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臻
〔摘要〕19世紀初以至于隨后的100余年為歐洲音樂史的浪漫主義時期,該時期加強了旋律的抒情性,更富有想象力,注重作曲家個人的主觀感受。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作品采用的典型的復三部曲式創(chuàng)作題材,鋼琴曲中開始、中段及最后的音段部分給人的感受為體驗著這超然物外的寧靜感,很好地展現(xiàn)柴可夫斯基曲中的淡雅與細膩。
〔關鍵詞〕《六月-船歌》柴科夫斯基藝術創(chuàng)作
19世紀后半期是俄羅斯文化藝術的黃金時代,美術、文學及音樂在當時啟蒙思想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下翻開了俄羅斯民族光輝的一頁。柴可夫斯基所創(chuàng)作的《六月-船歌》出自于他的鋼琴作品套曲《四季》,該曲子是其中最優(yōu)美和最出名的一首,甜美溫馨的旋律深受大眾喜愛。除此之外,曲子在形式上緊密結合詩歌,與音樂描繪的藝術畫面形成具有藝術同感的美學特質,體現(xiàn)濃郁的俄羅斯氣息。
一、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相關概述
船歌是意大利威尼斯船夫們之間廣泛流傳的歌曲形式,更是一種深受西方浪漫主義作曲家喜愛的音樂體裁作曲形式。該樂曲節(jié)奏形式為搖曳的三拍子,錯落有致和起伏交替的強拍與弱拍逼真地再現(xiàn)河上游弋和搖曳的船只景象。同時也較為真切地表達作曲家游離于具體事物之外的思想感情?!洞琛藩毺氐囊魳沸蜗蠛颓袃?yōu)美的多聲線條及豐富表現(xiàn)力和聲有著緊密聯(lián)系。創(chuàng)作家也曾說過,自己對意境表露的寄托和對情緒的抒發(fā)都借助音樂語言,有著獨特地域風情的俄羅斯民族旋律是創(chuàng)造者對曲子的主要目標,目的讓人聯(lián)想到幽靜而美麗的夜晚。此外,曲中描繪了對夏日的惋惜,并不是單純對秋天細雨秋風進行描繪。這首曲子還有一種隱隱約約和若有若無及淡淡的憂傷,表現(xiàn)出整個俄羅斯民族濃郁而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表現(xiàn)出作者柴可夫斯基獨特的抒情氣質,同時也很好地展現(xiàn)柴可夫斯基曲中的淡雅與細膩,使《六月-船歌》成為一首廣為流傳的鋼琴曲。
二、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藝術特點
1.嚴謹?shù)那浇Y構
優(yōu)秀的作品必然有完美的藝術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才使得藝術具有驚嘆的感人魅力。柴可夫斯基在創(chuàng)作《六月-船歌》時采用古典主義音樂時期典型的復三部曲式結構,第一部分為帶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三聲中部為沒有再現(xiàn)的單二部曲式,尾聲部分則加入了簡單再現(xiàn)。縱觀結構規(guī)模得知,作品第一部分的結構特征為10+10+9,充分體現(xiàn)了音樂美學中的“呈示-對比-再現(xiàn)”的基本原則。作品的三聲中部為沒有再現(xiàn)的單二部曲式,由兩個平行樂句組成C樂段,作品的再現(xiàn)部為第一部分的簡單再現(xiàn),只多增加了一個陪襯的復調聲部。從上述可以清晰地得知,《六月-船歌》符合復三部曲式的對稱性結構特征。
2.音樂與文學的完美結合
俄羅斯文學在19世紀廣為流傳,一定程度上為俄羅斯的音樂發(fā)展提供了很多體裁形式、內容、人物形象及主題。35歲的柴可夫斯基在1875年應朋友請求創(chuàng)作了《四季》,其中六月則采用了“船歌”體裁并以《船歌》命名,俄羅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jié)就在6月,柴可夫斯基在這一時期的心境較好,動人的旋律就在美麗的景色中誕生,因此創(chuàng)作了12曲膾炙人口的曲子,所反映的俄羅斯人民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宛如一幅色彩繽紛的民間風俗畫,其中有對大自然景色的抒寫,有描述勞動的俄羅斯人民,也有單獨的抒情小曲,但多數(shù)作品都十分憂郁和傷感,充分表現(xiàn)作者惋惜逐漸逝去的生命和青春。
