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黃淮學院經(jīng)濟管理系,河南駐馬店463000
旅游活動對黃山土壤和植被的影響
趙敏
黃淮學院經(jīng)濟管理系,河南駐馬店463000
為進一步掌握旅游對黃山景區(qū)的生態(tài)影響,本試驗采用樣方和室內(nèi)分析方法,對黃山主要景點的植被和土壤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旅游對灌木層的高度沒有明顯影響,但對蓋度影響很大,尤其是游徑附近的蓋度變化較大。游徑0 m處的草本層的高度降低明顯,10 m以外距離沒有變化,同時旅游干擾增加了草本層的物種數(shù)量。此外,旅游活動顯著降低了游徑附近0~5 m的含水量及有機質(zhì)含量,提高了土壤PH值,但對10 m以外的距離影響則不顯著。
旅游活動;黃山;土壤和植被
土壤和植被是生態(tài)系統(tǒng)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穩(wěn)定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經(jīng)成為一種炙手可熱的休閑娛樂方式。根據(jù)中國旅游業(yè)統(tǒng)計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旅游人數(shù)達32.62億人次,旅游業(yè)總收入2.63萬億元,旅游活動帶動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也給旅游區(qū)的土壤、植被等生態(tài)因子造成嚴重的迫害。
目前,國內(nèi)外對旅游干擾生態(tài)因子的研究較為單一,在對土壤的影響效應(yīng)方面主要是集中在旅游活動對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等物質(zhì)指標上面[1-3]。陸林等[4]在研究旅游干擾對黃山土壤影響中指出,土壤含水量及容重是受到干擾最敏感的指標。而在對植被影響效應(yīng)上面,主要是集中在旅游活動對物種多樣性[5,6]、群落構(gòu)成及覆蓋度的影響[7,8].這些研究成果對加強治理旅游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管理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研究的深度廣度還不夠,研究的結(jié)論也有差異,不能滿足現(xiàn)代生態(tài)管理的需求。
因此,本文以著名的山岳風景區(qū)黃山為研究對象,通過樣方和室內(nèi)分析的方法,探討了旅游活動對黃山植被及土壤等生態(tài)指標的影響,以其為進一步探索旅游活動干擾的生態(tài)影響效應(yīng)和機制,為今后風景區(qū)生態(tài)和環(huán)境保護管理提供參考依據(jù)。
黃山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nèi),地跨東經(jīng)118°01'~118°17',北緯30°01'~30°18'。全境總面積約1200 km2,其中風景區(qū)面積為160.6 km2。黃山因山高谷深,濕度大、云霧多,逐漸形成了“夏無酷暑,冬少嚴寒”的山區(qū)季風氣候,山頂年均降水2369.3 mm,年均氣溫僅7.8℃。黃山山體由花崗巖構(gòu)成,土壤質(zhì)地類型復(fù)雜,主要由黃壤、局部草甸土、黃紅壤、暗黃棕壤、酸性棕壤組成。山內(nèi)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平衡,植被資源豐富,覆蓋率達93.0%,有高等植物1805種,其中有國家一類保護植物1種,二類保護4種,三類保護8種及10個瀕臨滅絕的物種[9]。
黃山風景區(qū)在1990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4年入選首批世界地質(zhì)公園,2007年獲得國家5A級旅游區(qū)的殊榮。黃山自1979年開始發(fā)展旅游,當年接待人數(shù)僅有10.4萬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黃山游客量也在逐漸上升,2013年,黃山接納游客達到274.6萬人,是1979年的26.4倍(見圖1)。
圖1 黃山風景區(qū)旅游接待人數(shù)的變化Fig.1 Change of tourist reception in Huang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2.1 調(diào)查方法
本試驗采用樣方分析法,對黃山風景區(qū)內(nèi)主要游徑和景點中的植被和土壤進行調(diào)查,具體調(diào)查路線選擇為云谷寺—白鶴嶺—北?!饷黜敚降揽傞L約6.6 km,該步道是目前黃山風景區(qū)最主要的游道之一,因此具有代表性。植被調(diào)查在每個景點中設(shè)置一個樣地,面積均為50 m2。每個樣地設(shè)置2個5 m×5 m的小樣方,每個樣方距離游徑分別是0 m和10 m共計4個樣地8個樣方。每個樣方要統(tǒng)計灌木層要統(tǒng)計灌木的名稱、高度等;草本層需要統(tǒng)計草本植物的名稱、高度及覆蓋度。土壤調(diào)查則在每個5 m×5 m的小樣方中,依照5點取樣法,取樣方內(nèi)0~10 cm土層進行測定。
2.2 分析方法
旅游活動會給植物生長帶來一定的迫害,但不同植被對于外界干擾的抵抗能力有較大差異,因此,分別從灌木層、草本層2個層次對植物所受到的影響進行分析。灌木層主要分析的指標是各樣方平均高度和蓋度;草本層主要分析各樣方的高度和物種數(shù)等指標。
土壤分析的指標主要有含水量、有機質(zhì)含量及PH。土壤含水量主要采用烘干法測定,有機質(zhì)含量用重鉻酸鉀法測定,PH值用電位法進行測定。
2.3 統(tǒng)計分析
各項測定的指標用SASS軟件進行顯著性差異檢驗,通過多重比較分析不同干擾強度下各樣方土壤和植被的變化情況。
3.1 旅游活動對風景區(qū)植被的影響
3.1.1 旅游活動對灌木層的影響由表1可以看出,在游徑0 m和10 m距離范圍內(nèi),各樣方之間灌木層的平均高度沒有明顯的變化,距游徑10 m處的各樣方平均高度要略高于0 m處,但差異不顯著。而不同游徑距離下,各樣方中的蓋度變化明顯,距游徑10 m處的各樣方中的蓋度要高于0 m處,其中樣方1至樣方4分別高出49%,27%,26%和35%。根據(jù)現(xiàn)場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旅游活動造成灌木層蓋度的變化主要是來自游客的采折和游徑附近環(huán)境條件所造成的。
