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冬林
與竹為鄰
許冬林
許冬林
作家名片:許冬林,安徽無為人,作品散見于《讀者》《散文》等報刊,并多次被轉載。她的散文打破了常規(guī)的語言風格,清新靈動,意境空靈,代表作《一碗千年月》。近年來,她的文章受到中考命題者的關注,像《與畦為鄰》等已被選入試卷。
與竹為鄰,日子一定清涼有古意。
童年時,大伯家屋子西邊有一叢竹子。竹林旁邊還有一大叢野生的忍冬。夏日暮晚,忍冬開花,一陣陣清香蕩開了,穿過竿竿翠竹,殷勤招引路人。那時,大堂哥常常捧著書本,在竹下讀書,后來才知道那讀書叫備戰(zhàn)高考。
他捧著書,圍繞那叢竹子,一圈又一圈地轉,頭也不抬,臉貼著書本。我覺得堂哥也是綠色的了,像一竿瘦竹。堂哥考走之后,竹蔭下很有些寂然。只有黃昏時,夕陽的金光映照湖面,連湖邊的那叢竹子也在夕陽的金光里,蒙上了一層燦燦的喜氣。
我很羨慕大伯家,無端覺得過日子要有竹為鄰才好,那日子才有些含蓄的深意。每日黃昏,放學后的我每走到那叢竹下,總要故意收住步子。有時是手搖竹竿,逗枝上的鳥,有時踮著腳,在那里攀折枝條。下雨天,路過竹蔭下,有時故意移開傘,等竹葉上的雨滴落下來,落進脖子里,落在眉眼間,落在手臂掌心,一身的葳葳涼意;覺得自己就要涼了,就要凝結了,凝結成一塊古玉,透明無瑕。
村子里有一位老先生,飽讀詩書,為人耿直。他家屋前屋后全是竹子,三間破舊的房子臥在竹林深處,像一個多縫的蟬蛻??刹恢罏槭裁?,我就喜歡那樣的人家,白墻黑瓦,翠竹環(huán)繞。每次上學,我總喜歡繞路經過他們家的竹林。清秋天的晨曉,透過一竿竿的竹子,會看見老先生穿著米白色的褂子,坐在門前吃早餐,像個老中醫(yī)。我悄悄地走過,只覺得那是不一樣的人家。鳥在竹林里鳴叫,聲音回蕩振顫,越發(fā)清脆干凈。露水掉下來,濕了我的劉海,還有我的書包,還有我的裙子,我想長大后定要種一片修竹。
時光荏苒,人是長大了,那樣直插青空的竹子卻沒種成,因為住樓,沒有自己的土地,像私房錢一樣珍貴的土地。可是,種竹的夢還在,月光一樣夜夜覆蓋心上。后來,買鄭板橋的畫冊賞覽,看他畫的竹,三五根,或一兩叢,疏影橫斜,枝葉婆娑,濕淋淋的墨意,將一顆心也潮軟生了蒼苔。在那幅《墨竹》里,他題句子:
茅屋一間,新篁數(shù)干,雪白紙窗,微侵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石硯,一張宣德紙,幾筆折枝花,朋友未來,風聲竹響,愈喧愈靜,家僮掃地,侍女焚香,往來竹陰中,清光映于面上,絕可憐愛,何必十二金釵,梨園百輩,須置此身心于清風靜響中也。
看墨色游走宣紙,讀散淡清奇的句子,真恨自己,恨不能生在板橋那樣的年代。若能與板橋為鄰,多好!浣過衣,弄好炊,然后裝作去散步,隔墻看他在竹蔭下喝茶,看他在紙窗邊研墨畫竹,院子里,竹聲颯颯,秋蟬鳴噪。做他的家僮和侍女也好啊,掃完地,來焚香,竹蔭下來去悠然,聞墨香,蕭淡度光陰。
板橋與竹為鄰,我與板橋為鄰。我把板橋的畫冊置于案頭床邊,即使不翻,即使只是聞著那紙墨散發(fā)的細細幽香,已覺得日子芬芳。
到桂林旅游,坐筏子從桂林到陽朔,在漓江飄蕩,看兩岸青山嵯峨層疊,看河灘上竹子婆娑,美得呀,覺得我們是乘船往天河去,那青山上住著神仙,那竹林里住著仙女。桂林多的是鳳尾竹,一叢一叢地長,好像一個個的竹子部落,都有自己的姓氏。鳳尾竹是很柔美的一種竹子,我就想,在這樣的鳳尾竹下,多適合和姐妹們一起團坐下來,聚在一處做做女紅,說說女兒家的小心思,那時都還未嫁,都還是阿爸阿媽乖巧的小女兒呀。然后,與情人相會也在鳳尾竹下,戀情就像這翠竹,一輩子團在一起,一輩子心意不變。
無土可種竹,只能以水養(yǎng)竹。清水養(yǎng)竹,養(yǎng)富貴竹,看那一小叢幽幽綠意停泊在斗室里,就覺得日子也清幽起來。想要與竹為鄰,想要遇一個竹一樣的禾本科的人,清潔又野逸,與我在水邊在林下,一起說說這清涼自得。
編輯/黃書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