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豚生性慵懶,懶惰得甚至不會筑巢,卻隨遇而安,在岸邊隨便找個淺窩勉強度日。它們一生的任務就是進食、睡覺、曬太陽,甚至不喜歡嬉戲……
當凱門鱷靠近時,強壯的水豚就會勇敢地迎上前去,朝對手露出自己鋒利的門牙,面對水豚毫不示弱的姿態(tài),凱門鱷束手無策,只得作罷。
在冬至日這一天,水豚還會依照日本人的習俗,進入湯池泡暖暖的柚子湯,遠比泡溫泉的猴子吸引人眼球。
在南美洲廣袤的亞馬孫河流域,一直都流傳著這樣的傳說:亞馬孫河里有巨大的“吃人水怪”,人們捕魚時很可能被拖進水中,且一去不返。所以當地人行船時,總是避開在河流中央行駛。后來人們才發(fā)現,所謂河中的水怪,其中之一就是體型龐大的水豚。
水豚的名字很有意思,英文名叫“capybara”,根據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和圖皮語演變而來,意為“草地的主人”。而“水豚”這個學名則來自拉丁語,意即“水中的豬”,生動而形象,所以有時人們就叫它“水豬”(water hog)。
如同它的名字,許多人第一次見到水豚,都會迷惑于它的外表:這究竟是沒有尾巴的河貍,還是相貌奇怪的野豬?其實,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嚙齒動物。近年來,水豚因其憨厚的樣貌、溫順的性格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少人將它作為寵物。
在亞馬孫河釣魚,最令人擔心的不是釣不到魚,而是需要隨時保持警惕,以防被河里的動物“釣”走,如果釣到重達100公斤的大鯰魚,或者“釣”到重達75公斤的水豚,它們很可能會把你迅速拖下水……
正因為體型巨大,水豚給人造成“會吃人”的錯誤印象——事實上,它們是溫順的食草動物,與傳說中的恐怖形象相差甚遠。
在巴西潘塔納爾沼澤地,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不難發(fā)現水豚的身影?;鹄崩钡年柟庀拢鼈內宄扇旱嘏菰谡訚芍?,露出一張小臉,豆大的眼睛瞇成一條縫,臉上的表情輕松又滿足。當它們一搖一擺地從水中爬上岸,才顯露出豬一般的龐大體型,不過,這個毛茸茸的胖墩兒憨態(tài)可掬,十分討人喜愛。但是,任你如何瞧,它們都像是放大了100倍的老鼠,不同的是,水豚的尾巴很短,幾乎看不見。這樣的“老鼠”,恐怕連貓見了都會產生三分怯意。
水豚生性慵懶,懶惰得甚至不會筑巢,卻隨遇而安,在岸邊隨便找個淺窩勉強度日。它們一生的任務就是進食、睡覺、曬太陽,甚至不喜歡嬉戲,能不動則不動,在它們的世界里,愜意的人生不過如此。白天,它們要么泡澡,要么曬太陽,過得隨性、安逸,餓了,就啃食水中的蘆葦等植物,等到實在無物可吃,才在清晨、傍晚和夜間,避開掠食者,上岸覓食樹皮等。
水是水豚的天堂,對于水豚,它們的許多生活內容都完全依賴于水,甚至在水中睡覺,只把鼻孔留在水面上——水豚的“南美洲河馬”的綽號,也正由此而來。
