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犯罪嫌疑人供述后心理感受實證研究

      2015-12-08 01:03:04劉啟剛
      鐵道警察學院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供述訊問犯罪行為

      劉啟剛

      (中國刑警學院刑偵系,遼寧 沈陽 110854)

      犯罪嫌疑人供述后心理感受實證研究

      劉啟剛

      (中國刑警學院刑偵系,遼寧 沈陽 110854)

      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的心理感受是犯罪嫌疑人訊問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的心理感受既有助于進一步固定犯罪嫌疑人的口供,防止翻供,又有助于確保犯罪嫌疑人真正認罪悔罪,坦然接受法律的懲罰和改造。對430名在押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心理感受的調查結果表明,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主要有20方面的心理感受,它們大部分屬于“感到獲得了精神解脫”、“對自己犯罪行為造成的危害十分后悔”等積極的心理感受,但也有部分屬于“害怕法律懲罰”、“心理壓力大”、“后悔自己供述犯罪”等消極的心理感受,此種心理感受的存在有導致犯罪嫌疑人翻供和抗拒法律懲罰改造的風險。

      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心理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對于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的心理感受很少有研究者給予足夠的關注,相關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也較為缺乏[1]。實際上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的心理感受值得理論和實務工作者給予足夠的重視,主要有如下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供述犯罪后是犯罪嫌疑人在偵查、起訴、審判和入獄服刑這一連續(xù)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而特殊的階段。這是一個犯罪嫌疑人能否保持認罪悔罪的狀態(tài),最終坦然而平靜地接受法律懲罰、認真悔罪改造的敏感時期。犯罪嫌疑人的心態(tài)如果出現(xiàn)不良的波動和變化,甚至感到自己上當受騙,對于其未來老實接受改造同樣會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訊問人員切不可因為犯罪嫌疑人認罪供述就認為萬事大吉了,如果沒有固定好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制作出具有較強證明力的訊問筆錄,一旦犯罪嫌疑人翻供,那么訊問工作將會面臨極為被動的局面[2]。在工作實踐中,因犯罪嫌疑人翻供而最終導致檢察院不起訴或法院宣判無罪的案例也是為數(shù)不少的[3]。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和訊問人員喪失必要的警惕性、不重視犯罪嫌疑人供述后可能出現(xiàn)的復雜心理變化、沒有鞏固好犯罪嫌疑人認罪服法的心理等都有很大關系。

      二、研究程序

      采取整群抽樣法對某地兩大省級看守所的犯罪嫌疑人進行供述犯罪后心理感受的調查,回收問卷474份,剔除無效問卷29份,獲得有效問卷為445份,其中已經(jīng)供述犯罪行為的犯罪嫌疑人有430人,占總調查人數(shù)的96.6%。

      調查的問題為開放式問題,問題的形式為:“供述自己的犯罪行為后,你的主要心理感受是什么?”我們針對供述自己犯罪行為的430名犯罪嫌疑人進行了開放式調查。在分析調查結果之前,有三方面的情況需要事先說明:一是犯罪嫌疑人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某種心理感受提到的次數(shù)越多,說明有越多的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有這樣的心理感

      受。二是犯罪嫌疑人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心理感受是復雜的和多方面的。在調查中大多數(shù)犯罪嫌疑人提到了2到3種自己供述犯罪行為后的心理感受,也就是說很多情況下犯罪嫌疑人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心理感受不是單一的,而是幾種心理感受的混合體,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出犯罪嫌疑人心理感受的復雜性。三是訊問人員可以通過對本項目的調查結果了解到犯罪嫌疑人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主要心理感受,由此可以在今后工作中,注意鞏固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的積極心理感受,同時注意及時化解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的消極心理感受,為確保犯罪嫌疑人供述穩(wěn)定進而順利移送起訴審判和確保犯罪嫌疑人安心認罪改造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研究結果的統(tǒng)計和分析

      通過調查、統(tǒng)計和分析,我們總結出了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的20種心理感受,其中提到次數(shù)較多的有13種(提到頻數(shù)超過兩位數(shù)),具體情況見下表。

