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玥嬌 編輯 黃旻旻
別叫我“剁手黨”我只是習慣性付款
文 王玥嬌 編輯 黃旻旻
距離2015年結束只剩下不到60天,值得期待的三個節(jié)日卻都是“剁手黨”的狂歡節(jié)。由“光棍節(jié)”演變而來,全民下單的“雙十一”,以及西方世界披著宗教外衣“買買買”的感恩節(jié)和圣誕節(jié)。誘惑接二連三、前赴后繼。
買東西這件事在手機、平板電腦的改造下已經(jīng)變得太過方便,信用卡、支付類軟件也讓花錢“眼不見心不疼”,手一抖,輕松付款。
“買買買”引發(fā)的家庭矛盾每天都在上演,因為控制不住購物欲負債累累的例子并不罕見。不過,越是在經(jīng)濟下行時期,“剁手黨”的貢獻就越珍貴,是時候重新審視他們了。
“剁手黨”不光保證了快遞小哥的工作量,還為消除不同級別城市的消費水平差異做出了巨大貢獻。麥肯錫2013年發(fā)布的一份報告稱,網(wǎng)購提供了更多商品種類,極大地拉動了三四級城市的消費。
“剁手黨”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種精神發(fā)揚到國外,就是借著旅游的機會“買下全世界”。據(jù)美國學者測算,中國5個富人的在美消費就能解決一個就業(yè)崗位。英國人更直接:“哪家店愿意錯過中國消費者,他們一定是瘋了?!?/p>
全球經(jīng)濟低迷的大環(huán)境下,國外的熱門目的地都備好了中文導購、銀聯(lián)折扣,背靠“剁手黨”,照發(fā)“中國財”。
賺女人的錢大概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了。好看,買;打折,買;最后一件,買;買一送一,買;新奇好玩,買……只有到看到賬單的那一刻,才發(fā)現(xiàn)即使是橫生出一千只手仍然不夠剁。
購物成癮的人可能得了一種心理疾病,對他們來說,掏錢包、刷卡、點支付的那一刻,“得到”的意義往往大于“喜歡”。
治病很簡單,撇開“過度消費是因為缺乏自信”這樣的陳詞濫調不談,也不用思考“自我管理”的大道理,購物前看看那些吊牌還沒拆就壓箱底的衣服和可怕的信用卡賬單,手抖自然能少幾次。
不過“剁手黨”絕不是只有“女黨員”,根據(jù)《2015年上半年度中國男性消費大數(shù)據(jù)報告》,男人買起數(shù)碼產(chǎn)品來比女性瘋狂。當然的一種解釋是,男人買手機是為了把妻子、女友正在用的手機換下來給自己,而把自己正在用的換給老媽。
得病的不光有中國人,打折季瘋狂購物,是全世界人民統(tǒng)一的步伐。
每年11月初,美國各大品牌的打折信就會飄進“剁手黨”郵箱,為即將到來的瘋狂預熱。感恩節(jié)(11月的第4個周四)后的“黑色星期五”,購物大幕徐徐拉開,在商場門口徹夜排隊,搓著手準備撒錢的人們一擁而上,把購物單上的東西一項項劃掉。
歐美“剁手黨”的打折季是一場線下的“雙十一”,除非徹底不出門,否則面對幾乎瘋狂的人群、滿坑滿谷的折扣,再理性的人也難捂住錢包,“殘忍”指數(shù)五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