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luò)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703.1718.019.html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5,9(4):114-117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4.022
背叛的深淵——解讀《一粒麥種》的敘事時間
夏梅花,楊波,王婭蕾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 外語學(xué)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一粒麥種》是恩古吉·瓦·西翁奧的第三部作品也是其代表作。本文借分析該小說的敘事時間(時序、時距及頻率),即倒敘、預(yù)敘、概述、場景及重復(fù)敘述,對泰北村民過去的交代,白人殖民者內(nèi)心恐懼的剖析,以及新殖民的解讀,剖析了人與人之間相互背叛而處于恐懼的困境之中,加深了我們對殖民主義給被殖民者及殖民者所帶來的傷害及創(chuàng)傷的了解,也為該小說的研究提供更廣的視域。
關(guān)鍵詞:倒敘;概述;場景;預(yù)敘;重復(fù);背叛;傷害
作者簡介:夏梅花(1984—),女,云南曲靖人,講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xué)研究。
中圖分類號:I 106.4文獻標志碼: A
The Abyss of Betrayal:An Interpretation of
Narrative Time in A Grain of Wheat
XIA Meihua, YANG Bo,WANG Yale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
Abstract:A Grain of Wheat, his third novel and also representatives, has been published in 1967.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its narrative time (order, duration and frequency), that is analepsis, prolepsis, summary, scene and iterative narrative, to tell the past of the Thabai villagers, show the inner fear of the colonizers and interpret the neo-colonialism. Through an analysis of it narrative time, it reemphasizes its theme——betrayal and being betrayed and human being are trapped in a state of fear, which strength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colonialism which does harm to both the colonized and the colonizer and provides an extensive research field for the novel.
Keywords:analepsis; summary; scene; prolepsis; iterative narrative; betrayal;harm
恩古吉·瓦·西翁奧(1938—)原名詹姆士·恩古吉,肯尼亞著名小說家,戲劇家,文學(xué)評論家,用英語和吉庫尤語寫作,是繼阿契貝后影響最大的非洲黑人作家之一。他的第三部作品也是代表作《一粒麥種》出版于1967年,故事發(fā)生在獨立慶典前四天,然而小說中不時的倒敘穿插,讓讀者經(jīng)歷了自茅茅運動到殖民統(tǒng)治十年的歷史。小說中沒有圓形人物,而是一些扁平人物—泰北的村民及白人殖民者。該小說一經(jīng)面世,受到眾多學(xué)者關(guān)注和研究。國外學(xué)者多從互文性角度研究,帕副洛娃申明“《一粒麥種》深受康拉德《黑暗的心臟》影響,尤其其藝術(shù)創(chuàng)造形式方面”[1]。