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仕全,孫 勇,楊 鴻,張小平,陳安全*,扈 雙
(1.青川縣林業(yè)和園林局,四川青川 628100;2.四川長江生態(tài)景觀建設有限公司涼山分公司,四川冕寧 615608;3.四川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
地震遺址公園是以保護地震遺址和遺跡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為目的,利用地震遺址及其潛在的文化內(nèi)涵建造的具有特定文化意境的公共開放綠地,是集教育、科研、休閑、觀光等多功能一體的公園。地震遺址公園是地震遺址保護和復建的一種重要形式。
汶川“5·12”大地震是發(fā)生青藏高原東部斷層間相對運動最慢的地方,是由幾個獨立的,但卻離得比較近的斷層同時斷裂,斷層的水平運動和垂直斷裂同時作用,類型十分罕見的地震。
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學價值和紀念意義的地震遺址,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第一個地震遺址保護紀念地。包括了從關莊鎮(zhèn)沿青竹江經(jīng)紅光鄉(xiāng)東河口村、石板溝至前進鄉(xiāng)黑家村,沿紅石河經(jīng)紅光鄉(xiāng)東河口村、石壩鄉(xiāng)董家村至馬公鄉(xiāng)窩前村,呈“Y”型布局,約50 km2。地震中,區(qū)域內(nèi)山河改觀,地震烈度達到10度,地表破裂錯距達2.0 m,造成多處山體整體崩塌或滑坡、塌方、泥石流、地陷。據(jù)地質專家稱,該遺址群是汶川5·12大地震中地質破壞形態(tài)最豐富、地震堰塞湖數(shù)量最多最集中、傷亡最為慘重的地震遺址群。這是有史以來該地區(qū)發(fā)生的破壞性最為嚴重的地震、最為復雜的地震表現(xiàn)形式,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斷層和褶皺等多種地質破壞形態(tài),是研究地震類型和科考的重要基地。
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景觀改造區(qū)位于青川縣中南部紅光鄉(xiāng)東河口村,地處龍門山斷裂帶末端。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 105°07′10″,北緯 32°24′20″。改造區(qū)占地面積為8.76 hm2,其中景觀改造的面積為5.50 hm2。項目改造區(qū)處于低山區(qū)底部,海拔為635 m~685 m。距離關莊鎮(zhèn)約10 km。年平均氣溫14.6℃,全部活動積溫4 500℃。多年平均年無霜期為250 d左右。常年平均降水量約1 000 mm,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兩季。改造區(qū)緊鄰青竹江,表層大多為深層母巖。
東河口已建設了禮拜寺堰塞湖觀景臺、紀念廣場、愛心廣場、地震遺址廣場、入口廣場、地震知識長廊,詩詞路等游步道,以及停車場、廁所、保護欄等。同時,進行了一定規(guī)模的綠化。但由于遺址區(qū)立地條件較差和缺乏后期管養(yǎng)措施,整個公園植物景觀較差,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植物種類單一。喬木樹種僅有塔柏、榿木;灌木有大葉黃楊、馬桑;地被有百合、菊花等。整體上,植物造景運用的樹種很少。
(2)植物景觀單一。改造區(qū)應用植物品種單一,忽視了物種選擇的多樣性,一些季相變化很有特色的樹種和立體綠化植物沒有,這使得綠化造景過于單一和人工化而缺乏自然感。
(3)沒有發(fā)揮鄉(xiāng)土樹種的優(yōu)勢。在樹種選擇上片面追求觀賞性而忽視樹種選擇上的保存性和經(jīng)濟性。如果合理運用當?shù)噩F(xiàn)有物種資源,不但可以降低綠化成本,帶動地方種植業(yè)的經(jīng)濟發(fā)展,同時也可以建設有青川縣特色的物種景觀綠化豐富園林綠化物種類型。
