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謐
很難想象深厚豐盈的中國文學如果失去老舍的名字該是怎樣的令人惋惜。67年的堅強生命,老舍用近800萬字的文學作品為我們繪制了眾多生動詩意的畫像,那里有底層的喜怒哀樂,有上層的悲歡離合,有渺小、偉大、苦難、卑微,更有每一個平凡中國人的人生剪影。他的文字幽默、調(diào)侃,也冷靜、清疏,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造作的堆砌,如同喧囂中飽含情味卻不動聲色的過客,在亂世中悠然而走,寂寞卻永恒。
他是當之無愧的人民藝術(shù)家,更是值得效仿、值得敬仰的中小學教育家。三十載的執(zhí)教生涯,他在三尺見方的講臺上,春風化雨,桃李芬芳,用無限的赤誠和關懷孕育出青年學子的成長,用無盡的責任與不懈的耕耘言傳身教、陶冶心靈,不僅培養(yǎng)出大批優(yōu)秀人才,亦以教育小說的創(chuàng)作實績推動了中學教育改革,為中國現(xiàn)代教育事業(yè)樹起了一座豐碑。
情緣:一片冰心,卅載耕耘
為什么要教育?救國。怎樣救國?知識與人格。這在一辦教育的時候便應打定主意,這在一愿作校長教師的時候便應該犧牲了自己的那點小利益……
——老舍《貓城記》
老舍于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一戶貧苦的旗人家庭,因家境貧寒,他受教育的經(jīng)過頗為坎坷。1905年,老舍靠熱心人的資助得以進入一家私塾學習,之后又先后轉(zhuǎn)入北京西直門內(nèi)沖壽司內(nèi)城第四學區(qū)私立第二小學堂和南草廠第十四小學讀書。雖然讀書的經(jīng)歷并不順利,但老舍的學業(yè)成績卻一直非常優(yōu)秀,在南草廠第十四小學念書時,老舍就曾因?qū)W業(yè)好而經(jīng)常被指定為代課的“老師”。當老師有事不能上課時,他就代替老師給同學講課,他學得扎實,語言又幽默風趣,甚至比真正的老師口才還好,受到了同學們的喜愛。這段充當“小老師”的經(jīng)歷雖然只是老舍學習生活中的一個插曲,但卻為老舍帶來了執(zhí)教的信心,不久之后,他便真正地走上了小學教師崗位。
小學畢業(yè)之后,老舍考入北京市立三中。但因家庭貧困,半年后,他已負擔不起那里的學費,隨后便轉(zhuǎn)入了北京師范學校繼續(xù)學習。這一次轉(zhuǎn)學為老舍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機會。在師范學校學習期問,老舍的成績十分優(yōu)異,在語文方面更是突出,他的作文寫得很好,習作常常被當作范文供大家學習。而在其他方面,老舍的表現(xiàn)也給時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與他同學的羅常培曾回憶說:“宣講所里常常見他演說,辯論會中十回有九回優(yōu)勝,再加上文學擅長,各種學科都好,一躍就成了校長方還最得意的弟子。”1918年6月,老舍從師范學校畢業(yè),由于他品學兼優(yōu),深受校長和教師們的賞識,被京師學務局直接任命為內(nèi)城左區(qū)方家胡同京師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校兼國民學校校長,那年,老舍只有19歲。
一個19歲的青年,本身也只是個才長大沒多久的“大孩子”,卻已經(jīng)要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然而,這位校長的行動并沒有讓教員與學生失望,在擔任小學校長期問,老舍和他的同事們注重轉(zhuǎn)變教育觀念,統(tǒng)一教育思想,提倡教育創(chuàng)新。他們采用新教材,開設新課程,實行新的學生管理辦法,用新的思想去啟發(fā)教育學生。為了學校的建設,為了讓學校有一個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老舍整天吃住在學校。他常常和學生一起參加課余活動,常常和教師們一起研究教材教法,還經(jīng)常和工友們一起打掃校園,養(yǎng)花種草。就這樣,這位年輕的校長和他的同仁們一起努力,用新思想改造學校,把學校辦得越發(fā)出色,連學生家長也稱贊老舍“治校有方”。
由于老舍擔任校長一職的良好表現(xiàn),1919年下半年,他被京師學務局選派赴江蘇省考察小學教育,先后在南京、上海、無錫等地查訪了二十多所小學,并與其他考察人員一起撰寫了《參觀蘇省小學教育報告》。隨后,老舍又被京師學務局提升為京師郊外北區(qū)勸學所勸學員,負責巡察一個區(qū)里的小學教育。這期問,老舍依然對教育工作盡心盡責,曾經(jīng)上呈京師學務局,申述有17處私塾塾師不良、守舊,并且指出為了嚴肅學習和發(fā)展教育,應將這些私塾進行淘汰。