同樣斯瓦羅認為“《一粒麥種》與康拉德《在西方的注視下》傳達同樣的主題,即懺悔、背叛及悔改”[2]。杰克遜解讀該小說中的狗的象征意義,“琳德博士的狗是殖民者的魔爪,投射 ‘我們—他們’之間的對立性,另外狗意味著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恐懼與焦慮”[3]。國內(nèi)學(xué)者多從后殖民角度入手,王雅君和徐靜從“霍米巴巴的模仿及第三空間”[4-5]對小說進行解讀,而韓雪和邵石能通過“法農(nóng)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分析國家意識的形成及內(nèi)在局限”[6]。朱黎從“人格三段論分析穆茍背叛的原因”[7]。鮮有人分析解讀《一粒麥種》的敘事時間。本文將從分析該小說的敘事時間(時序、時距及頻率),即倒敘對泰北村民過去的交代,場景、概述及倒敘對白人殖民者內(nèi)心恐懼的剖析,以及預(yù)敘和重復(fù)對肯尼亞獨立事件的一再強調(diào),剖析不管是獨立前還是獨立后,時間的流逝只是相對的,殖民主義對人們造成的傷害已存在,現(xiàn)在即是過去,過去即是現(xiàn)在,人民的境遇沒有任何改變,他們同樣生活在恐懼與焦慮中,并且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背叛仍在繼續(xù)。
熱奈特在《敘事話語》一書中提出敘事文本具有“時間雙重性”[8],即小說既有故事時間和敘事時間。故事時間是指所述事件發(fā)生所需的實際時間,敘事時間指用于敘述事件的時間,通?!耙晕谋舅闷蜷喿x所需時間來衡量”[9]。熱奈特又對故事時間和敘事時間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了理論闡述,提出時序、時距及頻率三個重要概念。時序指的是故事的自然時序與文本敘事時間順序的關(guān)系,若兩者時間順序不相吻合就出現(xiàn)時間倒錯現(xiàn)象,即倒敘和預(yù)敘;時距是指“故事時長(用秒,分鐘,小時,天,月和年來確定)與文本長度(用行,頁來測量)之間的關(guān)系”[8],主要包括概述,場景,省略,停頓;頻率指敘事與故事間的頻率關(guān)系,分為單一敘述與重復(fù)敘述。
一、泰北村民相不由心生
小說沒有男女主人公,其人物為泰北部分村民。該小說以倒敘方式向我們呈現(xiàn)每個人的過去,比如穆茍,基孔由,夢碧及卡冉加等,每個人背后都有不能公布于眾的一面,內(nèi)心隱藏著一個魔鬼,曾經(jīng)都為某種利益相互背叛出賣他人。
第一敘事時間為小說中作為故事開端的某個敘述時間。該小說的第一敘事時間為穆茍的一場噩夢并從噩夢中驚醒。小說并不滿足于線性物理時間發(fā)展,幾段過后就以倒敘方式告知讀者穆茍的童年及過去。穆茍幼年時,父母在窮困潦倒中死去,被遺棄的穆茍寄居在姑姑家,受到酗酒姑姑的嫌棄,辱罵和虐待。懦弱、膽怯、孤僻的穆茍只能默默忍受無盡的折磨,想象著如何殺死姑姑。姑姑不幸暴死后,穆茍努力耕作為自己的未來打拼,希望得到社會認可。接著作者以倒敘中的預(yù)敘方式插入“就在那時,基??J入他的生活”(But then Kihika had come into his life)[10]。讀者就會問基??ㄊ钦l?基??ㄅc穆茍的關(guān)系?什么影響了穆茍充滿希望的意志?帶著這樣的疑問不斷往下看。直到第十三章,夢碧嘗試去說服穆茍擔(dān)任獨立慶典大會主持人,內(nèi)心糾結(jié)的穆茍向夢碧坦白了出賣基希卡的具體過程。一直被認為和基希卡一樣的民族英雄卻出賣基???,一直以來被大家歌頌?zāi)ぐ莸挠⑿劬贡撑芽夏醽啰毩ⅰ?/p>
基孔由,另一個村民。小說第一章提到了該名字,但并沒做任何介紹。隨著小說進展的安排,分別在后面的章節(jié)以倒敘的方式告知基孔由的過去?;子?,其貌不揚,泰北家喻戶曉的木匠。小時候被父親遺棄,和母親相依為命。在十三年前娶了八個村子里公認最漂亮的女人夢碧,在緊急狀態(tài)期間被抓到拘留營,六年他先后蹲過七個拘留營,妻子夢碧是他堅持活下來的精神支柱;然而意料之外,當基孔由從拘留營返回時,他看到夢碧背上背著一個孩子,頓時崩潰了,“舉起的雙臂先是僵在了半空中,繼而慢慢地垂落下來,喉嚨里也像堵上了什么東西,令他無法呼吸”(His raised arms remained frozen in the air. Then they slowly slumped back to to his sides. A lump blocked his throat)[10]。他一直盼望著這一刻,見到日思夜想的夢碧意味著生命又是一次新開始,充滿了新意義。