(1)目前,世界各地對遺產(chǎn)保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日益重視,隨著景觀行業(yè)的發(fā)展孕育而生一種新的公園形式——地震遺址公園。因地震破壞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人文景觀而成為廢墟的土地,也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2)交通便利
項目區(qū)緊鄰紅光—關莊公路和前進—關莊公路。隨著地震災后交通恢復項目的實施,能夠滿足項目綠化材料的運輸需求。
(1)次生地質災害
由于“5·12”汶川大地震,項目區(qū)地質結構不穩(wěn)定,尤其處于雨季,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極易發(fā)生,容易產(chǎn)生安全事故。
(2)立地條件較差,現(xiàn)存植物種類單一
由于地震是因巨大的山體爆發(fā)而形成的,致使項目區(qū)地表塊石堆積,土壤石礫含量高、肥力低、保水能力低??傮w上,綠化植物生長不良。
盡管遺址公園建成時已進行了初步綠化,但現(xiàn)存綠化樹種品種不多,尤其是寓意“哀思追憶”的樹種更少,整個公園的綠量和綠化率等指標偏低。
對項目區(qū)自然條件和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狀充分調(diào)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堅持因地制宜和適地適樹的原則。充分利用現(xiàn)有條件,最大限度保留震后的地形地貌和地物景觀,呈現(xiàn)震后真實的場景。在植物選擇上,遵循鄉(xiāng)土、適生、經(jīng)濟、美觀的原則;在植物布局上,采用點、線、面有機結合,灌草為主、喬灌草多品種結合每個功能區(qū)的特點進行合理搭配。在生態(tài)修復的大前提下,通過植物的合理配置與組景,營建莊嚴、靜穆、向罹難者寄托哀思的紀念氛圍,展示震后災區(qū)堅強、向上、與命運抗爭的生命氣息。將遺址公園打造成具有青川縣特色的旅游景點。
(1)在保護地震遺址景觀的前提下,注重遺址保護與生態(tài)景觀建設相融合;
(2)以灌、草為主,喬木相輔,在保證一定綠量的前提下,兼顧美化和香化;
(3)綠化景觀建設需服從公園的整體功能定位;
(4)以莊重和肅穆為基調(diào),凸顯保護地震遺址景觀的功能。
在尊重青川縣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的總體布局前提下,結合道路、地形和立地條件和景觀功能需要,將其劃分為7個地塊(表1和圖1)。
表1 項目區(qū)劃表
圖1 項目區(qū)劃圖
根據(jù)青川縣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布局,主要采用行帶狀及群植配置方式。結合每個地塊的功能定位選擇和配置植物。以灌、草為主,喬木相輔,喬木栽植的區(qū)域分布于游道的外側。
(1)堰塞湖觀景臺外圍坡面
緊鄰紅石河堰塞湖下側選擇較為耐水濕的垂柳,群組栽植,可遮掩和軟化觀景臺下側陡坡;觀景臺下緣臨紅石河一側群植白玉蘭、香樟,下層選用金葉女貞、南天竹、小葉梔子、杜鵑等觀花、觀色灌木,按一定圖案栽植;觀景臺與紀念廣場間群植香樟;觀景臺至紀念廣場游道旁群植紫葉李;外圍公路旁及游道兩側錯位栽植銀杏、塔柏。
(2)紀念廣場—愛心廣場外側邊坡
游道外側以梨樹為主,塔柏為輔。地塊臺地栽植胸徑8 cm~10 cm梨樹象征“老師”;臺地周圍及游道旁自然式栽植胸徑5 cm~6 cm梨樹象征“高年級學生”、胸徑3 cm~4 cm梨樹象征“低年級學生”;游道下側按照一定圖案栽植三顆針、蔥蘭、火棘;陡坡邊緣栽植芭茅。
(3)紀念廣場周邊臺地
臺地在原有基礎上按照20 cm×20 cm的密度補種百合,空隙栽種蔥蘭;廣場花臺及游道旁栽植小葉黃楊綠籬;在外圍公路旁間植銀杏、塔柏,下層栽植海桐。
(4)中央遺址區(qū)
外圍公路與木棧道間綠地間植銀杏、塔柏,原有塔柏盡可能保留,下層栽植南天竹、海桐灌木;詩詞路旁疊石縫隙填土栽植腎蕨、鋪地柏、杜鵑、滿天星;游道旁栽植小葉黃楊綠籬;游客中心至南側公路兩側栽植金葉女貞;中央遺址區(qū)視野較好的坡體上種植百合。
(5)詩詞路下緣坡面
詩詞路旁按照一定圖案栽植六月雪、小葉梔子、杜鵑;詩詞路外側群植桂花、雪松;游步道詩詞碑邊緣栽植小葉黃楊;地塊臺地栽植胸徑8 cm~10 cm梨樹象征“老師”;臺地周圍及游道旁自然式栽植胸徑5 cm~6 cm梨樹象征“高年級學生”、胸徑3 cm~4 cm梨樹象征“低年級學生”;外圍公路旁栽植銀杏、塔柏,下層栽植海桐、十大功勞、南天竹、蔥蘭;西側橋頭旁的綠地栽植香樟,以弱化陡坎,下層混播菊花;地塊外側陡坡邊緣栽植芭茅。