因為一生逗留在水中和水邊,水豚練就了杰出的潛水本領。雖然沒有河貍神奇的尾巴助力,但水豚的身體也有先天的條件,適宜在水中生活:它們的腳趾間有蹼,能快速劃水;它們的眼睛、鼻子和耳朵的位置都靠近頭頂,使其在潛水時很容易收集到水面上的信息……
水豚生性慢吞吞,一旦遭遇危險,才會一邊驚慌地發(fā)出狗吠般的“汪汪”聲,一邊靈敏地向水中逃竄,用狗刨式迅速游向河中央,或潛入水底長達數分鐘,或將鼻孔露出水面,長時間隱匿在水生植物中,憑借高超的水中本領躲避掠食者。
不過,世代在水中生活的習性,也給水豚帶來了一些小麻煩——在太陽的暴曬下,它們的皮膚很容易干燥、皴裂。因此,水豚一生都離不開水,更無法關在籠子里飼養(yǎng)。
水豚性情溫和、天生喜靜、與世無爭,很少與同類相斗,更少與其他動物搏斗。只有在求偶時,它們才偶爾“爭強好勝”一次,體現出“為愛英勇”的一面。但是在水豚群體中,只有最強壯的雄性,才能獲得最多的伴侶,享受“妻妾成群”的生活。
交配時節(jié),雌水豚身上會散發(fā)出一種特殊的氣味,鼻子會發(fā)出輕輕的哨聲,哨聲和氣味夾雜在一起,像是在演奏浪漫的小夜曲,以此吸引異性。對于這樣的誘惑,雄水豚無法抗拒,躍躍欲試地求愛。但雌水豚像高傲的公主,它并不想如此輕易地決定自己的終身幸福,它的態(tài)度模棱兩可,等待其他追求者上門,或許它是想證實自己的追求者是不是最強壯的。
當另一只雄水豚出現,一場關于愛的戰(zhàn)爭便爆發(fā)了。沼澤地上,兩只雄水豚蓄勢待發(fā),直立著身子,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很快,它們伸出前爪開始角力,抱作一團扭打起來,像是一場精彩的拳擊賽。有時候,它們會你追我趕,全力以赴,進行這場愛情爭奪戰(zhàn),因為只有勝者才有資格挑選伴侶。待一方勝出后,雌水豚終于不再懷有抗拒之意,在地上打個滾,表示接受勝者的求愛。
贏得伴侶后,雄水豚就開始利用自身的獨特氣味圈定領地,守護自己的地盤,而一旦繁育了后代,照顧子女的任務就落在了雌水豚身上。
水豚的視覺相對較弱,因此它們的視覺交流往往收效甚微。一方面,水豚算得上“面癱”,面部表情匱乏,皮毛上沒有能變換形態(tài)的鬃毛或冠毛,耳朵雖然可以豎起、閉合,但由于耳廓很小,看上去差別并不明顯。另一方面,水豚屬于夜行性動物,它們的聽覺和嗅覺發(fā)達,因此,水豚的絕大多數交流都是通過聲音和氣味來實現的。
在水豚的鼻子和肛門周圍均長有氣味腺,這種腺體能分泌含有一種半透明的分泌物,其中可以散發(fā)出氣味信息。水豚的領地觀念很強,雄水豚經常在樹枝、草莖上摩擦鼻梁和臀部,將帶有自身獨有氣味的毛發(fā)和分泌物涂抹到植物上,進行標記。這種分泌物很牢固,一旦粘上就很難清除,起到了長期的警示作用。而每一只水豚的氣味都不同,科學家化驗了許多水豚個體的分泌物,竟然沒有發(fā)現兩個成分相同的個體。這種獨有的氣味無疑是在告訴同伴:“此處是我家,非請莫入!”