沒想到她被背叛了,此刻一切都顯得那么虛假,似乎就是一個騙局?;子墒?,痛苦而無力反駁。他認為“在這個世界里,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存在,就像噶圖一樣,到頭來,還是得一個人孤零零地走進墳?zāi)埂盵10]。在獲悉卡冉加成了白人傀儡,他不禁感嘆曾經(jīng)和自己信誓旦旦地說要和白人戰(zhàn)斗到底的男人竟現(xiàn)在與白人為伍?;子稍馐芘笥鸭坝H人的背叛。令讀者意外的,在小說最后一部分標題“哈蘭貝”,作者以第三人稱敘述方式告知:基孔由和卡冉加們一樣,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向白人招供了,背叛了肯尼亞人民?;子傻谋撑雅c被背叛正是通過時間倒錯的方式向大家一一展開。
感受到基孔由對夢碧的愛以后,讀者不禁開始責(zé)備夢碧了。為什么要出賣自己的丈夫,另投他人。作者以倒敘方式一層一層剝開事實,讓我們了解到夢碧背叛的緣由。在丈夫們被抓到拘留營里這幾年,殖民者為了很好控制村民并切斷他們和自由戰(zhàn)士的聯(lián)系,讓他們蓋新房,集中在一起管理。作為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承擔(dān)這么多繁重的活計,卡冉加的幫助讓人無法拒絕。得知丈夫馬上就要回來了,她被迫與卡冉加發(fā)生了關(guān)系,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基孔由。在基孔由回來后,對夢碧及孩子的不聞不問,夢碧同樣遭受到丈夫的拋棄和背叛。
卡冉加也不例外,他既出賣了肯尼亞人民,也被夢碧,白人殖民者出賣。融爾的火車站成為年輕男女交往的地方,每個星期天的下午大家都會跑去相聚下。本來約好一起去的,夢碧中途放棄了,就和基孔由私訂終身,卡冉加完全沒機會了,之后向夢碧求婚也被拒絕了。在緊急狀態(tài)期間,卡冉加成了白人的傀儡,幫忙湯普森先生??ㄈ郊右暅丈瓰樯系?,“黑人統(tǒng)治的到來并不意味著,也永遠不可能意味著,白人權(quán)力在肯尼亞的終結(jié),在卡冉加看來,先前當過專員、現(xiàn)在擔(dān)任辦公室主任的湯普森,就是白人權(quán)力在肯尼亞不可戰(zhàn)勝的體現(xiàn)”(The coming of black rule would not mean, could never mean the end of white power. )[10]。肯尼亞獨立前湯普森要離開,他對卡冉加沒有任何撫慰。在湯普森眼里,卡冉加也是一個野蠻,未開化的黑人。他討厭卡冉加同時也懼怕他。作者通過倒敘及場景概述敘事時間呈現(xiàn)卡冉加遭到自己的真愛和上司質(zhì)疑、遺棄以致背叛。在基??ê蜕謶?zhàn)士重創(chuàng)瑪溪警署之后卡冉加加入了民團,穆瑞西阿酋長被殺之后當上了酋長。他比前任變本加厲、殘忍無道,帶領(lǐng)民團沖進森林捕捉森林戰(zhàn)士,對宵禁法和強制性集體勞動管的特別嚴。他的所作所為出賣了肯尼亞人民。
作者刻意采用敘事時間和故事時間不相吻合,出現(xiàn)時間倒錯來闡述穆茍、基孔由、夢碧和卡冉加等人的過去及內(nèi)心。泰北村民為了生存,相不由心生,各自內(nèi)心都有打算,這讓我們更加體會到殖民主義使得被殖民者的內(nèi)心扭曲,相互背叛及出賣,對肯尼亞人民造成巨大的傷害。
二、殖民者理性的假象
大英帝國殖民者給人理性、秩序、文明有分寸,但在湯普森先生和他太太身上也不完全是這樣,該小說以倒敘、場景、概述等敘事時距展現(xiàn)給讀者。概述是指“敘述時間短于故事時間,也就是說,事件過程實際所需時間遠遠大于閱讀文本展現(xiàn)這些事件所用的文字篇幅”[9]。場景是指“敘述時間與故事時間基本相等”[9],依照熱奈特的觀點,最常見的場景是文本中的人物對話。在小說中,場景與概述經(jīng)常交替出現(xiàn)在小說敘事中,使敘事顯現(xiàn)出一種節(jié)奏和運動感,推動故事情節(jié)向前發(fā)展。
