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晨
群眾喜愛的最美基層干部,具有很多方面的美,諸如,和群眾打成一片,與群眾心連心,不跟群眾生氣,熱心為群眾服務,主動幫助困難群眾,等等。對我打動最甚的,是其中的“倒貼之美”。
何謂“倒貼”?就是做事情、干工作不但不賺錢,反而往外搭錢。
浙江省上虞市祝溫村黨總支書記杭蘭英,無論是給村里修路、幫村民找工作,還是幫困難村民造房子、資助困難戶生活,她都往外搭錢。她28年當支書的經(jīng)歷,換來了群眾公認的“倒貼書記”的稱號。浙江省平陽縣騰蛟鎮(zhèn)帶溪社區(qū)青灣村村主任蔡福想還是個有名的“貼錢主任”。他自己掏錢出公差;村里修路,他帶頭掏錢;資助生活困難的村民,他常三百、五百地掏腰包;村里的孤寡老人生病,他出錢帶著去醫(yī)院治療。用群眾的話說,“他一年的村主任補貼還不夠他倒貼的”。貴州省普定縣馬官鎮(zhèn)荷包村黨支部書記張克蕊也是一個“倒貼族”。荷包村修第一條進村公路時,有的村民因自己的土地被占用一時想不開而阻止工程施工。為了讓道路盡快修通,張克蕊把自己家將近一畝的土地調(diào)給了土地被占用的人。她還把國家、省、市、縣歷年發(fā)給她的獎金全部用在村里的公益事業(yè)上……
類似的基層干部不勝枚舉,我這區(qū)區(qū)短文難以盡數(shù)。最美基層干部多多少少都有“倒貼”的實踐和經(jīng)歷。正因為如此,群眾記住了他們的“倒貼”,認可他們的美。
“倒貼”是一種境界。有人當干部是為了有一份固定收入,能夠“旱澇保收”,從而實現(xiàn)一家人衣食無憂。有的人跑項目、爭投資,是想著在項目建設上賺一點,順手撈點外快。有的人……總而言之是沒跳出“利己”倆字。而“倒貼干部”則截然不同,他們想的是利他,是讓群眾得好。為了群眾的利益,他們寧肯不得、少得,乃至一次次地“倒貼”。此舉,若無為民之意、忘我之心,斷不能為之。換言之,肯于“倒貼”之人,必是道德高尚之人、純粹之人。
“倒貼”是一種情懷?!暗官N”的干部,在旁人看來,是在“倒貼”,是在吃虧,而“倒貼”者自己卻自認“貼”得并不“倒”,而是理所當然、本該如此?!暗官N書記”杭蘭英就曾這樣說:“村里都是一家人,我這個村書記要是做不好,怪難為情的。”什么叫“一家人”?就是不分你我、不分內(nèi)外。既然都是“一家人”,還分什么“正貼”“倒貼”嗎?顯然用不著。有了這種情懷,“貼”就“貼”得心甘情愿,“貼”得自然而然。當然了,這樣的“貼”,也就不是簡單的數(shù)得出的錢、看得見的物,而是一份心、一片情;“貼”,就“貼”得大方,“貼”得慷慨;“貼”了,就不會心疼,絕不后悔。原因很簡單:“貼“得再多,也沒有“貼”給外人,都是“自己人”,“貼”給誰不是“貼”呀!在他們看來,“貼”給集體,“貼”給群眾,“貼”給困難戶,非但不是“倒”貼,而是“貼”得正對勁兒、正合適呢!
把群眾視為家人,是基層干部“倒貼”的感情基礎。正是將群眾視作家人、當作親人的愛,他們才會心甘情愿地“倒貼”,無怨無悔地搭錢。不然,會感到“很難為情”。如果把群眾當作外人、視為路人,恐怕也就談不上親,也無所謂愛了。對一些基層干部來說,他們欠缺的,不正是對群眾的親和愛嗎?
作為基層干部,沒人要求一定要當“倒貼干部”。他們可以不“倒貼”,但決不能對群眾不親、不愛。這就是我對“倒貼干部”審美得出的一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