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萍
(泉州市博物館 福建 泉州 362000)
文博資源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魅力
——以泉州市博物館為例
黃惠萍
(泉州市博物館 福建 泉州 362000)
博物館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應該成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博物館如何發(fā)揮教育作用問題,始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仍然處于求索之中。本文就博物館通過對學生免費開放,舉辦對青少年具有吸引力的展覽、提供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各類教育活動并與學校教育相互配合等多種形式,使其成為青少年自覺接受教育的精神樂園。
博物館;青少年;教育
我的家鄉(xiāng)在泉州,這里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積淀深厚,素有“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經(jīng)濟開發(fā)早在周秦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始設縣治,南朝梁天監(jiān)二年置南安郡作郡治。唐景云二年武榮州改名泉州。
由于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需要收藏和保護,許多博物館應運而生。泉州市博物館是一座以陳列泉州歷史文化,且融合陳列展覽、文物收藏、學術研究、文化交流、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是泉州悠久歷史的縮影,具有豐富閩南地域特色的文化遺存。整個展覽分為“早期開發(fā)”、“刺桐崛起”、“東方第一大港”和“泉南雄風”四大部分。展出實物計2458件、圖片201幀、碑刻拓片8件、沙盤3個、場景22個、浮雕圖版8個、模型11個。敘述了遠古時期,閩越族先民在泉州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拓土開疆。漢晉以來,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和泉州土著居民共同開發(fā)。唐、五代,港城崛起,至宋元鼎盛,形成“東方第一大港”;明清時期,溫陵子民東渡臺灣,成為開發(fā)祖國寶島的生力軍;刺桐百姓移民海外,為世界的共同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今在大學和中小學里,青少年休息時間和放假時間都已經(jīng)延長,但讓人擔憂的是很多青少年不知道如何地去有效以及合理地利用自己的休息和放假時間。博物館具備社會教育的功能,其中具備了豐富的社會教育資源,在為青少年提供社會教育上有其相當大的優(yōu)勢,開發(fā)與利用博物館面向青少年的社會教育資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泉州市博物館是泉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民享受終身教育的場所。自2005年新館開放以來,泉州市博物館加強館校交流,增進優(yōu)勢互補,與國內(nèi)外青少年互通信息,增強館校間的學術交流,與菲律賓、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學校建立交流,吸取有益經(jīng)驗、促進共同發(fā)展。
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質(zhì)主要可通過三種途徑即學校、社會、家庭。而社會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是教育的重要輔助資源。青少年教育的開展,必須有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2005年新館開館以來,泉州市博物館在基本陳列的基礎上,針對青少年舉辦了一些內(nèi)容新穎、富有特色的臨時展覽。發(fā)揮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舉辦恐龍化石標本及恐龍模型展、泉州地改市二十周年活動、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圖片展、大型秦·兵馬俑展覽。此外,針對青少年活潑、愛動的特點,博物館還設計了青少年觀摩、動手參與的趣味活動。如觀摩文物的修復、文物的講解、參與碑石拓片的制作等等。博物館作為一種有效的社會資源,所開展的各種活動能激發(fā)青少年對科學文化的興趣,并掌握一定的科學探索方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因此,博物館正在逐漸成為學校開展文化教育的第二課堂,大大開拓學生的視野,成為課堂的延伸和探究性學習的樂園。
博物館專門建立了一支宣教隊伍,根據(jù)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的需求,不定期組織宣教人員進行崗位培訓,從青少年觀眾年齡層次的差異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編寫他們可以理解的講解詞。通過深入淺出、妙趣橫生的講解,把學生帶入展品背后的故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著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播的目的。
校方和家長提高認識。校方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性。積極配合博物館舉辦的適合學生的展覽,要做到教育有內(nèi)容、工作有計劃、活動有安排、參觀有保證。參觀結束后,老師還會和學生就參觀內(nèi)容展開熱烈的討論和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在快樂中學到書本上所沒有的東西。博物館的社會教育,還有賴于家長的大力支持和親力親為。平時可利用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多陪同小孩外出參觀學習,盡可能給青少年創(chuàng)造良好的機會,以開闊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聞,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博物館與教育部門的教學功能有異曲同工的作用,并且相得益彰。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為青少年服務已經(jīng)成為博物館工作的重點。博物館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探索新的宣傳教育模式,以更好地發(fā)揮教育職能,成為學生的好朋友。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青少年廣泛接觸了互聯(lián)網(wǎng),互聯(lián)網(wǎng)已成為青少年獲取知識的重要載體。為更好服務學生,“泉州市博物館”網(wǎng)站于2005年底正式開通。博物館充分利用這個網(wǎng)站,廣泛征求青少年對各項活動的意見,并及時將青少年的意見和建議以書面形式反饋給各個部門,對合理的意見和建議盡可能采納和實施,這樣就能豐富而迅速地提供各種在線服務。
2008年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免費開放后,博物館充分發(fā)揮了其魅力,滿足青少年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博物館更加融入社會,更加貼近青少年,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從而提高了博物館服務社會的能力。
[1]崔愛華.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之我見[J]黑河學刊,1997.(Z1)
[2]趙徐嫣.淺談青少年思想教育[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0,07
[3]薛輝.博物館如何發(fā)揮在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旅游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04
[4]陳冬良.校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服務質(zhì)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