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飛快,文學作品恰是抵敵時間或挽留時間的利刃,我們每每懷著激動的心情編發(fā)一部好小說、一部好散文、一首好詩歌,感慨莫過于此——這些作品無不揭示了時間的奧秘,探尋了時間遮蔽的世態(tài)人心。它們或波瀾起伏,或靜流深水,然無論緘默與吶喊,都是由時間孕育和繪制的世界輪廓。因此文學一定成了最有力的直視存在之物,不回避,不妥協(xié),亦不做假,這亦是我們選擇稿件不可回避的常識。
滾燙的第五期所刊稿件莫不如此,“先鋒新浪潮”的兩部小說一定能給您帶來沖擊。何小竹詩人出身,兼獵小說,《動物園》穩(wěn)定、細膩,不動聲色地拷問著孤獨的小人物來來去去的荒誕和無奈;曹寇的《我們發(fā)現(xiàn)了石油》大步向前又戛然而止,足見作者無所畏忌的自信心。
本期小說也都展現(xiàn)了相當水準。我特別欣喜于中篇《西貢往事》,它綿密,真切,如木棉樹上的風鈴搖曳生姿,異域風情與微妙情感足以帶給讀者溫暖而悠長的閱讀感受;《魔障》的敘事也毫不放松,將父母輩的愛情講得氣韻充沛;《午夜便條集》以短取勝,卻留下開闊的空間;令人驚喜的是瑞典作家尤納斯·卡爾松的來稿,同樣短小,卻更接近敘事的本質(zhì)——看似有意義而無意義,生活片段如是,小說的內(nèi)里或深處亦復如是;如今很多年輕人都熱衷這么寫小說,談不上潮流,卻代表了某種更為形而下的寫作態(tài)度??査傻膩砀逭f明《大家》不孤,我們歡迎更多的域外作者,尤其是年輕作者的加盟。
彭學明是散文大家,《遠去的湘西》骨子里是他對那片熱土的款款深情;評論家李建軍以“敢言”聞名,這篇看似深玄的《一元決定論與灰色闡釋學》實則深入淺出,對彼時影響甚大的普列漢諾夫講了些“實話”——文壇,不就需要更多李建軍這樣的“真人”和“實話”?
詩人王亞楠、李小麥出手不凡,王詩宏闊、暢達,李詩多從平凡瑣屑處切入,二人一南一北,風格迥異卻足以窺見豐富、多元的詩歌的魅力。
都第五期了,換句話說,今年的《大家》只剩一期了,由衷期待朋友們繼續(xù)支持《大家》,多提意見,多多來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