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會
(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 江蘇 靖江 214500)
契丹人在金朝不安定的原因簡析
李學會
(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 江蘇 靖江 214500)
金朝時期對于前朝移民契丹人統(tǒng)治存在很大困難,究其原因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契丹人仍有“亡國之戚”,心存芥蒂;二、契丹人存有被宋挑撥離間的隱患;三、金前期契丹政策的失誤。
契丹;宋朝;金朝;政策
12世紀初葉,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崛起并建立了強大的金朝,后滅遼平宋,統(tǒng)治中國北部達120年之久,但是金朝對前朝契丹人的統(tǒng)治存在著很多困難,盡管金朝對契丹人實行了很多籠絡政策,然而仍有很多契丹人存在不與金朝合作的心理,契丹人的叛亂時有發(fā)生,這其中有怎樣的緣由呢?
遼朝覆滅,很多契丹人都思念舊國,盡管金廷對契丹人實行很多籠絡政策,但他們對滅亡遼朝的金朝仍懷有一定的宿怨。據(jù)《元史》載,“石抹也先者,遼人也。其先,嘗從蕭后舉族入突厥,及后還而族留。至遼為述律氏,號稱后族。遼亡,改述律氏為石抹氏。其祖庫烈兒,誓不食金祿,率部落遠徙?!该摿_畢察兒,亦不仕?!痹偃缫捎喽迷谔鏁r謀叛未遂,天會十年(1132年),再次謀反。說明很多契丹人對滅亡遼的金廷都懷有很深的亡國之恨,存在著不與金朝合作的心理。不僅如此,契丹人還多次發(fā)生謀反作亂的事件,如天輔七年(1123年)四月,契丹九斤聚黨興中府作亂;天輔七年(1123年)三月,“耶律麻者告余睹、吳十、鐸剌結(jié)黨謀叛”,可見這時有一部分契丹人對金朝還存有敵意或戒備心理而不與金朝合作。到海陵王末年,由于成為天下一統(tǒng)帝王的思想作祟,海陵王開始在全國征兵伐宋,下令盡征契丹丁壯,結(jié)果又引起了契丹人的反抗,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契丹農(nóng)牧民大起義,最終海陵王也死于契丹人之手。
在金國建立之初,宋朝為了收回長期以來一直想收回但又沒有收回來的燕云十六州之地,曾與金朝訂立了“海上之盟”,并與金朝一起滅亡遼國。但在宋金聯(lián)合滅遼期間,雙方也曾產(chǎn)生這樣和那樣的矛盾,一度引起宋人不滿,于是,宋人就想拉擾契丹人以為同盟,他們一有機會便對契丹人煽風點火,并不斷招誘他們叛亡。如當宋人得知天祚帝在夾山“收集散亡,勢亦稍振”時,便派一番僧“令赍御筆絹書通之,因得還報”。幾次往返之后,天祚帝答應歸順于宋,天會二年(1124年),天祚帝“領契丹、韃靼眾五萬人騎,并攜其后妃、二子秦趙王及宗屬南來”。到了宋金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宋人更想拉攏契丹人共同反金,拉攏不成,就不斷地離間契丹人與金人的關系,以期削弱金人的勢力。如天會三年(1125年)末至四年(1126年)初,當金廷派歸降于金的契丹人蕭仲恭出使宋朝時,宋人將他扣留起來,試圖招降他,于是托蕭仲恭給耶律余睹帶去一封蠟丸密信,信中明確表示,宋朝愿意與原遼大臣結(jié)好,共同為恢復大遼而努力。天會五年(1127年),金軍把徽、欽二帝北擄,繼任的高宗趙構(gòu)建立了南宋王朝,這個南宋王朝繼續(xù)呼吁契丹人擾亂金的后方。天會六年(1128年),“康王遣王師正奉表,密以書招誘契丹人、漢人。”又一次煽動契丹人謀反,離間契丹人與金朝的關系。
海陵時對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宋廷為了瓦解金軍的力量,再次招誘金朝管下的契丹人及其他族人。宋高宗在《契丹通好榜》中寫道:“契丹與我為二百年兄弟之國,頃緣奸臣誤國,招致女真,彼此皆被其毒?!痹凇独m(xù)榜措置招諭事件》中寫到:“渤海、奚、契丹諸國,與我本朝初無仇隙,止緣女真不道,劫以兵威,簽卒從軍,不能自脫。今朕親行討伐,本為完顏一族,倉卒之間,恐難分彼此。本榜到日,如能束身來歸或擒殺酋首自效者,除依格給賞外,雖管軍節(jié)鉞,朕亦不惜?!蓖ㄟ^這兩道榜文,宋朝對契丹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破壞契丹人與金朝的關系,從而削弱金朝的實力。
作為封建時代的帝王如果說絲毫沒有民族差別的觀念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總會不斷的樹立本民族的威信,提高本民族的社會地位,并希望國家的權(quán)力會牢牢地掌握在本民族的手中。金朝的帝王依然是這樣,據(jù)趙子砥的《燕云錄》載,金初法律規(guī)定:“有兵權(quán)、錢谷,先用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漢兒。”而“有公事在官,先漢兒,次契丹,方到金人?!绷頁?jù)陳旅《安雅堂集·述律復舊氏序》載:“昔契丹之氏,耶律述者皆其國之貴族也,契丹與金世仇,及金滅遼遂改耶律為曳剌(移剌),述律為石抹。曳剌謂前馬之卒也,石抹謂臧獲也?!笨梢钥闯?,雖然金初曾對一部分立有大功的契丹人賜以國姓,但同時也強迫一部分契丹人改換帶有侮辱性質(zhì)的姓氏,這說明金初對契丹人還是存在一定歧視心理的。以上這些政策很自然的會影響到契丹人對金朝的親和力。到熙宗、海陵時雖然其民族觀念比較開放,民族畛域逐漸淡化,但他們?nèi)匀幌M褭?quán)力集中在女真人手中,也不希望權(quán)力旁落。如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曾下詔曰:“太祖開創(chuàng),因時制宜,材堪統(tǒng)眾授之萬戶,其次千戶及謀克。當時官賞未定,城郭未下,設此職許以世襲,乃權(quán)宜之制,非經(jīng)久之利。今子孫相繼專攬威權(quán),其戶不下數(shù)萬,與留守總管無異,而世權(quán)過之。可罷是官。若舊無千戶之職者,續(xù)思增置。國初時賜以國姓,若為子孫者皆令復舊。”說明海陵王時,罷去了萬戶、千戶、謀克承襲之制,并將國初的賜姓制度廢除,如契丹人耶律元宜曾承襲其父完顏慎思姓“完顏”,這時海陵王令其恢復本姓。而海陵王這樣做的目的當與防止外族“專攬威權(quán)”有著很大關系。顯然這項政策會使多年賜以國姓的契丹人感到不滿。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由于不同民族之間有著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所以一個國家的民族政策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政權(quán)的鞏固,國家的長治久安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金朝時對契丹人的統(tǒng)治政策存在某種程度的失誤,從而使契丹人對金朝一直心存芥蒂,甚至有些契丹人還存有敵意,而不與金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