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渭
摘 要:隨著高層建筑行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建筑企業(yè)要想在市場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就需要應用深基坑支護技術施工,以確保工程質量。因此,研究了土建基礎施工過程中應用該技術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重點分析了加強應用該技術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深基坑支護施工;土建基礎;建筑行業(yè);支護結構
中圖分類號:TU75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22.132
深基坑支護施工對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有直接影響,也對工程施工的順利開展有決定性影響。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越來越受到建筑行業(yè)的關注。此外,在土建基礎的具體施工環(huán)節(jié)中,加強應用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可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從而確保工程經濟效益最大化。
1 應用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存在的問題
1.1 未充分考慮深基坑開挖的空間效應
由于開挖程度對深基坑施工的整體穩(wěn)定性有直接影響,加之開挖面的形狀決定了后期施工的變形程度等,所以,建筑企業(yè)應充分考慮開挖的空間效應。然而,就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的應用現(xiàn)狀看,建筑企業(yè)未能充分考慮開挖的空間效應,對該技術的認識不足,導致深基坑邊坡不穩(wěn)定,進而埋下了各種安全隱患。
1.2 未精確計算支護結構的壓力
對于土建基礎的施工,土體力學參數(shù)的設置、支護結構的實際壓力決定了支護結構的穩(wěn)固性能。然而,因無法準確計算支護中形成的土體壓力,部分施工單位采用庫倫公式和朗肯公式計算壓力,并參照了土體力學參數(shù),這無疑增大了工作難度。此外,深基坑開挖的深度在逐漸加深,深基坑的內摩擦角、黏聚力參數(shù)和含水率等也在隨之改變,進而直接加大了支護結構壓力的計算難度。
1.3 工程設計與實際施工存在一定的差異
只有結合施工現(xiàn)場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設計工程,從而制訂切實可行的施工方案,才能確保后期施工的正常開展,保證工程的整體效益。但建筑企業(yè)為了追求經濟效益,??s短工期,且不重視施工設計,導致施工設計與具體施工存在較大的差異;施工人員常隨意更改設計圖紙,進而無法發(fā)揮深基坑支護技術的實際應用功能。此外,施工人員的整體素質偏低,常出現(xiàn)偷工減料的現(xiàn)象,導致深基坑支護結構不符合相關標準。
2 加強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應用的方法
在運用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的過程中,比如在利用鋼支護施工的過程中,其施工流程如圖1所示。要求施工人員嚴格控制錨桿的長度、位置和型號等,及時檢查支護鋼筋的數(shù)量、間距等,并采用合適的操作工藝。此外,在土建基礎施工期間,筆者建議從以下3方面入手加強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的應用。
2.1 合理選擇支護類型,注重開挖的空間效應
在土建基礎工程中,深基坑支護類型主要包括排樁支護、鋼板樁支護、地下連續(xù)墻、土釘支護和深層攪拌支護等。施工人員應掌握各種支護形式的具體功能和施工操作流程,注意開挖的空間效應,結合工程特征和施工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支護形式,以充分發(fā)揮該技術的具體應用價值。此外,在土建基礎施工期間,應充分考察施工現(xiàn)場周圍的環(huán)境,確?;拥牡刭|和水位與周圍環(huán)境相符。
圖1 鋼支護形式的施工流程圖
2.2 完善施工設計,合理制訂施工流程
在土建基礎的后期施工中,應不斷完善施工設計、明確施工流程。在設計前,建筑企業(yè)應選派技術人員到施工現(xiàn)場勘察,詳細記錄勘查結果,并將其作為制訂施工方案的第一手資料;結合施工階段的具體特征,明確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藝,從而規(guī)范施工行為。此外,在應用深基坑支護技術前,施工工人應對該技術和支護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對于深基坑支護的實際施工,應結合不同的支護類型,采取支撐系統(tǒng)、擋水系統(tǒng)和擋土系統(tǒng)等,并嚴格控制基坑的實際開挖深度,以確保支護施工與土建基礎施工相適應。
2.3 加強安全管理
在應用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的過程中,應加強對環(huán)境的保護,降低化學污染、振動污染和噪聲污染等。在施工前,應結合地質資料,清除基槽內的雜填土,并結合相關標準,對枕木進行平鋪處理,以加固地基;嚴格測試原材料;對基坑圍護、降水、排水和土方開坑等實行分項管理,以確保安全施工,降低事故的發(fā)生率,保證工程效益。
3 結束語
在土建基礎的施工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的具體應用功能,以降低工程建設成本、保證支護效果和減少工程占地面積。此外,還應要求建筑企業(yè)加強施工設計,根據(jù)施工流程施工,確保土建基礎工程的施工安全,從而提高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1]滕金龍,劉奕新,吳立新.土建基礎施工中的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分析[J].硅谷,2013,10(05):223-224.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