表1 旅游活動對灌木層高度及蓋度的影響Table 1 Impact of tourism activity on the height and cover of shrub layer
3.1.2 旅游活動對草本層的影響由表2得出,游徑邊緣0 m范圍內(nèi)的草本層高度明顯低于10 m處地段,兩者差異顯著。這表明旅游活動對游徑附近的草本植物傷害較大,而對10 m以外的草本層高度就沒有明顯的影響。游徑附近是游客來往較多的地方,活動強度較大,長期的踐踏使植物的高度變低,另外,游徑邊緣的草本植物經(jīng)過長期踐踏,植物逐漸產(chǎn)生耐踐性,從而導(dǎo)致低矮耐踐踏的物種逐步取代了不耐踐踏物種。
表2 旅游活動對草本層平均高度及物種數(shù)的影響Table 2 Impact of tourism activity on the average height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herb layer
3.2 旅游活動對風景區(qū)土壤的影響
3.2.1 旅游活動對土壤含水量的影響不同游徑距離的土壤含水量變化有差異,其中距游徑越近,土壤的含水量變化越明顯(圖2),游徑邊緣土層的含水量比其他距離土層的含水量低。0 m與5 m、10 m的土壤含水量差異顯著,但5 m和10 m之間的土壤含水量沒有太大變化。綜合分析表明,游徑邊緣的土層長期受人們踩踏,致使土壤板結(jié)壓實,孔隙度降低,含水量下降,而對5 m處以外的土層基本上沒有任何影響。
3.2.2 旅游活動對土壤PH值的影響由圖3可以看出,土壤PH隨著游徑距離增加而降低,游徑邊緣的PH最高,平均PH為6.4,與5 m、10 m處土壤PH差異顯著,而距離游徑5 m和10 m處兩者的PH變化并不明顯。這說明,旅游活動可以影響土壤PH的變化,但是主要影響5 m之內(nèi)的土壤PH,對游徑邊緣0 m處的PH影響最大,長期旅游活動導(dǎo)致土壤PH上升。
圖2 旅游活動對土壤含水量影響Fig.2 Impact of tourism activity on the water content in soil
圖3 旅游活動對土壤PH影響Fig.3 Impact of tourism activity on the PH value of soil
圖4 旅游活動對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的影響Fig.4 Impact of tourism activity on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soil
3.2.3 旅游活動對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的影響隨著游徑距離的增加,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受影響的程度較小,距離游徑0m和5 m處的樣方與10 m差異顯著,0 m和5 m處土壤受旅游活動影響較大,有機質(zhì)含量較低,但10 m處的有機質(zhì)含量很高,基本沒有受到旅游活動的干擾。綜合分析表明,由于游徑附近踩踏嚴重,土壤腐殖質(zhì)和枯枝落葉受到破壞,導(dǎo)致土壤有機質(zhì)降低。
4.1 旅游活動對植被灌木層和草本層有一定的影響
旅游活動對植被和土壤的影響是目前生態(tài)旅游課題中重要的研究內(nèi)容。本研究在植被方面探討了兩個群落層次對干擾的反映效應(yīng),結(jié)果表明旅游活動對灌木層的影響主要來自蓋度,且對游徑附近的灌木層蓋度影響較大,但對不同距離之間灌木層的高度基本上沒有影響。陸林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灌木層植物蓋度是受到旅游干擾的一個主要因子[10],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是一致的。
程占紅等[11]研究認為旅游活動對草本層影響明顯,而且會降低草本層的高度。本研究發(fā)現(xiàn),旅游活動主要對游徑0 m處的草本層有一定影響,而對10 m以外的草本層高度就沒有明顯的影響,主要由于游徑附近是游客主要活動區(qū),踩踏程度較為嚴重,草本植物經(jīng)過長期踩踏選擇壓力,替代了不受踩踏的高位植物。
4.2 旅游活動對不同游徑距離的土壤性質(zhì)影響明顯
旅游活動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和有機質(zhì)含量,提高了土壤PH,具體干擾程度與距離有直接關(guān)系,游徑附近的土壤受到旅游活動干擾比較明顯,而距離游徑10 m外的土壤對以上三個物理指標沒有顯著影響。
有研究結(jié)果表明,游客踩踏可以改變土壤的有機質(zhì)和含水量[12-14]。旅客長期踩踏地表,使土壤裸露,板結(jié)壓實,導(dǎo)致含水量水分下降,同時加上枯枝落葉較少,微生物較少,土壤有機質(zhì)也有所降低。而關(guān)于旅游活動對土壤酸堿度影響的研究結(jié)論卻不一致,一些研究認為旅游能明顯降低土壤的PH值[15]。高賢明等[16]研究則認為旅游干擾可以提高土壤PH值。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旅游活動使游徑附近的PH增加,平均PH為6.4,但對5 m之外的PH無顯著影響。另外旅游活動也會對土壤營養(yǎng)成分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本文卻未涉及,因此,在未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Chen B,Yang G H.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tourist tramping on ecotourism scenic region—A case research of the Shangrila Bita Lake ecotourism scenic region[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4,24(3):372-376
[2]Wang J L,Wang P,Lu F.Impact of tourist activities on the environment in Bitahai Lake Wetland Ecotourism Scenic Spot[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4,23(5):101-108
