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明
1976年6月,我從一所鄉(xiāng)辦農村高中畢業(yè),回到了并不熟悉的農村,成為一名回鄉(xiāng)務農的知識青年。
面對全新而又陌生的環(huán)境,我憑著一腔熱血,積極地置身于如火如荼的“農業(yè)學大寨”浪潮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釋放能量,展現(xiàn)自我,施展才華。其中的酸甜苦辣,我都一一品嘗過。
事業(yè)的成功,也隨著我的奮發(fā)努力得以凸顯。就在畢業(yè)的第二年,經小隊群眾的推薦,大隊黨支部的同意,報公社教委審核、批準,我被招為正式的民辦代課教師。
說句真心話,小時候,我就無比崇拜老師。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讀的是農村小學和公社中學。我上學的時候,周末還要出勤到隊里掙工分。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農民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曾經在我的心里留下陰影。我甚至覺得——農民太苦太累了,長大了就是出去要飯,也不愿再做農民……
可如今,我的青春夢想,就像人生的一道彩虹,轉瞬即逝。
眼下這個差事雖說不上是完全跳出了農村,做真正意義上的公辦教師。但在當時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代課教師也是令人向往的職業(yè)。因為這份工作不僅有工資,還能擺脫每日在田園上重復耕作的艱苦日子,更能讓我站在三尺講臺上,教書育人,播種文明,收獲希望。
8月底的那天清晨,窗外鳥鳴低徊婉轉,晨光透過窗簾,熱情地涌進窗內。我簡單地收拾了一下,便騎著自行車上路了。我昂著頭,一邊踩著車,一邊吮吸著隨風吹來的稻谷清香。
凝目遠眺,那層層疊疊、豐收在望的谷穗,起伏著金色的稻浪在“沙沙”聲中,帶著浪漫的祝福,縈繞在曠野間,像是在不斷地向我點頭傾訴。是的,秋天到了,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
“吱吱”我剎住了自行車,來到了報名地——紅星初級中學。它就坐落在本村,離我家不遠,騎單程車只需二三十分鐘。
報到后,我被分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組,教四年級的數(shù)學,另外還代初一的英語課,每周共有18節(jié)課。就這樣,從那天起,我?guī)е鯙槿藥煹淖院琅c神圣感,決心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用教鞭書寫好我的職業(yè)生涯。
每每清晨,我總是隨著鐘聲的起起落落,迎著柔和的光芒,伴隨著鳥兒的歌聲,沿著通往校園的必經之地——綠水小道走進校園。我時常對招著小手,親切喚著自己的學生,微微致意。學生們在我身邊圍繞成一圈,一起走向知識的海洋。
當和風輕柔地托起一絲絲柳絮的時候,我竟忘了教室校舍的簡陋,條件的艱難……沉醉于爛漫的校園生活之中,教書,指導他們怎樣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用知識的乳汁去澆灌出叢叢文明與智慧之花,讓我的學生真正學到本領、懂得道理。
光陰似箭,整整一年半,我憑著年輕人所特有的熱情與干勁,把全部的精力與時間都投入到教學和工作之中。每天除了上課、備課,就是批改作業(yè)、輔導學生,該干的事情從不留到第二天,真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那時學校很重視培養(yǎng)年輕教師,經常安排我到縣內外參加課程培訓與聽課活動。久而久之,我養(yǎng)成了把平時的每節(jié)課都按照公開課標準來準備。英語課上,我喜歡穿插一些地理、歷史、文學知識,盡量用幽默的語言講課;數(shù)學課上,我努力做到舉一反三、旁征博引,把看起來深奧的問題講得通俗易懂。如果是下午上課,發(fā)現(xiàn)學生疲勞了,我就講一些故事、笑話,甚至給學生講講我新讀小說中的精彩情節(jié),與學生聊正在熱播的樣板戲、電影等。每節(jié)課學生們都聽得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纏著要我繼續(xù)講,那種成就感,讓我每天的工作都充滿了快樂和期待……
我的執(zhí)教生涯雖然只有短暫的一段時間,但一旦想起,心里卻堆滿了無限的感念和追思。熱情的同事、淳樸的農民、純真的學生都是我忘不了的往事。
忘不了那個寒冷的冬天。那天晚上,寒風凜冽,外面下著小雪。我專注于第二天下午公開教學課教案的準備。其實就是上堂公開課,是對我一個月來教學質量的一次評估與檢驗,畢竟我是個剛上崗的新手,而且來聽課的都是我的父輩之人,是有水平、有經驗的老師,所以認真?zhèn)湔n是必須的。
“要不要幫你看一下教案?”語音輕得似乎從天邊飄來,但我卻聽見了。他就是教學組的組長錢老師。今年42歲,19歲從師范畢業(yè),一直執(zhí)教數(shù)學。他不僅課講得好,學生愛聽,而且還經常給社區(qū)中心小學的教師們上示范課和研討課,傳授新理念、新方法。他那潤物細無聲的傳授,總能打動感染聽課的每一位老師。
