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六盤山下小山城隆德縣,有中國書法之鄉(xiāng)之稱,那里,翰墨飄香。隆德縣溫堡鄉(xiāng)楊坡村,那里,除了濃濃墨香,還有厚重溫軟并存的泥香。楊氏彩塑,心系泥情,以民間藝術之馨香名播遠近,吸引了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
楊佳年,楊氏彩塑第五代傳人,生于斯長于斯,大山厚土,滋養(yǎng)了他健康的體魄,家傳技藝,陶冶了他靈性的思想。學藝,從藝,創(chuàng)業(yè),以泥為藝,以泥為情,以泥為生,一路走來,他生命的過程因浸染泥香而顯得潤澤豐盈。
啟蒙之初
談及小時候接受的藝術啟蒙,楊佳年說其實他小時候對家傳的手藝概念很模糊,父親和哥哥也不怎么對他多講那些。上小學時,楊佳年學習特別好,經常當班里的小老師,幫著老師給同學修改作業(yè),領讀課文。他清晰記得有一次,自己仔細觀察過雨中的一個老農,因為很有感觸,就寫成了一篇作文。那篇作文受到老師的好評,并且被當做范文在全校傳閱。他由此突然明白,原來寫真實的、自己有感觸的東西才能寫好,有情感,能打動人,憑空編造的總是僵化乏力的。直到后來真正見到父親的作品,他又想起了自己的那篇作文,對那種感悟愈加深信不疑。父親當時招聘到縣文化館工作,適逢隆德縣城全縣建設規(guī)劃,去看父親時,小楊佳年在文化館看到了縣城規(guī)劃的沙盤。哎呀,那簡直是太好看了,藍色的湖泊,綠色的草地,整齊的樓房,縱橫的街道……也就是那次,他感覺父親很偉大,能用泥沙做出那么好看的東西,他很動心,覺得自己跟著父親學學,說不定也會做出那么好看的東西來呢。
當楊佳年自己動了心思之后,父親經常有意針對一些物體,在色彩、造型方面給他講解,分析,并講給他更多的歷史人物故事、神話傳說,教他臨摹一些簡單的人物畫像。他開始學著畫畫,描摹書上的動物,人物。課桌上,油燈下,門臺上,楊佳年隨時都會拿出收集的紙片和鉛筆涂涂畫畫。父親的潛移默化其實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在催生著這個熱愛學習積極上進的少年的藝術細胞。
輟學從藝
從小學到初中,初中到高中,楊佳年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到高二第二學期,父親很認真地和他談話,讓他放棄學業(yè),開始真正的學藝生涯,因為家傳的泥塑手藝要后繼有人,而楊佳年在這方面的悟性不錯,父親決定讓他輟學從藝。盡管他本人不甚愿意,想要參加高考,走出家門,去外面的世界闖蕩。父親說,家有萬貫不如一技在身。父親說,藝高走天下。父親還說,藝多不壓身。聽著父親的話,他又覺得不無道理,最終是離開學校走進家族傳統(tǒng)泥塑技藝的課堂。父親就是師傅,言傳身教。從此,這個18歲的青年開始了他的泥塑人生。
父親楊棲鶴一邊教給楊佳年家傳的彩塑技藝,一邊尋思著帶他到外面再拜師,學習更寬泛的泥塑藝術。當時,陜西、甘肅等民間藝人在崆峒山上行藝的較多,楊佳年先后曾拜師陜西鳳翔的朱友仁老師,陜西長武縣的張俊英老師,還有為人隨和親近手藝高超的呂姓師傅,他們的敬業(yè)精神和精湛技藝讓楊佳年深受感動,并由此更加堅定了好好學藝的念頭。記得第一次到崆峒山,面對那些逼真的泥塑造型,面對藝人們心無旁騖的專注,楊佳年被深深震撼。也許,一個人于某一時機的頓悟,會深深影響他的一生。楊佳年就有這樣的時機,崆峒山上,頂禮磕頭,誠懇拜師,學藝三載,日子艱苦而充實。歷史的悠遠,宗教的神性,藝術的魅力,這一切都以其暗處的力量深深激勵著這個年輕人不斷努力,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收獲。眼界在開闊,胸懷在包容,技藝在長進。多年之后,當楊佳年作為楊氏彩塑第五代傳人,并以寧夏隆德楊氏彩塑文物藝術有限公司經理的身份帶領團隊進行崆峒山混元閣內部人物、浮雕、懸浮的創(chuàng)作之際,那些流逝在崆峒山上的青春歲月一幕幕重又浮上他心頭,他覺得自己和這座山真正有著不解之緣。