[3]Shi Q,Lei X D,Xie H Z.Tourism Impacts on soil in Zhangjiajie National Forest Park[J].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23(3):28-33
[4]陸林,鞏劼,晉秀龍.旅游干擾對黃山風景區(qū)土壤的影響[J].地里研究,2011,30(2):210-221
[5]Zhe Z,Bao W K,Pang X Y.Tourism effect o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understory plants in Abies fargesii var.Forest in Jiuzhaigou,Sichuan[J].Biodiversity Science,2006,14(4):284-291
[6]Wu G L,Huang M Y,Duan Y Y.Disturibing effects of tourism on species diversity in Pinus taiwanensis communities[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6,26(12):3924-3930
[7]Gallet S,Lemauviel S,Roze F.Responses of three heathland shrubs to single or repeated experimenttal trampling[J]. Environment Management,2004,33(6):821-829
[8]Sanjay K N,Paul W.Comparison of vegetation conditions along two backcountry trails in Mount Robson Provincial pack,British Columbia[J].Journal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3(82):240-249
[9]Bi S F.The resources of rat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Huangshan scenic spot[J].Special Economic Animal Plant,2004,(4):19-20
[10]鞏劼,陸林,晉秀龍,等.黃山風景區(qū)旅游干擾對植物群落及其土壤性質(zhì)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09,29(5):2240-2250
[11]程占紅,張金屯.蘆芽山自然保護區(qū)旅游開發(fā)與植被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J].生態(tài)學報,2002,22(10):1765-1773
[12]王忠君,蔡君,張啟翔.旅游活動對云蒙山國家森林公園土壤的初步研究[J].河北林業(yè)科技,2003,5:12-15
[13]馮學鋼,包浩生.旅游活動風景區(qū)地被植物-土壤環(huán)境影響的初步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1999,14(1):75-78
[14]秦遠好,謝德體,魏朝富.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對旅游活動沖擊的影響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6,20(3):61-65
[15]高徹,孫偉華.旅游對避暑山莊土壤和植被的影響[J].植物雜志,2000,2:7-11
[16]高賢明,馬克平,陳靈芝.旅游對北京東靈山亞高山草甸群落物種多樣性的影響初步研究[J].生物多樣性,2003,10(2):189-195
ImpactofTouristActivityonSoilandVegetationinHuangshanMountain
ZHAO Mi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Huanghuai University,Zhumadian 463000,China
In order to master 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tourist,sampling and lab analyses were researched on soil and vegetation in Huang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The results showed there was no obvious impact of tourist activity on the height of shrub layer,but significant one on the cover,especially nearby tourist trails.The height of herb layer was decreased to 0 m near trails,but there was a non-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rea of 10 m behind the trails.Meanwhile,tourist activity raised species diversity in herb layer.In addition,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n organic and water content in the area of 0~5 m along the tourist trails,the value of PH increased,but there was no obviously effect on the area of 10 m outside the trails.
Tourist activity;Huangshan Mountain;soil and vegetation
F592.99
A
1000-2324(2015)01-0078-04
2013-03-25
2013-04-08
趙敏(1980-),女,漢族,河南遂平人,講師.研究方向:旅游企業(yè)管理、旅游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