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華
摘要 介紹了地膜馬鈴薯—玉米—露地秋馬鈴薯一年三熟高產栽培模式,并從精細整地與施足底肥、適時播種與合理密植、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適時收獲等方面介紹了該模式下地膜馬鈴薯、玉米、露地秋馬鈴薯的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馬鈴薯;玉米;一年三熟;高產栽培;技術規(guī)程
中圖分類號 S532.048;S513.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7-0099-02
地膜馬鈴薯—玉米—露地秋馬鈴薯一年三熟栽培模式一般馬鈴薯平均產量52.5 t/hm2左右,玉米9 000 kg/hm2左右,產值在9.75萬元/hm2左右,經(jīng)濟效益較好。現(xiàn)將地膜馬鈴薯—玉米—馬鈴薯一年三熟高產栽培技術規(guī)程總結如下。
1 種植模式
馬鈴薯—玉米—馬鈴薯一年三熟,1月中旬種植地膜馬鈴薯、4月上旬套種玉米,8月下旬種植露地秋馬鈴薯;種植帶帶寬1 m,其中80 cm起壟種植馬鈴薯、壟溝套種玉米,玉米收獲后整地起壟種植秋馬鈴薯。
2 精細整地與施足底肥
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砂壤土或輕壤土地塊。冬前深翻滅茬,施土肥30 t/hm2、氮磷鉀復合肥(15-15-15)2 250 kg/hm2,深耕后打磨平整,灌足冬水,用10%辛硫磷粉劑225 kg/hm2拌濕土300 kg/hm2施入土壤防治地下害蟲。播種玉米時不施肥,玉米在7月中下旬收獲。玉米收獲后,在秋馬鈴薯種植前整地,一般底施草木灰2 250~3 000 kg/hm2、復合肥(15-15-15)2 250 kg/hm2或馬鈴薯專用肥750 kg/hm2,要進行深耕。注意種肥隔離[1]。
3 選用良種
馬鈴薯選用早熟、抗病、高產品種,如早大白、中薯5號、豫薯1號、克新3號等。玉米選用早熟抗逆性強品種,如先玉335、晉單51等。用種量馬鈴薯2 250 kg/hm2、玉米30~45 kg/hm2。
4 適時播種與合理密植
4.1 馬鈴薯
春馬鈴薯于1月中旬起壟播種,壟面寬80 cm,壟溝寬20 cm,壟高15 cm,每壟種植2行,株距33 cm,播種6萬穴/hm2。秋馬鈴薯在玉米收獲后施底肥整地起壟,寬行窄株,行株距為55 cm×25 cm,播種7.2萬穴/hm2;8月下旬以后播種,宜陰天進行;晴天播種應避開炎熱的中午。馬鈴薯用大薯切塊栽植,切刀要鋒利并用酒精嚴格消毒,切塊大小以25~50 g為宜,每塊帶1~2個芽眼,用草木灰拌種后開深溝點播,播種深度15~20 cm,覆土后輕輕鎮(zhèn)壓,春馬鈴薯蓋上100 cm寬地膜。按芽眼長短不同分區(qū)播種,確保出苗整齊一致。
4.2 玉米
4月上中旬,當氣溫穩(wěn)定在10~12 ℃時,即可套種玉米。種植規(guī)格:在壟溝中間開溝播種1行玉米,株距22 cm,每穴種2粒。盡量選用大小一致、發(fā)芽率在95%以上的優(yōu)質籽粒進行科學拌種,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能減輕玉米黑穗病的發(fā)生,用藥量為種子質量的1%;或用50%辛硫磷拌種,防治金針蟲、螻蛄、蠐螬等,用藥量為種子質量的0.3%。黑穗病重發(fā)區(qū),可用種子量0.2%~0.3%的賽力散(有效成分)或50%福美雙拌種。
5 田間管理
5.1 春馬鈴薯定植后管理
適時進行破膜放苗,馬鈴薯定植后20 d左右幼苗陸續(xù)出土,應每天檢查,及時破膜放苗。通常土壤相對含水量保持在60%~80%時比較適合馬鈴薯的生長。南陽盆地覆膜馬鈴薯中后期一般需澆4次水,分別在齊苗期、團棵期、現(xiàn)蕾期、結薯期各澆1次。澆水時要求壟面滲透滲勻,結薯期防止大水漫灌?,F(xiàn)蕾期結合澆水追施磷酸二銨和尿素各150 kg/hm2。收獲前7 d停止?jié)菜?,對低洼地、壟溝集水地要及時排水。馬鈴薯出苗后,及時對壟溝除草松土,并保護壟面和塑料膜的完整。發(fā)棵后期去膜,結合中耕進行培土[2]。
如果土壤肥力高、濕度大,植株有徒長趨勢時,在發(fā)棵中期和現(xiàn)蕾期可噴施濃度為0.005%~0.010%的多效唑控制旺長。玉米、馬鈴薯共生期的管理,應加強中耕除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5月初結合澆水追施尿素150 kg/hm2。
5.2 玉米管理
適時培土,馬鈴薯收獲結束后,將散土培到玉米根部,以利于氣生根的生長,防止倒伏。應及早拔除小株、弱株。穗期一般中耕1~2次,拔節(jié)至小喇叭口期應深中耕,小喇叭口期以后中耕宜淺。玉米穗期以追速效氮肥為主。追肥時間一般以大喇叭口期為好,結合中耕培土,在距玉米行15~20 cm的兩植株之間,施氮肥600 kg/hm2。玉米花粒期應根據(jù)大田植株長相,酌情追施攻粒肥。一般在雌穗開花前后,追施尿素75 kg/hm2[3]。
玉米穗期要澆好2次水:第1次在大喇叭口前后,應結合追肥進行灌溉;第2次在抽雄前后,一般水量要大,但也應視天氣和地面持水量適度掌握。如果降雨過多,土壤水分過量,應及時排水防澇,適宜的土壤持水量為70%~80%。如果天氣干旱應及時澆水。