記得在楊佳年的書房里,我看到除了滿滿當當?shù)膸讉€書柜,地上放著好幾個大箱子,都裝滿了書。我們說著話時,他翻出好多舊報紙雜志:1962年印刷的《西游記》,定價2.24元。幾近黃褐色的紙頁,還未翻動,鼻息撲進濃濃的陳年紙霉味?!对涝啤罚?988年冬,泥土墻面上剝掉的,書頁背面還留有粘貼過的痕跡。70年代、80年代的《美術》雜志都保存著,完好無損?!兜袼茏髌愤x》《敦煌研究》《美術資料》《書與畫》《工農兵畫報》《人民畫報》等雜志都存留著。還有好幾本大小不一、筆跡工整的讀書筆記都保存完好。那些泛黃陳舊的紙頁,用靜默的姿態(tài)訴說著陳舊的故事,記錄著一個人曾經的追求和希冀。
楊佳年說,當初那個年代,這些書報確實來之不易。有些是父親給他征訂的,有些是自己偷賣掉家里的雞蛋買來的。這么多年,幾次搬家,他都舍不得丟掉,一直留著,有時翻出來看看,聞著帶霉味的書頁,重溫一下過去的時光,真是無限感慨,那是不易也不能忘卻的歲月和經歷。
創(chuàng)業(yè)之路
2000年,楊氏家族在固原博物館首次舉辦泥塑作品展覽,當時《固原日報》作了專題報道,《楊氏彩塑,震動山城》。我父親李成福其時在固原地區(qū)文聯(lián)工作,作為主辦方一員,父親參與了展覽全過程,他感懷在心,給楊佳年的父親楊棲鶴老先生寫了如下文字——
參觀隆德楊氏家族藝術展敬呈棲鶴老
“昔讀《核舟》篇,一笑疑荒誕
今觀楊氏藝,奇巧代有傳
六輩勤磨礪,藝苑奇葩綻
片石成山勢,方寸自壯觀
頑根經妙手,長嘯龍沖天
泥巴巧擺布,形態(tài)惹愛戀
彩線繡山河,織女降凡間
慧根植沃土,靈氣來六盤
參展屢獲獎,業(yè)績入經典
海外爭國光,載譽凱歌還
世風嘆浮華,真趣在民間
欣識棲鶴老,此生信有緣
感佩難盡言,數(shù)言作拜見
世間之事,總有機緣,不是偶然,它們冥冥之中有必然的聯(lián)系。當年,父親作為文聯(lián)一員,在發(fā)現(xiàn)和宣傳當?shù)孛耖g藝術工作上傾其全力。楊氏家族首次藝術作品的成功展覽,有父親的一份辛勞在其間。
父親已是作古之人。身為又一茬文聯(lián)人,我有責任秉承先輩們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近兩年,我的目光常常追隨著本土民間藝人,他們的摯愛和堅守,他們的付出和艱辛,讓我深受感染,用文字記錄他們,宣傳他們,當是我應該努力去做的。
棲鶴老先生仍健在。在楊佳年老師家古樸、典雅的客廳里見到他,86歲的老人,面頰飽滿,膚色紅潤,冉冉長須,有仙風之感。月白色襯衫,藍褲子,圓口黑布鞋,白棉襪子,看起來清爽舒適。一把蒲扇在手中,說起話來不急不躁,娓娓道來,思路清晰。他是經歷過生活磨難的,也是經見過世面的。聊及家族泥塑手藝,楊老先生說那是一份家傳手藝,是不能割舍的情分,更是一種寄托。老人還強調說,無論做什么,都要精致,這手上功夫,極其重要。作為家族手藝第四代傳人,他傾其大半生,為家族藝術的繁榮傳承努力著?,F(xiàn)在,他老了,身體情況也不允許再東奔西跑,他將重擔交給四兒子楊佳年。好在佳年勤學好問肯吃苦,又帶出了楊賢雄、楊賢龍、楊賢麒等聰慧務實能干的子侄,這是讓老人感到欣慰的。
自2000年舉辦了家族藝術作品展之后,楊氏彩塑藝術逐漸被更多外人所了解,在承接工藝作品制作和文物修復方面逐漸打開了局面。楊佳年在繼承其家族傳統(tǒng)泥彩塑藝術的基礎上,總結和分析了幾代人的藝術特點,吸收了各種藝術之長,拓寬了創(chuàng)作思路,在題材的選擇、韻律的掌握、造型的設計、圖案的應用和色彩的調配方面均有創(chuàng)新:題材的選擇上以傳統(tǒng)人物、民間故事人物、宗教人物和神話人物為主,韻律上力求靜中有動,體現(xiàn)作品靈性之美,造型根據(jù)人物特點,展現(xiàn)它最美的形象,圖案要符合人物的時代背景,色彩的調配上以楊氏彩塑風格為主,色彩要求與作品相吻合,艷而不膩,雅而不沉。而對于人物塑像來說,楊佳年在秉承家傳技藝的基礎上,又有所創(chuàng)新。
面對新形勢,家族藝術從個體向公司化、社會化、信息化發(fā)展是時代的要求。2008年4月,在楊佳年和家人的努力下,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寧夏隆德楊氏彩塑文物藝術有限公司成立了。楊佳年作為公司管理人,肩上的擔子有增無減。