老舍不僅在學校中對孩子進行教育,還經(jīng)常作為志愿者參加教學活動。他曾幫劉壽綿辦過貧兒學校,也在地方中學做過義務教員,資助貧苦孩子讀書。在做義務教員時,他不忘憂國憂民,時刻思考如何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如何更好地為社會作貢獻。1922年夏,老舍在西北城地方服務團附設銘賢高等小學及國民學校主持教務,負責教授修身和音樂。他積極參與平民教育的推廣工作,在具體辦學上,帶領教師和學生使用新教材,堅持貫徹“以平民精神陶冶兒童的心,以勤勞主義鍛煉兒童的身,以自學主義發(fā)展兒童的腦”的辦學宗旨,力爭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1922年,老舍結(jié)束了他的四年小學從教生涯,開始了他的中學教員旅程。1922年9月,他應聘到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擔任中國文的授課,并兼任初級二年級七組(班)輔導員。在那里,他的第一堂課讓學生們記憶深刻。
那天,年輕的老舍身著竹布大衫,登上講壇,開口便是:“鄙人姓舒,字舍予,為嘛名字這么簡單?而不像有些老先生總有個古色古香,曲里拐彎的大號?既然名字如此平淺,人又長成這副人嫌狗不待見的模樣,學問自然就不濟了……”一邊說著,老舍還饒有興味地摸著頭上剛長出不久、稀疏的頭發(fā),看著臺下聽得有些發(fā)傻的學生。學生們都笑了,那由于陌生所帶來的緊張感,在老舍的調(diào)侃中頓時全消。老舍接著說道:“中國有句老話,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這個老師雖然比在座的諸位只多吃幾年成鹽,但教書這行當已不是什么初學乍練,雖沒積下什么寶貴經(jīng)驗,可也不是一肚子屎。興許能講些大家沒聽過,所以愛聽的事,這就妥了,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的責任是把大伙領進學問這個門坎,今后能否修行成器,那就全仗諸位的個人努力了,這是一星半點差不得的……”學生們一下子被老師生動的語言抓住了,他們感到這位年輕的先生身上有一種說不出的魅力。不知不覺一堂課下來,學生和老師都似乎變成了相識多年的知交,所有的“夾生”感覺都被先生的詼諧話語吹跑了。學生們覺得他們得到了一個愛開玩笑的大哥哥,打心眼里喜歡。下課后,也總是身前身后簇擁著老舍,總想再聽幾句平常絕聽不到的話語。
1923年到1924年上半年,老舍赴京師第一中學任教,講授國文、音樂和修身等課程。作為教師,他上課時不是單純機械地教給學生課本知識,而是注重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不是硬梆梆地囿于一篇古文而字斟句酌,他的講課內(nèi)容極廣,凡與他講解的文章有聯(lián)系的東西,無所不及”。他充分運用自己的特長,如說相聲、表演京劇、唱曲等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進行生動的課堂授課。
1924年夏天,老舍前往英國,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講師,并在此期問發(fā)表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等作品,開啟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從英國返回故鄉(xiāng)的途中,他在新加坡?lián)稳A僑中學的國文教員。歸國之后,又先后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直至三十年代末辭去教職,整整三十年載的教育經(jīng)歷。
回顧起這段無法割舍的教育情緣,老舍曾說:“在我二十七歲以前,我的職業(yè)與趣味所在都是教書與辦學校?!睂嶋H上,教育的影響已經(jīng)深入到老舍之后的創(chuàng)作及工作中。從事教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學教育工作的經(jīng)歷不僅豐富了他的人生經(jīng)驗,也與他此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形成了一系列關聯(lián)。
理念:革新之要,人格為先
辦教育的人只怨社會黑暗,而不記得他們的責任是使社會變白了的,不記得他們的人格是黑夜的星光,還有什么希望?
