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之
我站在輪渡口眺望鼓浪嶼時,天空布滿了細(xì)細(xì)密密的雨絲。雨滴打在傘頂,猶似急促的鼓點。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因西南面的海蝕洞受海浪沖擊聲如擂鼓,故有此雅名。此刻它就鋪陳在我的眼前。整個鼓浪嶼就如一艘破霧而行的戰(zhàn)艦,挺立的鄭成功雕像是戰(zhàn)艦高昂的頭,高聳的日光巖就是戰(zhàn)艦的駕駛臺。千萬年來,這艘戰(zhàn)艦始終保持著這種一往無前、氣壯山河的姿態(tài)。
雨撒得很緊,但還是游人如織。打著傘,我獨自沿著緩緩的坡道前行。漫步在鼓浪嶼的巷弄里,觸目可及的蒼翠,建筑掩映在綠蔭里,圍墻上爬滿了密密的青藤,藤蔓間的三角梅、炮仗花嬌艷欲滴。拐出一條小街,迎面一株冠蓋遮日的榕樹,無數(shù)細(xì)須似流蘇般于樹冠間垂下來,就如閱盡人世滄桑的老人飄然下垂的美須。聽導(dǎo)游介紹才知道,這是榕樹特有的,從枝條上長出的氣根。這些氣根伸入土壤,就會形成新的樹干。天長日久,樹的主干和支干交織在一起,就組成了一片稠密的叢林。常言道獨木不成林,然榕樹就有獨木成林的奇觀。
建筑是凝固的藝術(shù)。行走在鼓浪嶼的街巷里,最奪人眼球的是那一幢幢風(fēng)格各異、匠心獨運的建筑,有中國傳統(tǒng)的飛檐翹角的廟宇;有閩南風(fēng)格的院落;有中西合璧的小樓;有歐洲風(fēng)情的別墅。鼓浪嶼素有萬國建筑博覽的美譽。在這個面積僅1.9平方公里的小島上,1000多幢別墅如珍珠般散落在綠蔭叢中,沙灘邊上。這些建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后,作為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西方列強蜂擁到鼓浪嶼,很多別墅、公館都是那時建造。我走進了菽莊花園?;▓@依海而建,壘石補山,其間樓臺亭榭不一其形。站在高處憑欄遠(yuǎn)眺,可見波浪洶涌拍岸,海水親吻沙灘。園內(nèi)有壬秋閣、四十四橋、談贏軒、疊石假山等等雅致景點。
雨絲密了,褲腿貼住了腳踝滲來絲絲涼意,然而我還在狹小的街巷里徜徉。我在尋覓,尋覓一個著名學(xué)者、文學(xué)家的足跡。當(dāng)我按圖索驥找到漳州路,拐進一條寂寞的小巷,我看見了一棟英式的小樓。這里沒有路牌指示也沒有銘牌說明,甚至連游人都沒有,寧靜得令我心痛。這就是林語堂的故居。眼前是一條黃泥小路,我一腳一腳踩著泥濘走進去。小樓已經(jīng)很破敗,庭院的邊角崢嶸著荒草,石階上斑駁著青苔。
離開林語堂故居,夜色已悄然籠罩下來,多情的雨還是下個沒完,路邊的店鋪早已經(jīng)燈火璀璨。美麗的鼓浪嶼就像一顆被水洗過的夜明珠,讓我流連讓我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