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衙門”是古代對官署的稱呼。其實它最初是軍事用語,是用來稱謂軍旅營門的。
衙門本作“牙門”。在古代,人們常常用猛獸鋒利的牙齒來象征武力,因而在軍營門外,常常放有猛獸的爪、牙、首級以顯示威武和炫耀戰(zhàn)力。但是這些物品都會隨著時間、氣候而產(chǎn)生變異,如毛屑脫落、肉身腐爛等,后來為了方便,軍士們就用木刻的大型獸牙替代真的猛獸牙齒,還在營中的旗桿頂端裝飾獸牙,懸掛的也是齒形的牙旗。由此,營門也就被稱為“牙門”了。
大約到了唐代,“牙門”逐漸被移用于官府,“牙門”也被誤傳為“衙門”。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進行了詳細的解釋:“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音稍訛變,轉(zhuǎn)而為‘衙也?!毖瞄T一詞遂廣泛流行開來。到了宋代以后,“衙門”就徹底取代“牙門”,成為官署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