——老舍《貓城記》
老舍曾經(jīng)提出:“欲社會國家之昌茂者,必以發(fā)展教育為首務?!倍l(fā)展教育又要有正確的教育觀點與理念。老舍開始從事教育事業(yè)的時候,正值五四運動蓬勃發(fā)展時期,身為教育工作者的老舍自然也受到了五四精神的影響,這種影響也體現(xiàn)在了他的教育理念上。
老舍的教育理念首先體現(xiàn)在他對舊式教育觀的改造與革新上。舊式教育觀的核心是追求“學而優(yōu)則仕”,認為“仕”和“祿”是教育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在這種教育理念的影響下,人們接受教育的動力大多來自于做官的愿望。老舍痛心于舊式教育的脫離實際,痛惜于受這種教育戕害的學生們的幼稚行為。他呼吁教師不能只是把教育作為一種掙飯吃的職業(yè),當局應該保障教師的待遇、地位,使教師們安心教學。
與此同時,老舍認為,傳統(tǒng)的風俗教育比舊式學校教育更可怕。中國是個頗為重視風俗的國度,在世代相傳中產(chǎn)生的具有巨大制約力量的風俗,是每一個中國人自始至終都接受著的特殊的教育。正是這種集體無意識在無形中塑造著國民人格,其力量遠比政治、經(jīng)濟與法定的教育制度來得大而穩(wěn)固。家庭教育是我國風俗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老舍看重家庭教育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尤其關心“怎樣教育”的問題。他清醒地意識到中國式家庭教育的腐朽、落后,是中國國民劣根性產(chǎn)生的初源。在老舍的教育小說中,老舍批判中國封建家教“長者本為”“長者意志”的傳統(tǒng):《四世同堂》的祁老人雖已老得無力理家論事,可“絕對權(quán)威”的地位不可動搖;二十幾歲的李靜沒有了父母,她須照著姑母的意志嫁給五十多歲的老張作妾。老舍指出,正是中國的倫理制度扼殺了孩子的天性,使他們形成了一種服從、依賴、缺乏勇氣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性格。因此,新的教育觀必須以塑造學生良好、健全的人格為重,以此提高整個中國的國民素質(zhì)。所謂良好的人格,包含很多內(nèi)容,其中老舍最重視的便是學生愛國心與自尊心的培養(yǎng)。愛國熱情與民族自尊心是每一個國民應當具備的品質(zhì),也是人們擁有社會責任感的基礎。在國家和民族面臨挑戰(zhàn)的關鍵時刻,每個國民都應當挺身而出,關注國家的命運并團結(jié)一致貢獻自己的力量,否則便會阻礙社會前進的步伐。深受五四精神影響的老舍,認為教育就是要教人如何提高自身的愛國意識與民族意識,除了用先進的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更要有堅定的人格和優(yōu)秀的品質(zhì)。在這一點上,老舍批評了那種視學校為“新式的飯鋪”的態(tài)度,摒棄以賺取金錢為主要目的的教育理念,認為作為教育者的知識階層更不應該以金錢至上的態(tài)度對待教育事業(yè)——如果知識階層軟弱卑微,那么勢必會影響到整個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因此,老舍提倡教育者應以身作則,通過教育的渠道向國民,特別是青少年宣傳進步思想,培養(yǎng)他們堅定的意志品質(zhì)以及強烈的民族與國家認同感,摒棄“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態(tài)度,投身到社會進步的洪流中。
由于老舍19歲便走上了教育崗位,仍處于青春年少的他更能了解孩子們的心理與特性,因此十分關注兒童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兒童方面,老舍主要提倡培養(yǎng)以及順應他們的興趣,保證他們的天性得到良好的發(fā)展。老舍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教育應該順其自然,保證他們每個人的個性都得到最佳的發(fā)揮,讓兒童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是對他們進行教育的重要一步。在發(fā)展兒童興趣方面,老舍還提出了具體的教學方法,他曾經(jīng)提到“至兒童因課程所引起之興趣,而有實地考察或郊游之需要,則舉行實地觀察或郊外旅行”。認為應該利用實際情境進行教學。同時,他還特別注重校園環(huán)境對兒童學習的影響,認為“環(huán)境總是先于人們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教育而存在,給兒童以必然發(fā)生的潛移默化的身心影響”。
