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劍
昆蟲向來是不怎么招人喜歡的主兒,不僅到處都是,還盡給人添麻煩。而且,絕大多數(shù)昆蟲顏值都低得可怕,讓人畏懼三分。不過,人類的觀感是無法撼動昆蟲在生態(tài)圈里的重要地位的,它們在自然界的物質(zhì)、能量和信息循環(huán)中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即使是蒼蠅、蚊子這種通常意義上的害蟲,在生態(tài)圈里也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有生命的地方基本上就有昆蟲的存在。昆蟲是動物界種類最豐富、生物量最大的—個綱。已發(fā)現(xiàn)的昆蟲種類有180萬種以上,占現(xiàn)存動物種類的四分之三,而昆蟲綱動物的生物量,可能要超過所有其他動物的生物量總和。
那么問題就來了,這么重要的生物,在人類這著名吃貨面前,會有怎樣的命運呢?
■
其實中國人自古就吃蟲子,《爾雅》《周禮》和《禮記》中就有食用蟻、蟬、蜂的記載。中國的可食用昆蟲涉及了昆蟲綱的13個目800個種,約占全世界可食用昆蟲種的四分之一。我們能吃的蟲子主要集中在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鱗翅目和膜翅目這幾個分類下面。常吃的有蝗蟲、家蠶、柞蠶、樟蠶、茶蠶、龍虱、蟬、馬蜂、蜜蜂、黃粉蟲、豆天蛾、甘薯天蛾、葡萄天蛾、桃天蛾、松毛蟲、蓑蛾、刺蛾、紅鈴蟲、玉米螟、竹螟等。全國各地有各自偏好的蟲子,如天津人愛吃蝗蟲,廣東人吃龍虱,江浙、四川人吃蠶蛹,福建人吃蚯蚓,東北人吃螞蟻,山東人吃蟬。昆蟲佳肴的做法也是豐富多樣,如油炸螞蚱、蒸蝗米、炒旱蝦、油浸蠶蛹、爆蠶寶、蠶蛹醬、油炸龍虱、龍虱火腿、烤干龍虱、蠅蛆八珍糕、食油籮蜂子、蟻蛹醬、蠐螬燉豬蹄、蟲草珍雞等等。此外,還有蟻卵乳汁、蟲茶飲、人參肉芽湯等昆蟲飲料。眾多昆蟲美食的味道和口感見仁見智。不過,吃過的都說好。
國外吃蟲子的花樣更多,口味也更重了。尼泊爾人把活的蜜蜂幼蟲用布包起來擠壓,將擠出的液體炒了吃;泰國人喜歡用辣椒蘸著從地里挖出來的水蝽、螞蟻吃;哥倫比亞人吃起油炸螞蟻就跟嗑瓜子、剝花生一樣;喀麥隆人把棕櫚蛆加上鹽、胡椒和洋蔥,放在一個椰殼里微火煮熟來招待貴賓;柬埔寨視油炸蟋蟀為滋補養(yǎng)顏的時髦食品;印度尼西亞人愛吃烘烤的蝴蝶;非洲很多民族吃白蟻、螞蟻、蝗蟲以及各種甲蟲;美國有專門經(jīng)營昆蟲美食的餐廳,食譜包括蟋蟀、甲蟲、蛆蟲、蝸牛、米蟲、蝗蟲等;在法國也有昆蟲餐廳,可以吃到炸蒼蠅、螞蟻獅子頭、清燉蛐蛐湯、烤蟑螂、蒸蛆、甲蟲餡餅等多種昆蟲菜。墨西哥人是吃蟲子的行家,他們不光開發(fā)出了多種昆蟲美食,還發(fā)展出發(fā)達的昆蟲食品加工業(yè),把多種可食昆蟲加工成餅干、罐頭、蜜餞、面包、糖果等食品,出口到美國、法國、日本和比利時。日本的昆蟲深加工業(yè)也頗具規(guī)模,開發(fā)出了多種藥用昆蟲產(chǎn)品。
■
人們愛上吃蟲子,不僅因為其味美,還因為作為食物來說它可算是相當靠譜。昆蟲體內(nèi)的礦物質(zhì)十分豐富,包含人體所需的多種元素,尤其是鐵、錳、鋅、銅最為豐富。昆蟲的蛋白質(zhì)含量也很高,粗蛋白含量一般在20%—70%,很多種類大于60%,并且包含了人體必需的全部8種氨基酸(賴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蘇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纈氨酸)。比起魚、肉的蛋白質(zhì),昆蟲蛋白質(zhì)更適合人體消化吸收。此外,昆蟲體內(nèi)還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多種有益于健康的物質(zhì)。比如昆蟲抗菌肽,其因類似抗生素的廣譜抗菌活性而得名,有潛在的抗腫瘤效果。而幾丁質(zhì)或者說甲殼素是昆蟲外殼中大量存在的一類生物大分子,在醫(yī)藥、材料、飼料等領域都有很廣泛的應用。
那么,既然吃蟲子好處多多,那我們?yōu)槭裁春苌俪阅兀肯x子是一種蛋白質(zhì)含量高過牛肉,切掉頭就可以吃,味道像雞肉的好東西。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蟲子的外形就足以構(gòu)成最大的障礙了。沒錯,還是顏值。生物在演化中為了避免自己被吃掉,“想”出了各種辦法。大型哺乳動物努力跑得更快,學會爬樹或是長出有防御功能的器官。而對于昆蟲這樣的小個子來說,讓自己變得不好吃或者看起來不好吃是重要的防御手段。很多蟲子我們不吃,是因為它們有毒或者不適合人類食用。除此之外,飲食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我國雖有吃蟲傳統(tǒng),但吃蟲卻從來不是主流。要吃蟲子,先得放下成見。
不過,心理障礙只是第一道門檻,要想充分享用昆蟲美食,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吃野外的蟲子并不安全,有些蟲子有毒,有些蟲子可能會帶有病毒或寄生蟲。雖然切掉頭,去掉腸子確實有用,但是對于非專業(yè)人士來說,常吃野外的蟲子還是比較危險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