三、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的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
1.簡潔性與多樣性并存
柴可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作品在鋼琴方面多為小品,為短小的篇幅,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中采用單三部曲式和短小而精巧的三部曲式結構,其余曲調結構為復三部曲式。音樂作品中最常見的曲式結構之一即小型曲式的單三部曲式,該類曲式的普遍的統(tǒng)一性和較為完整的曲式結構使其廣泛應用于各種主題,同時還運用于不同風格表現(xiàn)內容和不同體裁形式。如各種器樂小品中的舞曲、前奏曲和夜曲等,再如大多數(shù)歌曲和聲樂作品中的詠嘆調等。復三部曲式是一種較大型和有再現(xiàn)部的三部結構,由于增加了其結構,因而更大程度地靈活處理了材料,豐富內容,進一步推動音樂發(fā)展。柴可夫斯基在完成《四季》其余十組作品后,就差六月和十月不能激起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直到最后他以著名的“水上之城”威尼斯城市中的小船作為創(chuàng)作背景,譜了一首人們所喜愛的浪漫抒情曲。船歌是一種包含器樂曲和聲樂曲的抒情旋律,它自身屬于伴奏音型歌唱形式,有著搖晃動蕩的特點,和和聲樂曲較為相似,常常用6/8拍子寫成,是一種具有搖晃動蕩的伴奏音型歌唱性的抒情旋律?!读?船歌》采用了4/4拍子,歌曲第一部分所出現(xiàn)深情婉轉和略帶憂傷的復三部曲式浪漫的歌唱性主題,目的在于讓人們從音樂中構想隨著輕舟蕩漾的愉悅,類似于4/4拍子追求悠閑平穩(wěn),刻畫了人們幸福的感覺。
2.典型的復三部曲式
《六月-船歌》的創(chuàng)作題材為典型的復三部曲式,該曲式帶有一定動感而又從容的音樂節(jié)奏,能較快地把聽眾引到碧波蕩漾和有悠閑自得的船歌氛圍中,之后有規(guī)則的搖槳聲音從風平浪靜的湖面中隱隱傳來,就引出第一部分如詩歌般的音樂曲子。曲調第一部分包括俄羅斯小調的憂傷,因此呈現(xiàn)出抒情情緒。一路上微風拂過面頰,寧靜的湖水向前流淌,種種跡象說明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感嘆。在鋼琴的高聲部分,曲子旋律從高音調轉為地音調,再伴隨著低沉的鋼琴音,一種淡淡的惆悵悄然而至,音色在此時也從明亮轉為柔和,纏綿繾綣的感情流入了聽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中聲部分為了能確保聲音的親切和舒適感,特采用優(yōu)美的和聲補充及簡單的伴唱旋律與高音部分相呼應。中段寬闊而舒展,明朗而肯定,靜謐而憂傷的音樂凸顯了該段主體,整個曲子的感情基調和音樂氣氛也因此奠定,想聽眾展示《六月-船歌》的獨特的詩意。中部音樂節(jié)奏展現(xiàn)淳樸歡快,人們在歡快的舞蹈氛圍中談笑風生,好似從水面濺起層層浪花,與樂曲第一部分悠閑自得和安穩(wěn)寧靜的氛圍形成較為鮮明的對比。作者在創(chuàng)造這段音樂時采用了不同音型,如減七和弦琶音,平行三段及八度和弦等,使音樂發(fā)展處于平穩(wěn)會中,在切分的節(jié)奏中音樂的急促制造出風起云涌的渲染效應形成風雨欲來的直觀感受。柴可夫斯基在高潮的音樂部分感情基調和氛圍一定程度上源自民間歌曲和舞蹈,此段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氛圍和有著強烈生活氣息和民族舞蹈特點的俄羅斯息息相關,說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既有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同時還有一定的深刻性。曲子最后樂段借助不斷拉長的弦音和琵琶而減弱了曲調氛圍,即刻想起的輕柔音樂好似詩歌版美輪美奐的意境。此外,全曲的再現(xiàn)也是作品最后一部分,通過靜謐的氛圍,呼應樂曲開頭體現(xiàn)平衡對稱的美感,創(chuàng)作者在回歸后借助中聲部分的變化以更深層次補充了旋律,把獨唱變?yōu)椤岸爻?,曲子?jīng)改變后其內容相對于以往更加飽滿精致,好比兩個人在這二重唱中以如歌如泣的方式相互傾訴。現(xiàn)在的音樂和最初的靜謐的音樂相比會更豐滿和充實,感化聽眾最深處的心靈??傊?,鋼琴曲中開始、中段及最后的音段部分給人的感受為體驗著這超然物外的寧靜感,遠離城市的紛擾和喧囂,觸動人心的旋律呼喚起聽眾內心的柔情。