食草的水豚與世無爭,秉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和大多數鄰居和平共處。
在亞馬孫河邊,雄水豚常常帶領一家妻小——十幾只水豚整齊地排成一列,準備游向對岸覓食。不善水性的猴子抓耳撓腮,趁機跳到成年水豚的背上,試圖“搭便車”過河。水豚對于背上的不速之客也懶得理睬,眼睛都不眨一下,依舊淡定地劃水前行。待靠近岸邊,猴子一躍而上,回頭對水豚撓撓頭,以表謝意。
不止猴子,各種鳥兒也愛這位“司機”,飛累了,就停在它們的背上歇息片刻,再繼續(xù)趕路,或等著水豚進食,順便蹭頓便餐。水豚在植物間活動,總會驚起一些昆蟲,卻讓待在背上的鳥兒飽餐一頓。對于這些“搭車”的動物,水豚并不驅趕,一般都來者不拒,因而成為動物界的“老好人”。
然而,來湊熱鬧的并非都是善輩,掠食的美洲虎有時就不懷好意地悄悄靠近享受美食的水豚群。
水豚看上去憨態(tài)可掬,實際上也很精明——當它們覓食和休息的時候,都會安排“哨兵”在一旁警戒。擔當警衛(wèi)的,往往是年輕的雄水豚。當虎視眈眈的美洲虎準備發(fā)起進攻的時候,兩只年輕的水豚迅速發(fā)出“汪汪”的警報聲,在岸邊小憩的水豚紛紛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往水里鉆。突襲的美洲虎一無所獲,只得悻悻地離開。
水豚另一個敵人是凱門鱷,不過,水豚并不把這個“小個子”放在眼里,與之毗鄰而居。凱門鱷雖然身體較小,野心卻很大,經常打水豚的主意,可是成年水豚一般身長都在一米多,重達好幾十公斤,十分壯實,根本不怕它們。在活動的時候,成年水豚通常會形成一個圈子,把毫無抵抗能力的小水豚圍在里面,當凱門鱷靠近時,強壯的水豚就會勇敢地迎上前去,朝對手露出自己鋒利的門牙,像是在說:“你滿口的鋼牙又如何,我這四顆突出的門牙難道是吃素的?”
面對水豚毫不示弱的姿態(tài),凱門鱷束手無策,只得作罷。不過,它們會趁著成年水豚粗心大意,突襲小水豚,并偶有所得。不過,水豚也有致命的敵人,那就是大型森蚺,這種蟒蛇會潛伏在沼澤中,待水豚經過時,便發(fā)動突然襲擊,用強有力的身子將獵物緊緊纏住,而且越纏越緊,最終使其窒息。
你聽過遛狗、遛貓,但肯定沒有聽過“遛豚”吧?
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有一對夫婦十分喜愛水豚,飼養(yǎng)了一只名叫“格雷”的水豚。格雷雖然體型巨大,重達50公斤,卻無礙他們把它當作家庭成員。他們認為,飼養(yǎng)格雷跟養(yǎng)其他寵物并無區(qū)別,反正家里有泳池,可以讓它盡情泡澡。格雷也十分聰明,懂得一些討人歡喜的“絕招”,比如用后腿站立轉圈,引來了不少歡聲笑語。格雷還是這個家庭飼養(yǎng)的寵物中的老大哥,能照顧家里的貓和狗,它們和平相處,其樂融融。
在炎炎夏日里,格雷同主人一起在泳池里消暑。偶爾,主人會牽著它上街溜達,引來許多人爭相合影。不僅如此,格雷還愛跟著主人游車河,或者到野外去追逐松鼠、野兔取樂,無論走到哪里,格雷都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日本人也喜歡水豚,據說日本明仁天皇的二兒子秋筱宮文仁親王就無法抵擋水豚的魅力,飼養(yǎng)了一只水豚。但在寸土寸金的日本,一般家庭無法修筑泳池來飼養(yǎng)水豚,所以喜愛水豚的人都只能去動物園觀賞它們的身影。在日本的動物園里,不少動物都以自己特殊的技能而贏得人們的喜愛,相比之下,水豚每天只會進食、睡覺、泡澡,毫無“絕技”可言,卻因天然、呆萌的形象而獲得人類的寵愛。
在日本的每一個動物園里,幾乎都飼養(yǎng)著水豚,夏天,它們會做“水療SPA”;冬天,它們愛泡溫泉。在冬至日這一天,水豚還會依照日本人的習俗,進入湯池泡暖暖的柚子湯,遠比泡溫泉的猴子吸引人眼球。靜岡縣的伊豆仙人掌公園,是最早為水豚設立溫泉的地方,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每到水豚的“洗澡日”,出現在湯池中的水豚會吸引大批游人前來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