正如雅各布所說,“不管是殖民者還是被殖民者都生活在恐懼中”[11]。小說第四章以卡冉加和湯普森對話場景讓讀者接觸到湯普森先生,個子很高,骨瘦如柴,皮膚粗糙。湯普森是英國派往殖民地的專員,正在翻看當天報紙,“《東非旗幟報》是肯尼亞最早的一份日報,報紙上報道了不少周四肯尼亞獨立慶典活動的準備工作。瀏覽完這些報道后,湯普森隱隱感到有種被人出賣的感覺,臉部肌肉不由自主地抽搐起來”[10]。湯普森先生明白肯尼亞獨立意味著他們與英國是平等關(guān)系,他在這里的職責(zé)就是處理好黑人勞工與白人員工之間的關(guān)系。小說以概述方式呈現(xiàn)湯普森一直堅信的信念,“大英帝國版圖擴大的過程就是一個偉大的道德觀念的發(fā)展過程”[10],輝煌的過去、為工作的執(zhí)著、白人殖民者優(yōu)越性的喪失都使得湯普森先生難以接受?;氐接撊绾紊罟ぷ?,自己的價值取向如何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在第十一章湯普森先生的告別晚會上,參加派對的人心里在想“他將要去做什么?他找到工作沒有?英國政府先鼓勵臣民出國,后又棄之于不顧的做法,難道不失體面嗎?”(Had he found a job? Wasn′t it a shame the wa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bandoned men she has encouraged and sent abroad?)[10]。湯普森被大英帝國拋棄了,需要時派上用場,不需要自找退路。同時他既憎恨又害怕非洲黑人,生活在恐懼,出賣與被出賣的深淵中。
小說以插敘形式的概述也可以稱為倒敘講述湯普森太太。湯普森太太從最初欣賞先生的才華到認為丈夫過于憂郁、拘謹、不浪漫直到與范代克發(fā)生關(guān)系。夫妻之間的背叛讓瑪姬麗生活在惶恐與不安中。不僅被殖民者生活在恐懼與背叛中,殖民者也不列外。殖民主義行為傷害至深,也波及到殖民者。
三、 新殖民再現(xiàn)
重復(fù)敘述即講述數(shù)次只發(fā)生了一次的事件。預(yù)敘指事情尚未發(fā)生,敘述者提前敘述[8]。在小說《一粒麥種》里不斷以預(yù)敘加重復(fù)方式告知我們四天后將要舉辦獨立慶典活動,每個村民疲于奔走地為此做準備。似乎獨立慶典過后每個村民都會像預(yù)想中那樣得到應(yīng)有的,福利波及每個人。小說里預(yù)先提到關(guān)于獨立慶典的事不下十次,隨著時間的接近,作者不斷提醒讀者獨立慶典的來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二日,肯尼亞擺脫了英國殖民者的統(tǒng)治迎來了獨立,與基孔由期待的相反,前來觀看的人不多,“一上午的活動……都籠罩在一種陰沉的氣氛之中”[10],他不禁想“獨立之后,白人真的會把土地還給黑人嗎?這對村民有影響嗎” (Would Uhuru bring the land into Africa hands? And would that make a difference to the small man in the village?)[10]?“為什么所有人不顧肯尼亞獨立的警鈴,還待在肯尼亞?獨立真的可以幫他和R將軍這樣的人改變命運嗎”[10]?“如今游行在內(nèi)羅畢大道上的士兵并不是肯尼亞土地自由軍隊的士兵,而是扛著來福槍的非洲民兵,而他們正是殖民主義力量的代表”(And it was true that those now marching in the streets of Nairobi were not the soldiers of the Kenya Land and Freedom Army but of the King′s African Rifles, the very colonial forces who had been doing on the battlefield)[10]。小說里不斷預(yù)敘獨立慶典活動的莊重盛大,但是在那天出乎大家意料,作者不斷重復(fù)地講述獨立后的真正意義何在?其實獨立的本質(zhì)大家心照不宣。基孔由向議員申請貸款去購買波頓農(nóng)場,議員遲遲不肯簽字批準,不斷推脫,后來基孔由發(fā)現(xiàn)波頓先生已經(jīng)賣了農(nóng)場,農(nóng)場有了新主人, “這個農(nóng)場的新主人就是他們的議員”[10]。議員一直避免回答此問題?!拔覀兙慈缟衩鞯慕y(tǒng)治者竟然這樣”[10]??梢姴还苁仟毩⑶斑€是獨立后,一切依舊,只是換了一批統(tǒng)治階級。普通百姓的生活依舊,仍受到鎮(zhèn)壓、剝削、欺騙,沒有真正的發(fā)言權(quán),同樣生活在災(zāi)難和困苦中。獨立后并不代表政權(quán)交回到人民的手里,勝利的果實被殖民者傀儡給竊取了。
四、結(jié)束語