楊氏彩塑文物藝術有限公司注冊資本伍佰萬元人民幣,具有國家二級甲等石窟造像、泥彩塑造修復、復制和古建筑彩繪資質。主要經營旅游紀念品研發(fā),工藝禮品制作,彩塑文物修復和復原傳統(tǒng)宗教彩塑設計和施工,仿古壁畫繪制,園林景觀雕塑設計和施工,玻璃鋼工藝制作,民間藝術人才培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搶救和保護等。
積極做民間文化的傳承者,做古今藝術的結合者,做現(xiàn)代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做精神文明的帶頭者。這是公司的經營理念。而以保護傳統(tǒng)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化、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服務社會為己任,保護和建設和諧的精神家園的經營宗旨更是提升了公司的品質。作為公司管理者,楊佳年在各方面不斷努力著。
碩果盈枝
楊佳年發(fā)揮自己掌握傳統(tǒng)技藝的優(yōu)勢,研究整理家藏秘存的有形和無形物論,采用古今結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加的手法修復和復原了國家級文物達三百多件套(有西夏、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泥塑造像)。1995年至今,先后創(chuàng)作了《李白下江南》《武松打虎》《愚公移山》《馬社火》等幾十件(套)彩塑作品,獲得了諸多榮譽。作為傳承傳統(tǒng)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代傳承人,楊佳年身感責任之重,他刻苦努力,潛心創(chuàng)作,不斷用更高的境界追求著他的泥情人生,實現(xiàn)著他的人生夢想。
1989年首創(chuàng)彩塑作品入選了“全國首屆工藝美術佳品選及名藝人作品展”。
1996年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五十周年創(chuàng)作了《毛主席翻越六盤山》和大型系列彩塑《馬社火》,被寧夏群藝館收藏。作品《張飛》在寧夏第七屆文學藝術獎評選中獲二等獎。
2004—2006年本人作品和家族泥塑作品先后參加在無錫召開的中國首屆(無錫)泥人藝術展。作品《西夏王》在中國首屆(無錫)泥人藝術大賽中獲銀獎,數(shù)件作品被無錫市博物館和中國泥人博物館收藏。
2007年1月作品《十二生肖神》作為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入選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成果展。
2007年3月在首屆中國(吳川)泥塑藝術節(jié)暨“吳川杯”泥塑藝術邀請賽中獲獎。
2007年6月份被中國民協(xié)評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稱號。
2009年2月作為寧夏唯一的非遺代表攜作品參加了建國以來最盛大的“非物質文化傳統(tǒng)技藝大展”,受到李長春、劉延東等中央領導的觀看和好評。
2010年創(chuàng)作的彩塑作品《趕毛驢》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
2011年被評為“自治區(qū)一級工藝美術大師”。
2013年11月設計創(chuàng)作的《平面木板線刻一百零八塔圖》獲得寧夏首屆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大賽優(yōu)秀獎。
2013年被固原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和隆德縣職業(yè)中學聘請為“客座教授”,從事非遺項目的教學工作。
