純真、美好的愿景。同時,通過對這些哥特元素的運用,伯頓也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批判。而《愛麗絲夢游仙境》同樣具有伯頓電影作品中的這些共同特點。觀眾通過《愛麗絲夢游仙境》,可以明顯看出伯頓執(zhí)導風格中的哥特色彩,并且能夠從這些哥特元素中總結出《愛麗絲夢游仙境》的四個特征,即恐怖陰森的氛圍、充滿懸念的情節(jié)、夸張的人物造型以及對社會的批判。伯頓利用自身對文學藝術的理解,使《愛麗絲夢游仙境》呈現出了另類的風格,在充滿哥特氣息的故事中,愛麗絲的品質就如黑夜中的明珠一樣閃閃發(fā)亮,而這部電影作品所反映出的主題,也能夠帶給人們反思與期望。當然,不能否認卡羅爾的文學版本中同樣具備這種特質,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伯頓電影版本中所具有的哥特風格將這種特質彰顯得更加明顯。
其次,伯頓的電影執(zhí)導風格讓《愛麗絲夢游仙境》具備了明顯的黑色幽默特征。黑色幽默的手法往往是利用夸張來進行諷刺,從而使用荒誕的世界來對現實社會與現實真理作出暗示的目的。伯頓的《愛麗絲夢游仙境》具有詼諧幽默的特征,但是帶給觀眾的深思卻能夠沖淡喜劇的氛圍。從伯頓的電影和卡羅爾的文學作品差異來看,伯頓對卡羅爾的文學作品作了續(xù)寫。在卡羅爾的文學作品中,故事的主線是愛麗絲拯救仙境,而在電影作品中,伯頓將這條主線做出繼承并設置為明線索的基礎上,又設置了一條暗線索,即瘋帽子對愛麗絲所產生的情感,從而讓電影所講述的故事在兩條線索的推動作用下得以發(fā)展。在卡羅爾的文學版本中,瘋帽子這一形象的癲狂特點得到了凸顯,但是卻沒有多情的一面,而伯頓賦予了瘋帽子這一性格特征。這一性格特征的出現,讓愛麗絲在返回現實社會時導致觀眾產生的惋惜和遺憾之感更加強烈。雖然瘋帽子外表怪異,但是卻具有渴望被愛的單純內心,瘋帽子在愛麗絲走后所產生的孤獨感,不僅讓觀眾產生了憂傷情緒,同時能夠促使觀眾對人性、權利以及社會產生思考。這種用喜劇形式所呈現出的悲劇色彩,體現出了伯頓電影指導風格中的黑色幽默特征對電影改編所帶來的影響。
無論是用文學形式還是電影形式來呈現,《愛麗絲夢游仙境》這種經典作品都能夠得到人們狂熱的追捧。在電影版《愛麗絲夢游仙境》中,伯頓對原著中人物的設置與刻畫、故事情節(jié)的開展等作了大膽的改編,特別是伯頓像觀眾展現出了一個續(xù)寫的結尾,這不僅滿足了現代觀眾的審美觀與好奇心,同時也體現出了值得肯定的女性意識。另外,在本文的分析中也可以發(fā)現,電影版《愛麗絲夢游仙境》具有明顯的哥特風格與黑色幽默特征,這也說明了導演的執(zhí)導風格對文學作品的改編產生著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