《一粒麥種》的故事時間很簡短,只是獨立前四天,這樣簡短的故事結(jié)構(gòu)只用幾頁就能講完,并不需要14章節(jié)(共243頁)來陳述,可作者并不滿足于線性物理時間的安排,作者刻意采用故事時間與敘事時間不吻合的關(guān)系,使其為主題服務(wù),參與主題的建構(gòu)并深化主題。被譽為肯尼亞歷史的撰寫者恩古吉·瓦·西翁奧一直致力于文學(xué)寫作,記錄肯尼亞歷史。他一直關(guān)注貧窮的肯尼亞人民,殖民時期受到殖民者的壓迫,肯尼亞獨立后又受到本土的投機主義者的壓迫和統(tǒng)治。為獨立努力和戰(zhàn)斗的普通戰(zhàn)士遭到拋棄和背叛,真正的政權(quán)最終落入投機者掌控。白人殖民者也不例外,受到殖民主義利潤的驅(qū)使來到了肯尼亞,肯尼亞獨立后大英帝國卻不安排相關(guān)工作致使他們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昔日的輝煌一去不復(fù)返。本文通過對《一粒麥種》敘事時間的分析,從而揭露殖民主義行為不僅給被殖民者造成嚴重創(chuàng)傷,還給殖民者帶來無法彌補的經(jīng)濟損失和傷害。同時也為小說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加深我們對該小說及作者寫作意圖的理解。
[參考文獻]
[1]PAVLOV, WEST R. The politics and spaces of voice: Ngugis A Grain of Wheat and Conrad′s Heart of Darkness[J].Research in Literatures,2013: 160.
[2]SEWLALL, HARRY. Writing from the Periphery:The Case of Ngugi and Conrad[J].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2003: 55-69.
[3]JACKSON, TOMMIE L. The canine in ngugi′s A grain of wheat and nadine gordimer′s A world of strangers: a metaphor for the Master-Sla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onizer and the colonized[J].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2001: 187-206.
[4]王雅君.模仿與顛覆——《一粒麥種》的后殖民主義解讀[J].周口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2,29(4):50-52.
[5]徐靜.文化碰撞下本土身份的危機與建構(gòu)——恩古吉《一粒麥種》的巴巴式解讀[J].赤峰學(xué)院學(xué)報:漢文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2(10):204-205.
[6]韓雪,邵石能.理想的背叛者——解讀《一粒麥種》中民族主義的局限性[J].雞西大學(xué)學(xué)報,2013(7):77-78.
[7]朱黎.“一粒麥種”的意義何在?——人格三段論解讀《一粒麥種》中的莫果[J].文學(xué)界:外國文學(xué),2012:128-129.
[8] GENETTE, GERARD. Narrative Discourse[M]. Trans Jane E.Lewi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12, 87.
[9]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xué):經(jīng)典與后經(jīng)典[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120.
[10]NGUGI, WA THIONG. A Grain of Wheat [M]. Penguin Classics,2002:8, 111, 126, 38, 40, 159, 208, 209, 215, 216, 170, 171.
[11]JACOBS J U. The colonial mind in a state of fear: the psychosis of terror in the contemporary South African novel[J]. North dakota quarterly 57,1989: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