2014年8月,楊佳年組織拍攝完成了楊氏彩塑技藝電視專題紀錄片--《泥情—楊氏彩塑藝術》(上下集)。
2014年10月楊佳年獲得了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優(yōu)秀傳承人獎”。
2014年10月參加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培訓學習。
彩塑《武松打虎》《十二生肖》(部分生肖)被《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寧夏卷)收集出版。他和家族業(yè)跡先后被《中國專家人才庫》《中國家庭年鑒》,文化部科研課題《六盤山區(qū)傳統(tǒng)文化探究》《中國民間彩塑》《寧夏道教史》《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名錄》《薪傳獎名錄》,中華非物質文化傳人等書籍收錄,并被中央、香港、寧夏、江蘇、浙江、湛江等電視臺報道,另外《光明日報》香港《文匯報》《新華社每日電訊》《甘肅日報》等報刊雜志及寧夏各媒體進行了系列報道,詳細介紹了他的藝術發(fā)展歷程。
楊佳年帶領楊氏彩塑文物藝術有限公司團隊積極拓展業(yè)務,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在發(fā)展中不斷創(chuàng)新,先后獲得國家級獎項8次,省區(qū)級獎項18次。現(xiàn)有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楊氏彩塑)代表性傳承人1人,中國文聯(lián)授予“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稱號2人,雕塑初級工程師2人,區(qū)一級工藝美術大師3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成員4人,省、市民協(xié)會員5人。
泥情人生
近些年的工作中,最讓楊佳年引以為豪的是,崆峒山香山寺混元閣的室內設計和塑像創(chuàng)造了多個之最?;煸w雄偉典雅,是崆峒山風景名勝區(qū)極具代表性和標志性的建筑物之一。其內彩塑神像最多,600多尊,造型豐富,表現(xiàn)形式新穎,手法多。里面還有最大的空心泥塑像,當時參與混元閣彩塑工程的技術人員最多,多達七十幾人,其中就有83歲高齡的楊棲鶴老先生。塑像使用材質最多,有鋼、木、泥質、玻璃鋼、塑料。混元閣內彩塑造價最大,總投資300多萬?;煸w塑繪者的榮譽、資質最高。
2009年春夏之交時,我和同事在崆峒山上逗留大半日,觀看楊佳年帶領他的團隊施工情況。工地上堆積的木材、鋼材、泥土、涂料、塑料,簡易工作室里的圖紙、筆墨、書本,工人宿舍里帶泥巴的工作服和鞋子,沾染著顏料的口杯,所有的東西都如同人一樣,呈現(xiàn)出一種在場的忙碌感和自豪感。晚飯時,楊佳年和工友們各自一手端了大瓷碗,一手拿了橢圓形的饅頭,坐在檐下長椅上吃得津津有味。太陽西沉,山風微涼,那一刻,我突然覺得他們,包括長須飄逸的棲鶴老先生,精干麻利的楊佳年,熱情聰慧的楊賢雄,楊賢龍和楊賢麒,還有其他工人,都是在用泥土捏制著自己的藝術追求和夢想,再苦再累也有享受在其間,那是沒有介入其中的人無法體會的精神愉悅。
我曾在不同場所見過楊佳年的人物塑像。佛像的端莊肅穆,圓潤豐滿;武像的威武雄健,氣宇軒昂;文像的體態(tài)恬靜,面容清俊;菩薩的婀娜多姿,舒緩自在;羅漢的機敏活躍,睿智深慮;老像的老態(tài)龍鐘,飽經滄桑;少像的天真活潑,憨厚可愛,還有舒緩飄逸的裙帶,還有逼真穩(wěn)健的靴子,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展示,不由讓人嘆服泥土經他玩捏而呈現(xiàn)的無限魅力。