在老舍任教時期,除了思想上受到五四進步思想的影響,這一時期開始的語言革新也引起了老舍的注意,他將對語言革新的實踐也帶到了中小學教育工作中。這期間,老舍擔任過“校長”“勸學員”等職務,并且擔任過國文教師,在所管轄的學校推行白話教材,為中國現(xiàn)代教育特別是語文教育的革新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另外,這一時期的老舍也曾從事“國音、國語文法”的補習,對這時期的語言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老舍將現(xiàn)代意識的覺醒、歷史選擇所帶來的熱情全部釋放在對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深切凝思中。他的教育觀念鮮明地啟示人們:國民只有經(jīng)歷一次從心理和行動上都徹底的人格轉(zhuǎn)變,即從處于歷史被動地位的“百姓”上升到主動創(chuàng)造歷史、改變歷史的“國民”,民族精神才能得以復蘇,民族才能生存和發(fā)展。他抓住了教育理念的真諦,抓住了社會現(xiàn)代化中十分重要的創(chuàng)造動力。
堅守:攥起“毛筆”,不忘“粉筆”
我是在一個中學里教國文。我教的學生差不多都是十五六歲的小人兒……寫這樣的書使我覺得年輕,使我快活;我愿意永遠做“孩子頭兒”。
——老舍《我怎樣寫〈小坡的生日〉》
在《我怎樣寫〈趙子曰〉》中,老舍曾提到自己“差不多老沒和教育事業(yè)斷緣”,實際上,老舍不僅從事了多年的教育工作,他的許多作品也和他的教育經(jīng)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雖然老舍在從事中小學教育期間發(fā)表的作品數(shù)量有限,但從其后創(chuàng)作的一大批作品中都能看到他那一段教育時光的影子。
老舍最初的創(chuàng)作沖動和作品的題材,都來自于他所從事的教育工作。他的短篇小說試筆《小鈴兒》寫于他在天津南開學校任教時期,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有著強烈愛國主義情緒,天真而莽撞的小學生。這—人物形象顯然是從他的小學教育經(jīng)歷體驗中涌現(xiàn)出來的。而一向被他看做是文學創(chuàng)作肇始的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則自謙是利用在教育做事六年的經(jīng)驗湊成的。小說以揭露一個混跡于教育界的流氓惡棍借教育營私,貽誤乃至毒害青少年的種種丑行、惡行為線索,抨擊了民國初年基礎教育由舊向新轉(zhuǎn)換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種種怪現(xiàn)象,堪稱一部民初教育界的《儒林外史》。老舍認為,這部小說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中的“人與事多半是真實的”。小說中的人物“多半是我親眼看見的,其中的事多半是我親身參加過的;因此,書中的人與事才那么擁擠紛亂;專憑想象是不會來得那么方便的”。而且,據(jù)老舍同時代的友人說,《老張的哲學》中的那位學務大人“南飛生”,就是老舍按照自己任勸學員時一位同事劉北巡的名字,采用“對比”方法“命名”的。1929年由英國回國途經(jīng)新加坡,在當?shù)氐囊凰A僑中學任教期間,老舍寫了以南洋的兒童少年為主人公的長篇童話小說《小坡的生日》。這部小說的寫作直接源于他在新加坡的教學生活。他說,當時“我是在一個中學里教國文。我教的學生差不多都是十五六歲的小人兒……寫這樣的書使我覺得年輕,使我快活;我愿意永遠做‘孩子頭兒?!崩仙嵩诔蔀槁殬I(yè)“寫家”以后的創(chuàng)作歷程中,仍然難以忘情于那支他主動舍棄的粉筆。在他的那部具有抗戰(zhàn)史詩意味的多卷本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中,在“同堂”的“四世”中他所“聚焦”的那一“世”祁家三兄弟的身上,可以說集中了老舍自己前半生的人生體驗:老大祁瑞宣是中學國文教員,老二祁瑞豐是日偽時期教育機關的職員,老三祁瑞全是血氣方剛的中學生。在三個人物形象的塑造過程中,似乎也滲入了老舍對自己曾經(jīng)歷過的類似人生歷程、曾扮演過的類似社會角色的評價:肯定、頌揚了清高而無奈最終成長為抗日民主戰(zhàn)士的國文教員,唾棄、鞭笞了腐敗的舊教育官場所滋生的種種無聊、無恥的人物和習氣;對于走出幻想,為了民族大義一往無前、無所畏懼的青年學生則表現(xiàn)了艷羨、摯愛之情??梢姡逃慕?jīng)歷不僅給了老舍一個觀察社會的角度,而且也成了他多部作品的大背景,老舍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一邊追憶自己曾經(jīng)的故事,一邊道出自己對社會與現(xiàn)實的深刻思考。
