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暢
香鍋記憶
馬暢
遇到校友,只要談到香鍋,不分地域不分院系不分年齡,不分在校與畢業(yè),甚至不分男女,都會有類似的感慨,那就是好想來一鍋!
我與香鍋的第一次邂逅,是大一上學期的一個冬日的傍晚。當時,食堂里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我穿著白板鞋牛仔褲,背著烏龜殼一樣的書包,坐在離窗口不遠的桌子前。這時,迎面走來幾位打扮新潮的學姐。她們頭燙大波浪,腳穿高跟鞋,操著不同的口音,似乎是來聚會的。她們看到了我,便說:“小妹妹,借一下你的飯卡呀,我們把錢給你?!蔽耶斎煌饬?,看著她們點了一大鍋,又要了一斤米飯,又看著她們談笑風生,吃盡最后一根菜葉,不僅羨慕起來。其實,我是一個不太喜歡吃辣的人,更沒吃過香鍋。突然間,我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與此同時,香鍋也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香鍋,究竟是什么味道呢?不辣嗎?后來,我也約了同學一起吃香鍋,一個“爽”字就能形容這其中的感受。那滋味真是麻在嘴中,辣到心里,讓人回味無窮。
吃香鍋的時候,幾個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吃一邊聊,聊得熱火朝天。于是,香鍋承載了太多的情感,也記錄了許多難忘的記憶。得了獎學金,要吃香鍋慶祝;考得一塌糊涂,也要吃香鍋宣泄情緒;擦肩而過五十九分被抓了還要吃香鍋,以此來填補內(nèi)心的憤懣;朋友之間感情好,要結(jié)伴吃香鍋;幾個人不愉快了,也吃香鍋一笑泯恩仇;男女同學一起吃香鍋要承受“這倆人是不是好上了”的輿論壓力;異性朋友在一起吃香鍋也很考驗?zāi)猩?,男生一定要給女生弄好端過來;畢業(yè)時,朋友們吃香鍋,敘敘舊情后各奔東西……所以,無論春夏秋冬,無論晴陰雨雪,在食堂的各個角落都圍著一群又一群的人吃香鍋。就連我這個不喜歡吃辣的人,也愛上了香鍋。
打鐵還需自身硬,香鍋之所以這般火,最關(guān)鍵的是好吃,能給食客帶來不一樣的味覺體驗。于是,香鍋從大小鍋仔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那么,香鍋好吃到什么程度呢?據(jù)經(jīng)常到四川等出差,并一直專注于吃辣的同學說,香鍋并不輸于當?shù)氐奶厣牢?;?jù)在北京工作的同學說,“各路飯店吃過來,很難找到更香的”;據(jù)我個人來說,這香鍋的確好吃,甚至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畢業(yè)以后,我也去了不少地方,吃過很多美味,卻都不及當年香鍋那般誘人。香鍋是學校食堂的招牌菜,也包含了純潔而真摯的友誼,還蘊涵著深邃而簡單的哲理,那就是要想走得長久,還要靠實力。美食不僅要用實力說話,才能飄香永久,做人更是如此,只有活出真我本色,才能常立于世。辣,也要辣出特點;倔強,也要倔強出新意。唯有堅持自己的“品牌”,才能經(jīng)營出一片廣闊的市場。至今,我也不知道香鍋里的配料是什么,卻從中吃出了人情味兒,吃出了一段舍不得揮去的時光。
無論歲月怎樣更迭,香鍋的味兒一直不變。你饞了嗎?有機會,一起約出來,吃香鍋敘事吧。
(注:此文乃本人“抓心撓肺”地想歌頌一下大學食堂里的麻辣記憶,如有不周全之處還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