那一刻,在一個年輕人的心里,觸動的不僅是感激,更是一種尊敬,尊敬他的為人以及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和眷戀……
忘不了那個炎熱的夏天。就在我執(zhí)教的第二年那個下午,和以往的夏日一樣火熱,太陽與地平線在西方一顫再一顫地親吻著。我收完辦公桌上批改好的作業(yè),就推著自行車,披著夕陽的余暉回家。剛上車不久,卻突然聽到有一個學生喊了兩聲我的名字。那一刻,不知為何我的臉一下子發(fā)燙了,覺得不太習慣。平時他們都很尊敬我呀,為什么今天會直呼其名呢?但我還是大聲答應了。
其實,我仔細一想,這也不足為怪,能理解。論年齡我只比他們大幾歲而已,在他們的心目中,除了老師,我還是他們的大哥哥,不管大事小事都愿向我傾訴,和我溝通交流。
我下了車,望著那遠處一前一后,一小一大的影子向我疾速跑來,我預感到他們一定有急事需要得到我的支持與幫助。走在前面的那個學生滿頭大汗、神色驚慌,后邊跟著的是她的哥哥。
年紀小的妹妹把他們的“急事”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我,原來是由于家境的貧寒,她的父親決定讓小孩輟學。我聽后,不由得皺起眉來,感到一陣陣心痛似潮水般紛紛從心底涌出。上個月五年級剛剛發(fā)生過類似的事件,怎么現(xiàn)在又到我們班呢?我嘀咕著,為她感到難過而惋惜。因為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命運決定前程?。?/p>
其實,在當時那個年代,學生輟學,不完全是因為學習成績差造成的,更多的情況則是家里缺乏勞動力,需要孩子回家勞動干農活,緩解一下生活困境,尤其是女生,長大了反正要嫁人,讀不讀書沒有關系——舊觀念在農村學生家長中仍然根深蒂固。
當天晚上,我來到了她的家,她剛好和她的爺爺、奶奶、父親,還有哥哥在吃晚飯。我到后,她的奶奶便放下手中的粥碗,熱情地讓座遞茶,讓人感到很親切。
這是三間半土坯草房,結構簡易,間口小,墻壁都由熟土堆砌而成,好像門的兩邊還有幾處縫隙,風很容易從屋外灌進去。地面也是坑坑洼洼的,幾只母雞正在地上走動,不時屙下點點雞屎。往廚房一看,那些鍋碗瓢盆都積滿灰塵,蒼蠅在那里亂飛……
曾聽她講過,她是由奶奶一手帶大的,至于什么原因,我無法得知。于是,我向老人家詢問了一些關于她家里的情況,原來她的生母在她上一年級的時候就與她的爸爸離婚,改嫁了。從那以后,本來視力就不好的父親,一天比一天差,直至現(xiàn)在幾乎成了一個盲人,這對原本就不健全的家庭又是雪上加霜!聽到這些我很心疼,原來,她一直都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一個人從小就缺少母愛的滋養(yǎng),她的心靈將是多么干涸和殘缺,真是太為難她了。作為孩子的老師,我一定要給她更多的鼓勵與肯定,讓她的內心充滿自信與快樂。
坐在一旁的父親終于開口講話了:“孩子今年十二歲了,她說家里的情況不好,為了減輕我們的負擔,不想讀了。我又看不見,成了個廢人,但我知道她心里不好受……”
其實,從孩子父親的神態(tài)中可以看出,他的確是不想讓孩子去讀書了,但面對我這個老師,卻又不好意思講出口,就把一部分責任推到了孩子的身上。
他對孩子說道:“小宏,你和老師講講話?!笔聦嵣?,父親的用意就是想讓孩子表個態(tài)。
于是,他的話音剛落,我就把小宏一拉,坐到我的身旁,有意地先問道:“小宏,你還想上學嗎?”
小宏有點害羞,聲音微微發(fā)顫,便說道:“想讀,但我家的情況不好,爸爸眼睛又不亮,靠爺爺、奶奶干農活,很苦的,我也想幫幫他們……”我知道有些話當著我這個老師的面,這家人不好意思說,為了讓小宏的父母下決心讓孩子讀書,也為了讓小宏從糾結中走出來。我特意對學生說:“你爸爸眼睛不亮,但他的心亮!你爺爺奶奶雖然很苦,但為了讓你去讀書,再苦也心甘情愿呀!當父母的,誰想讓自己的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當孩子的,正是求學的黃金年華,怎么能放棄學習呢?”
老李聽了我的話,嘆了口氣,便說道:“家里窮呀,吳老師,家里的情況,你一看就知道……”
我知道他要說什么,于是,我打斷了他的話,說道:“現(xiàn)在國家政策好,對于特困家庭的孩子,每學期村里和學校都會按一定比例給予救濟,至于你姑娘的筆墨紙張,我可以提供無償?shù)膸椭 ?/p>
“謝謝老師!”小宏走向廚房,向她的奶奶做了一個鬼臉,又折回來拍了拍爸爸的肩說:“爸,那我明天去上學了!”
三個老人幾乎同時說道:“好,那要聽老師的話呀!”
“嗯!”從小宏的話音里,可以聽出她的心中有多么的喜悅!
從此,我的那個學生又一如既往地背著書包,每天來到知識的殿堂縱情地享受著知識給她帶來的愉悅……
1978年的11月,正當我的事業(yè)處于上升期的時候,因響應國家的號召我報名參了軍。于是,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教鞭,又一次邁著追求理想的腳步,離開了這所農村初中。
一走就是三十多載,而這所校園也成了“萬頃良田”。想想,那些曾經辛勞的園丁們在這所校園中,曾經用青春的激情和勤勉,帶著關愛和責任,讓充滿濃重鄉(xiāng)土氣息的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又撲棱棱地飛向四面八方,其實也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