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頭市東河區(qū)第四十中學(xué) 清 揚
學(xué)苑詩風(fēng)
古鎮(zhèn)時光(五章)
蒙古包頭市東河區(qū)第四十中學(xué) 清 揚
我定然是聽到古渡口黃河拍案的濤聲,它說著明清時期的絮語,將一些陳年舊事掀起來又卷回去。我沿著塞外黃河,逆流而上,與它相遇。
大同磧,鋪設(shè)一段險灘,也鋪設(shè)一幅駝鈴搖曳、騾馬聲急的“上河圖”。人流、車流、水流,從二百多年的時光里走出,“四和堂”商鋪,米面糧油的醇香味,繞梁不息。
纜繩系住商船,船老大、客商和貨物棄船登岸。時光老去,他們再也沒有回來,唯余黃河水,在秋日晴好的陽光里,無語東流。
青石板路,一條塵世之船,載著我前行。黃河從我的腳下流淌,寧靜和淡泊擷于襟上。一起上路吧,黃河有多長,我追尋的腳步就有多長……
聲聲長鳴的汽笛,帶走磧口古鎮(zhèn)二百多年的繁榮。商鋪、客棧、票號、鏢局……闐無人跡,一聲雞啼,叫醒誰的黎明?
闖包頭、走蘭州的商船,在古渡口走失。古銅色的波光,一直在打探它的消息。曉風(fēng)殘月,吹拂映照斑駁的古商道。大片的野草、蔥郁的酸棗樹,可曾看見商隊里那個后生子遺落的羊肚肚手巾?
青磚屋舍,翹角瓦檐,騰空了它的心事。懸于門廊的古式宮燈,將昏昧的光,交與古巷,夜晚和白晝一樣空曠。
晉商后人們的說笑聲、叫賣聲,在城市的屋檐下,裝點別人的風(fēng)景。而游人們的腳步聲,在古鎮(zhèn)的街閭巷陌,響過一程又一程。一座古鎮(zhèn),正被江南的風(fēng)、塞北的雪輕輕喚醒。秋陽里,它風(fēng)霜雨雪的心,掙脫掉一聲嘆息。
離開的,可否想著回歸?風(fēng)塵仆仆而來的,又可否在一座古鎮(zhèn)里尋找到失落的自己?
是誰敲響角樓上那座古鐘?沉郁曠遠的聲音,召喚我紛雜浮躁的心。走進去,走進去,一座四合院落般的廟宇,安放我俗世之身。
祥云盤踞,香火繚繞。黑龍爺坐鎮(zhèn)古渡口,安守一座古鎮(zhèn)的和平年景。風(fēng)也罷,浪也罷,柴米油鹽的日子,在祈禱聲中氣定神閑。繞不過的蒺藜荊棘,跨過一道門檻,落地為泥,泥土里生長菩提。
廟宇翻修了幾次,每一次翻修都將厚重的祈愿砌進去,在青磚石縫里,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日子綿綿密密。
拉著友人的手,登上古鎮(zhèn)戲臺。走一段蓮步,甩幾下水袖,若蓮荷出塵。塵囂退后,清風(fēng)徐來。一出戲沒有尾聲,我們不染塵埃的笑聲,貼近云霓。
那個角落喑啞無聲。張樹元的三弦琴,再沒有響起,那些幽暗的時光跟著他遠去?!墩f唱磧口》的古調(diào),唱出古鎮(zhèn)往日的繁華富庶,也唱出孤獨一身的盲藝人對古鎮(zhèn)的愛情。
有什么苦難能苦得過看不見光明?燃一炷香,就離去吧。一個禪意的午后,指點迷津。
吳冠中的畫筆,打開一扇山門,藏在深山人未識的李家山,如云出岫。美院的學(xué)生娃,尋美的攝影家,用墨彩,用鏡頭珍藏它世外桃源的樣子。
我只是一個披著一身秋陽散淡游走的旅者,它看著我,靜默不語。我在它連綿延伸的石窯洞,古樸拙雅的四合院,雕飾精美的龍頭檐,紅漆修身的明柱,探身俯仰的廈檐,還有高圪臺,門樓、影壁中,看到了李家先人積累財富時辛勞的身影,還有二百多年歷史和文化的密碼。
石碾、石磨,以及戲臺、廟宇,踏實樸素而又充滿祈愿的鄉(xiāng)間生活,在我的眼前生動鮮活。
燃亮的紅燈籠,將山村夜晚的幽靜鋪向遠天。六米長的大炕上,我翩然起舞。一把農(nóng)家的掃炕帚做道具,舞出了農(nóng)婦般的粗獷與熱情。再蒙一塊紅絲巾,心兒莫名地跳,我可是前世的新娘,在等夫君“吱扭”一聲推開窯洞的木門?
時光在這里駐足,黃河水安靜流淌。與世隔絕的桃花源,把夢收藏……
村子里的人都姓陳,二百多年前是一家。先人們在磧口鎮(zhèn)上撥拉算盤珠子,村子是他們休養(yǎng)生息的家。
從南牌樓進去,樓挨著樓,院連著院,一扇扇角門,將全村連在一起,也將淳樸的民風(fēng)連在一起。
背山面水,避風(fēng)向陽。金、木、水、火、土,五條巷子,建筑藝術(shù)與自然思想和諧統(tǒng)一。走進一條巷子,又一條巷子,行行重行行。古老的光陰,從牌樓、翹檐、影壁、磚雕中醒來。斑駁的影子,溫暖而迷離。
此刻,最好有點小雨,那把撐開的傘,就是巷子里最美的風(fēng)景。雨徑綠蕪合,傘下的女子,在盈盈的綠里,是簫管流淌出的清清雨滴。
一塊塊青石板,高高低低,洇開古典的詩意?;仨懀狡截曝频那榫w。幾痕秋棗枝,探出纖細(xì)的手臂,攬幾星雨滴,紅了歲月的容顏。
站在巷口,回眸,青石板匯成的河流,漂洗光陰。繁華已逝,而一座村莊的精致,在村人守望的情節(jié)里,漸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