這種聯(lián)系更存在于作品文本的字里行間,存在于老舍具體的寫作生涯之中,讓讀者覺得似乎總有一個循循善誘、妙語連珠的語文教師的身影活動于其中。他在與學童的朝夕相處中學習孩子的語言,駕輕就熟地寫下了《小坡的生日》這部“淺明簡確”的小說。他表示“愿意永遠做‘孩子頭兒”,其中大約也包含著希望一直以一個親切平易的教師身份充當小說敘述人的意思。也是在關于《小坡的生日》的創(chuàng)作談中,老舍又不自覺地流露出一些語文教師的“習氣”,他委婉地批評當時他所教過的一些新加坡中學生喜歡亂用新詞的現(xiàn)象:“他們捉住一些新思想就不再松手,甚至于寫這樣的句子:‘自從母親流產(chǎn)我以后——他愛‘流產(chǎn),而不惜用之于己身,雖然他己活了十六七歲?!边@像是一段語文教師批改作文的評語。
教學的經(jīng)歷除了帶給老舍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還為老舍作品的語言特色打下了基礎。老舍在其后作品中為人稱道的語言技巧,也不可不歸功于他早期這一段教學經(jīng)歷。在從事教育工作期間,老舍積極接觸并且推廣白話文的使用,他說,“我的責任是用白話寫出文藝作品,假若文言與白話摻夾在一起,忽而文,忽而白,便是我沒有盡到責任”;他力圖使白話文藝作品一樣可以朗朗上口,“不單我的劇本和小說可以朗讀,連我的報告性質(zhì)的文字也都可以念出來就能被聽懂”。其實這不僅是作家的責任,更是語文教師的責任——在這里,我們似乎可以發(fā)現(xiàn)老舍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語文教育實踐更深層次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從20世紀30年代起,老舍的作品就已經(jīng)受到語文教育界的重視,其作品曾被選入國文教材,直至今日,無論小學還是中學,語文課本里都會出現(xiàn)老舍先生的經(jīng)典作品。如果說多年的教育生涯是老舍創(chuàng)作的一股源泉,那么他筆下的一篇篇優(yōu)秀作品則更是反哺了我們的語文教育,這或許也是老舍之于教育事業(yè)永遠的堅守。
附錄一:老舍自評
我是文藝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幾年來日日操練在書桌上與小凳之問,筆是槍,把熱血灑在紙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沒有大將的韜略,可是小卒該做的一切,我確實做到了。以前如是,現(xiàn)在如是,希望將來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贈給我一塊短碑,上刻: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里。
——老舍《入會誓詞》,原載1938年4月《文藝月刊·戰(zhàn)時特刊》第九期
附錄二:老舍論教育弊病
你問,這新教育崩潰的原因何在?我回答不出。我只覺得是因為沒有人格。你看,當新教育初一來到的時候,人們?yōu)槭裁匆渴且驗榇蠹蚁攵喟l(fā)一點財,而不是想叫子弟多明白一點事,是想多造出點新而好用的東西,不是想叫人們多知道一些真理。這個態(tài)度已使教育失去養(yǎng)成良好人格和啟發(fā)研究精神的主旨的一部分。及至新學校成立了,學校里有人,而無人格,教員為掙錢,校長為掙錢,學生為預備掙錢,大家看學校是一種新式的飯鋪;什么是教育,沒有人過問。
我知道我是太偏,太理想。但是辦教育的人是否都應當有點理想?我知道政府社會太不幫忙他們了,但是誰愿意幫忙與政府社會中一樣壞的人?
——老舍《貓城記》
附錄三:評價老舍
老舍用勤苦的筆耕和對人民無限的熱情,充分地表現(xiàn)了北京的地方色彩;充分地傳達了北京勞動人民的悲憤和辛酸,向往與希望。
——冰心
有了《茶館》這一奇跡的出現(xiàn),才使中國話劇藝術(shù)在國際上煥發(fā)了奪目的光彩。
——曹禺
參考資料:
1.羅常培《我與老舍——為老舍創(chuàng)作二十周年》,《羅常培文集(第五卷)》,山東教育出版社。
2.馬建強《人民藝術(shù)家老舍的小學教師生活》,《小學青年教師》2003年第4期。
3.郎云、蘇雷《老舍傳——沉重的謝幕》,北岳文藝出版社。
4.張桂興《老舍年譜(上冊)》,上海文藝出版社。
5.老舍《兒童主日學和兒童禮拜設施之商榷》,《老舍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6.老舍《我怎樣寫〈趙子曰〉》,《宇宙風》1935年第2期。
7.江錫鍂《老舍的文學成就與語文教育實踐》,《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9期。
8.老舍《我怎樣寫〈小坡的生日〉》,《宇宙風》1935年第4期。
(選自《中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