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科 門慶永 姚紅燕 劉云虹 徐峰 趙君發(fā)
摘 要 近年來,花生主產區(qū)空秕果的發(fā)生越來越嚴重,已制約了花生產量的提高,不同花生品種間的空秕果發(fā)生率差別較大。一般情況下,大果型花生空秕率大于小果型花生。生產中,要結合實際情況選用花生品種,肥水條件好的高產田宜選用大果型品種,旱薄地及常年空秕率發(fā)生較高的地塊要以小果型品種為主,以減輕空秕果的發(fā)生,充分發(fā)揮良種在花生生產中的增產增效作用,達到高產穩(wěn)產的目的。
關鍵詞 花生;空秕果;品比試驗
中圖分類號:S565.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0-0-02
花生是我國的主要油料作物,特別是近幾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的銳減,花生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尤為重要,花生生產直接關系到我國油料安全。莒縣不僅是全國油料生產基地縣,還是山東省重要的花生生產基地,花生常年播種面積為2萬hm2以上,單產穩(wěn)定在每300 kg/667 m2左右,總產量超過9萬t。以山丘區(qū)種植為主,種植品種以山花9號、花育25號、花育36號等大果型品種為主。近年來,花生區(qū)空秕果的發(fā)生越來越嚴重,已嚴重制約了花生產量的提高,而不同花生品種間的空秕果發(fā)生率差別較大。為了解不同品種間空秕果率的形成差異,幫助群眾選擇空秕果發(fā)生率低、高產穩(wěn)產的花生良種,提高花生產量,保障油料生產安全,對當地種植面積較大的幾個花生品種設置了不同品種的花生空秕果對比試驗。具體試驗情況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本次試驗共設置5個處理,所選用的5個花生品種均為當地種植面積較大的品種,且均為山東省主推品種。其中大果型花生品種3個,分別為山花9號、花育25號和花育36號;小果型品種2個,為山花8號和山花10號。
1.2 試驗設置
試驗地點位于莒縣碁山鎮(zhèn)車峰峪村,試驗地塊土壤質地為沙性壤土,已連續(xù)3年種植春花生,pH值為5.7,有機質含量為0.75%,堿解氮為105 mg/kg,有效磷為52.7 mg/kg,速效鉀為106.3 mg/kg,常年平均產量水平在320 kg/667 m2左右。該試驗于2013年4月28日播種,9月13日收獲。每個小區(qū)種植60 m2(12 m×5 m),5個處理的品種,采取隨機區(qū)組排列,設置3次重復。
1.3 田間管理
1.3.1 播種
播種前進行冬前深翻25 cm,扶溝時每667 m2施入三元復合肥(15-15-15)50 kg,商品有機肥80 kg,壟距80 cm。2013年4月28日播種,播種前將種子用3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進行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及蚜蟲,一壟雙行,每穴播種2粒,大果型品種667 m2密度在7 000墩左右(株距24 cm),小果型品種667 m2密度在9 500墩左右(株距17.5 cm)。播種后立即覆膜,覆膜前每667 m2用72%異丙甲草胺乳油100 mL對水50 kg,均勻噴霧處理壟面,覆膜后對溝底同樣進行噴霧,防止雜草生長。
1.3.2 查苗補缺
播后7 d及時檢查各小區(qū)花生出苗情況,發(fā)現有空穴的及時補種,以確保每小區(qū)株數一致。
1.3.3 田間管理
出苗后及時破膜放棵,6月16日普噴1次4.5%高效氯氰菊酯+50%苯甲·丙環(huán)唑預防病蟲害,中后期噴施2次80%代森鋅+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氨基酸葉面肥防病蟲、延緩衰老,當株高達到45 cm時,噴施一遍縮節(jié)胺進行控旺,其他田間管理同常規(guī)春花生田間管理。
1.4 適時采收
9月中旬,當花生葉片脫落,頂部葉片變黃,莖枝變黃枯軟,大部分莢果成實飽滿時,分別進行收獲。
1.5 測定方法
花生收獲時,各品種處理的地塊隨機選取3個點,每點6 m2,將花生果曬干后進行稱量及測數分析,計算出小區(qū)平均產量、百果質量及秕果率。
2 結果與分析
不同品種的花生空秕果率及產量情況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各品種花生小區(qū)莢果平均產量順序由大到小為花育36>山花9號>花育25>山花10號>山花8號,以花育36為最高,平均產量3 085 g,其次為山花9號,平均產量3 021 g。小區(qū)果仁質量順序由大到小為山花9號>花育36>花育25>山花10號>山花8號,以山花9號最高,平均2 099 g,但與其他2個大果型品種花育36(2 097 g)、花育25(2 084 g)差別不大;山花8號和山花10號2個小果型品種稍低,兩者間差別也不大,分別為1 804 g和1 831 g。各品種間空秕果率差別較大,山花10號和山花8號較低,分別為3.2%和3.5%,其次為花育25和山花9號,分別為13.6%和21.9%,花育36最高,空秕果率達35.7%。
從本次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在同樣的栽培管理條件下,各花生品種間空秕果的發(fā)生差異較大,空秕果的發(fā)生程度與花生果仁質量成正比,仁質量越大空秕率越高;大果型品種空秕果發(fā)生普遍嚴重于小果型花生,通常情況下果型越大的品種,空秕率越高;而大果型品種產量一般高于小果型品種。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本次試驗得出小果型花生空秕率大大低于大果型品種。因花生空秕率的形成與鈣的吸收有關,造成該結果的原因,經查閱相關資料,可能與花生對鈣元素的吸收傳導有關(花生果中的鈣元素主要由果殼與果柄進行吸收傳送)。在花生生產中的品種選擇上,肥水地塊亦選用大果型品種,以提高產量及效益;旱薄地及缺鈣地塊亦選用小果型品種,以減輕空秕果的發(fā)生,達到穩(wěn)產的目的。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