去雄宜在雄穗剛抽出而尚未開花授粉時進行。去雄方法:在雄穗從頂葉抽出1/3~1/2時,隔1行去1行或隔1株去1株,去雄株數(shù)不超過全田株數(shù)的1/2。地邊、地頭不要去雄。授粉結束后再去掉所余雄穗。在玉米授粉后期要逐株進行檢查,對未授粉的雌穗花絲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最好邊采粉邊授粉[4]。
5.3 秋馬鈴薯定植后管理
播種后,若連續(xù)干旱和氣溫較高,可用稻草或麥草等覆蓋畦面,降低土溫,及時灌水,促進發(fā)芽;如遇暴雨應及時排水,避免爛種。生長期間視土壤墑情適時澆水,收獲前7 d停止?jié)菜?。出苗后及時做好剔稠補稀,查苗補缺。待苗高15 cm左右進行中耕培土,齊苗至現(xiàn)蕾、封壟前中耕2~3次,除草松土、培厚壟,加大晝夜溫差,防止青馬鈴薯發(fā)生,有利于優(yōu)質高產??疵缱贩剩瑢γ缜殚L勢弱的用清糞水15.0~22.5 t/hm2+尿素30~45 kg/hm2灌根提苗;中后期可用0.5%磷酸二氫鉀加塊根膨大素葉面噴施1~2次,以促進葉部營養(yǎng)物質向薯塊轉移。endprint
6 病蟲草害防治
6.1 馬鈴薯病蟲害防治
晚疫病是馬鈴薯主產區(qū)最重要的一種真菌病害。防治晚疫病,首先要選擇抗病品種;其次,播前嚴格淘汰病薯,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清除;如果植株地上部分受到侵染,則最好在收獲前將病秧割除并清理出田塊,發(fā)病初期選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病毒病用1.5%植病靈1 000倍液+20%病毒A 600倍液噴霧防治。青枯病發(fā)病初期用77%氫氧化銅可濕性微粒粉劑400~500倍液或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 000倍液灌根防治。莖蛾成蟲用4.5%綠福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4%萬靈水劑8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用5%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
6.2 玉米病蟲害防治
大斑病、葉銹病可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1.5 kg/hm2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900 g/hm2對水675 kg/hm2噴霧防治。粘蟲可用20%氯·馬乳油1 125 mL/hm2對水675 kg/hm2噴霧防治。玉米螟可用Bt乳劑3 000 mL/hm2或50%辛硫磷乳油1 125 mL/hm2對水675 kg/hm2灌心噴霧防治。紅蜘蛛可用2%阿維菌素4 500倍液噴霧防治。
6.3 化學除草
可用50%乙草胺1 125~1 500 mL/hm2加水750 kg/hm2噴施,于播種覆土后進行,播后墑情差時結合澆蒙頭水趁墑進行土壤封閉。馬鈴薯田防治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如狗尾草、虎尾草、牛筋草等,應在禾本科雜草三至五葉期,用10%精喹禾靈乳油600~750 mL/hm2,加水375~450 kg/hm2配成藥液對草定向噴霧[5]。玉米田出苗后3~5葉時田間有雜草可用玉農樂1 500 mL/hm2加水450 kg/hm2對草定向噴霧;當玉米7~9葉時,可用克無蹤1 500 mL/hm2對水600 kg/hm2噴霧防除雜草。
7 適時收獲
收獲應選晴天、土壤干爽時進行,春馬鈴薯5月下旬可收獲上市,6月中旬收獲結束;正常情況下秋馬鈴薯在12月中下旬成熟收獲,應根據(jù)市場行情,實行分批收獲,讓小薯塊繼續(xù)生長,以利提高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玉米植株莖葉變黃、籽粒變硬發(fā)亮、乳線消失、黑色層出現(xiàn)成熟,一般于7月中下旬收獲[6]。
8 參考文獻
[1] 龐淑敏,方貫娜,李建欣.土豆大壟覆膜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23-56.
[2] 解會社.地膜馬鈴薯、玉米套蒜苗一年三熟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0(6):699.
[3] 王秋紅,張愛民,王開生.早春馬鈴薯-玉米-白菜一年三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09(4):58-59.
[4] 王向東,楊瑛,李栓曹.地膜馬鈴薯、玉米、蔬菜高產高效間套栽培模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0,10(17):160-161.
[5] 向應煌.龍山縣馬鈴薯套種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5(3):84.
[6] 周興王,楊琦,田學禮,等.高寒山區(qū)馬鈴薯套種玉米高產高效配套栽培技術[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4(3):36-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