因為工作需要,楊佳年租有一處臨時工作室,在那里,見到了他和妻子趙彩鳳。楊佳年正忙著手里的活。地上放著裝滿泥的塑料筐,簡易工作臺上,擺滿帶紋模子、蛇形模子、雕塑刀以及做棱、勾槽、畫線等各種泥塑工具,而趙彩鳳手邊,幾個人物小造型各具情態(tài),它們是石娃子,咩咩羊,炭黑,紅果兒……它們的憨態(tài),機靈,活潑,可愛,讓人忍不住要多看一會兒。這是楊佳年為土豆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做的關于宣傳寧夏五寶的動畫人物??粗煽蓯鄣脑煨?,再瞅瞅揉搓著泥塊的楊佳年,他的衣襟上還沾著泥斑,但這已是慣有的事,本來嘛,這份手藝就是和泥攪和的。楊佳年邊笑邊說,目光依舊專注手里的活兒,側目,凝視,頭稍微后仰一點,再看看……他的目光中透出一種沉穩(wěn)和睿智。
妻子趙彩鳳在一旁當幫手。做好的造型,稍稍晾干些,還得再收光,一遍兩遍不一定,直到滿意為止。平時,妻子也幫著做一些相關的雜事,諸如整理材料,收拾工具,收發(fā)一些信件等,細心認真的妻子總是會為丈夫分憂。像很多成功的男人一樣,妻子趙彩鳳就是陪在楊佳年身邊默默關注默默付出的人,這一點,他是清楚并感動在心的。
像攝影師珍愛他的相機,像畫家珍愛他的畫筆,像雕刻師珍愛他的刻刀,像鋼琴家珍愛他的鋼琴,楊佳年珍愛著他的泥,泥土的特質已融入他的生命里。那些經過很多工序制作而成的泥,其實已經暗含了主人的希冀在里面。雙手拿捏著泥,那感覺真是復雜的。泥土是有靈魂的,你要想做出個什么東西,自己心里是有的,手里動著,那個早已存在心里的東西慢慢就從泥里走出來了,帶著你的氣息,帶著你的手溫,帶著你的情感,還帶著你的希望……楊佳年揉搓著手里的泥團,臉上洋溢著自信,言語里包含著自信。大凡對藝術有深刻領悟的人,興許都是如此吧。
去往溫堡鄉(xiāng)楊坡村的公路兩邊,是整齊的玉米田,將要成熟的玉米高大茂密,葉片似綠浪翻滾。車窗半開,輕風吹送莊稼和泥土的清香。楊佳年說,多年了,他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活,這里的泥土養(yǎng)育著他的身軀他的精神,故鄉(xiāng)之于他,泥土之于他,是有著獨特的體驗的,那份情感,根植身軀,深入血液,祖先文化的根脈、手藝的根系,都緩緩植入了他的身軀和思想。弘揚鄉(xiāng)土文化,傳播泥塑藝術,是他永遠的事業(yè)和追求。
四方院子。青瓦古舊。并不寬敞的西屋暫作展室,簡易展臺上陳列著幾代傳人的代表性作品,還有部分榮譽證書和獎牌。為了防止蒙塵,作品上面都覆蓋了透明的塑料膜。所有的簡陋,掩蓋不了藝術的光芒。每一尊泥塑作品,都有其自內而外的光華,吸引著關注它們的目光。
幸好,經過幾多周旋,村里小學校舊址劃歸楊氏家族彩塑文物藝術有限公司利用。新的展廳和工作室正在建設中。繞著校園走一圈,老樹枝葉婆娑,似乎聞聽得以往孩子的瑯瑯書聲。這里,將是另一種氣氛,另一種希冀。我們翹首以待。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彩塑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寧夏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區(qū)一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楊氏彩塑)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固原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這一串稱呼,對楊佳年而言,來之不易,包含著汗水和心血,但面對這些榮耀的稱呼,他又很淡然。藝無止境,自己還只是在路上蹣跚而行,總覺得自己欠缺很多,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楊佳年這樣說,也用勤奮好學的行動踐行著一個對藝術存有敬畏和熱愛之心的藝人的追求。
腳下總有路,并且是踏實的泥土之路,那么,未來在路上,希冀在路上,收獲在路上,我們祝福的目光繼續(xù)陪著楊佳年:他的人生與泥土為伴,因泥香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