(6)入口廣場周邊
入口廣場樹池栽植樹形飽滿的桂花,下層種植蔥蘭;廣場南側坡地上緣弧線帶狀栽植大葉女貞、雪松,下層撒播菊花,坡地下緣按“花籃”圖案帶植玫瑰、月季;外圍公路內(nèi)側種植銀杏,其間補栽塔柏(保留部分原有),下層帶狀栽植海桐、十大功勞、南天竹、毛葉丁香綠籬;游客中心至南側公路兩側栽植金葉女貞;廣場東側停車場展欄附近的花池中栽植薔薇。
(7)西坡外圍帶
沿著項目界線帶狀錯列栽植銀杏(樹干挺拔)和塔柏(整形),打造成項目區(qū)域的隔離景觀帶,下層撒播菊花。
在植物材料(種類、規(guī)格)的選擇上,選擇古樸、莊嚴,能夠體現(xiàn)哀思和追憶之情的綠化樹種,如喬木可選擇松、柏等樹種,在主要景觀節(jié)點、墳冢等區(qū)域種植波斯菊、小白菊花、雛菊等開白花的具有祭奠意義的灌草植物,輔以春鵑、夏鵑、蠟梅等花灌,同時打造特色花壇、花境,讓親友、游人在四季均可在此表達對罹難者的思念及追憶之情。另外,為了保護項目區(qū)中央地震遺跡,在地震堆積體上不種植喬木,且在項目區(qū)外圍選擇銀杏、塔柏、桂花、大葉女貞等樹干挺拔、樹形優(yōu)美、芳香的景觀樹種,作為項目區(qū)的外圍背景植物景觀。
植物選擇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注重常綠與落葉,針葉與闊葉,喬、灌、草多層次的合理搭配。植物選擇及花色要求如下:
(1)喬木
觀形植物:塔柏(塔形常綠)、香樟(圓卵形常綠)、雪松(塔形常綠)、柳樹(嫵媚飄柔落葉);
觀花植物:梨樹(幽淡白花)、桂花(芳香白花)、大葉女貞(芳香白花)、白玉蘭(芳香花大白花);
觀色植物:銀杏(葉秋金黃)、紫葉李(葉紫紅)。
(2)灌木
觀花植物:黃色花(迎春、臘梅、黃花槐)、白色花(茶花);
觀形植物:大葉黃楊球(常綠)。
(3)矮灌及地被
觀色灌木:金葉女貞(黃)、南天竹(紫紅)、三顆針(又名小檗、常綠)、十大功勞(常綠)、腎蕨(常綠)、鋪地柏(常綠)、小葉黃楊(常綠);
觀花灌木:小梔子(芳香、白花)、杜鵑(粉白)、海桐(白)、菊花(白)、滿天星(白)、六月雪(白);玫瑰(粉白或白)、月季(粉白或白)、薔薇(白)。
觀花觀果灌木:火棘(紅果);
草本:百合(枝頂大白花)、蔥蘭(白花)、芭茅(邊緣綠化);
(4)藤本:七里香(白)、常青油麻藤(常綠)。
(1)防范次生地質災害的對策:強化防范次生地質災害知識的宣傳教育;擬定次生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避開雨天等易發(fā)生次生地質災害期間施工。
(2)植物種植對策:一是采用客土措施。為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土保持力,客土擬由種植土和營養(yǎng)土配制而成。二是加強施工質量管理。對整理及清理場地、開挖種植穴、換填種植土、選擇種植的苗木的規(guī)格及樹形、栽植及支撐和后期管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質量控制。
(3)地震遺址遺跡的保護
地震遺址遺跡保護應盡量避免大修大建新的設施與建筑,以盡可能維護和保持遺址遺跡的自然狀態(tài)為原則。以龍門山地震主干斷裂、主要交通線為網(wǎng)絡,以主要遺址遺跡、保護點、紀念地為重要節(jié)點,構建“5·12”大地震遺址遺跡保護群落。
地震遺址遺跡是歷史的見證,它不僅是四川的,也是中國的和世界的,也是能震撼我們的心靈、強化我們的記憶、宣泄我們的情感、體會生命頑強與寄托生活希望的有著特殊價值的精神境園。
[1]范曉.5·12地震遺址遺跡的保護與公園群落的建立[J].西部廣播電視,2008(8).
[2]郭建強.汶川Ms8.0地震遺跡景觀初析[J].四川地質學報,2009,29(z1).
[3]黃曉倩.地震遺址公園設計淺析[J].山東林業(yè)科技,2010,40(5).
[4]李略琴.龍門山地區(qū)山地旅游資源特征及開發(fā)模式探討[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2(26).
[5]曾秀梅,謝小平等.青川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景觀與旅游解說系統(tǒng)的構建分析[J].云南地理環(huán)境研究,20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