3.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并存
歐洲音樂史的浪漫主義時期為19世紀初及隨后的100余年,該時期音樂相對于18世紀至19世紀以貝多芬為代表的古典主義音樂來說在風格上又較大的差異,如音樂更富有想象力,旋律增強了抒情性,音樂家與普通觀眾之間因公開的音樂實踐而縮短了距離,還注重作曲家個人的主觀感受,為使音樂表現(xiàn)得更加繪聲繪色而不斷挖掘新的音色,結構更趨向自由,突破了完整、對稱及均衡的形式限制。從柴可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目的得知,他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最初是接受了給一首詩的配樂,當時就有文藝編輯在新創(chuàng)刊的音樂副刊上刊登了一首柴科夫斯基的譜曲,除了反映了當時俄羅斯的鋼琴音樂發(fā)展普及化,更符合當時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征,縮短了平民大眾與高雅藝術的之間的距離。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fā)展以及逐漸增強的音樂色彩感,19世紀的民族主義世紀更注重民族性,那時的音樂創(chuàng)作題材相對于以往多選取民族歷史、民族自然風和文化習俗,其音樂語言還運用民族旋律的節(jié)奏構成獨特的民族風。例如本文所研究的《六月-船歌》中作者柴可夫斯基的童年經(jīng)歷就是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自幼深受民族風情和宗教信仰影響,父母會在復活節(jié)、大齋節(jié)及圣誕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帶著子女根據(jù)宗教習慣過節(jié)。正是因為這種文化氛圍培養(yǎng)了柴可夫斯基熱愛本民族文化的習慣,也是他接觸俄羅斯早期民歌歌劇的基礎。尤其隨著城市音樂生活的發(fā)展,應運而生了大量生活浪漫曲,形象鮮明和旋律抒情的浪漫曲生動地表現(xiàn)了市民階層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
結語
總而言之,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和他的《四季》鋼琴套曲作品相比,并非是朗朗上口的作品,但這首作品中所涵蓋的淡淡哀愁卻深受人們歡迎和喜愛。通過變奏、重復、織體、對比等音樂材料發(fā)展手法形象又生動地刻畫了俄羅斯人民對未來生活的積極向往,曲中又將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相結合散發(fā)出濃郁的俄羅斯風格,使其成為廣為流傳的鋼琴抒情曲。
(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孫如林.婉婉地訴說淡淡的憂傷———評影片《雛菊》中鋼琴插曲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J].電影文學, 2008:113-113
[2]聶娜.詮釋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J].北方音樂, 2012:28-29
[3]徐程.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作品分析[J].大眾文藝, 2010:14-14
[4]汪德宇.淺析柴可夫斯基《四季-六月船歌》[J].音樂大觀, 2014
[5]杜林峰.《六月-船歌》作品分析[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 2010, 2:7-7
[6]向川寧.柴科夫斯基鋼琴作品《六月-船歌》鑒賞[J].黃河之聲, 2012: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