      表1: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的心理感受(N=430)

      具體分析如下。

      一是感到獲得了精神解脫。在本次調查中,有233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心理感受是感到獲得了精神解脫,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54.20%。犯罪嫌疑人有關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感到獲得了精神解脫的具體表述為:緩解了心理壓力、放下心理壓力、木已成舟心理沒什么壓力了、沒有思想壓力、沒有精神負擔、減輕壓力、心里松了一口氣、一下就輕松了、沒有壓力了、心情平靜了很多、心里不緊張能睡著覺了、能睡好覺了、沒有任何心理負擔了、沒有顧慮、不用每天再擔心被發(fā)現(xiàn)了、心里不再有放不下的地方了、不用害怕面對法律的制裁了、心里的石頭終于放下了、沒有緊張感了、不用再提心吊膽的了、負罪感有所減輕、感覺心理放松了、沒那么壓抑了、如釋重負、心里不犯嘀咕了、平靜而坦然、沒有負擔了、沒有心理包袱了、結束了不安的心理、不用再擔驚受怕了、不害怕了、可算完事了、放下了、不再有心事、高興、心情坦然、心理開闊多了、心里寬敞了、心里有安全感了、心理放松、心情平靜下來、心情變得很平靜、終于解放了、輕松、心理輕松、無比輕松、心安、身體輕松、釋然、釋懷、安穩(wěn)、心理踏實、心情舒暢、有解脫的感覺、心里坦蕩內心舒服、不再糾結了等。

      通過梳理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獲得了精神解脫的具體表述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具體的描述雖然很多,從字面上來看差異也不是很大,但在具體程度上仍然存在差異。在此可以將之分為以下兩大類:第一類是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感到緩解或沒有心理壓力了,表現(xiàn)為心理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得到急劇的緩解。第二類是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感到十分輕松或舒暢。這對犯罪嫌疑人來講,不僅是心理壓力的緩解,而且是一種相對積極的情緒體驗。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的犯罪行為之前,大都需要編造自己和案件無關的各種理由,考慮通過何種方式應對訊問人員的訊問。在這一過程中還經(jīng)常要擔心訊問人員發(fā)現(xiàn)其辯解的漏洞和承受著負罪感帶來的心理壓力。因此,此時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壓力是較高的,他們的心理處于一種心理緊張和心理應激的狀態(tài)。當犯罪嫌疑人在內外壓力的作用下,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和反復的博弈權衡最終供述自己的犯罪行為后,此前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會迅速地松弛下來,來自訊問人員的訊問壓力會得到巨大的緩解。有的犯罪嫌疑人還會得到訊問人員的贊賞、鼓勵甚至飲食休息的條件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本次調查中,有超過半數(shù)的犯罪嫌疑人都在供述犯罪后獲得了精神解脫的體驗。這一調查結

      果反映了此種供述犯罪后心理感受的相對普遍性。訊問人員在訊問工作中需要做的是鞏固犯罪嫌疑人這種心理感受,并由此強化其認罪態(tài)度,防止犯罪嫌疑人“緩過來”后翻供和對抗訊問。

      二是對自己犯罪行為造成的危害十分后悔。在本次調查中,有111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心理感受是對自己犯罪行為造成的危害十分后悔,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25.80%。犯罪嫌疑人有關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感到對自己犯罪行為造成的危害十分后悔的具體表述為:為自己以前所犯的錯誤悔恨、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十分自責、覺得慚愧、覺得內疚、后悔當初做這件事、對自己的罪行后悔、感到十分悔恨、感到很后悔不該犯罪、真后悔自己的犯罪行為、后悔自己所做的犯罪事實、后悔自己的所作所為、覺得對不起受害人、覺得對不起社會、覺得自己對社會太不負責了、后悔自己的行為對被害人父母造成的傷害、感覺對不起被害人家屬、不知如何面對被害方的父母、后悔對被害人所做的一切、期望能得到對方的諒解等。

      通過梳理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對自己犯罪行為造成的危害十分后悔的具體表述,可以將之分為以下兩大類:第一類是對自己的犯罪行為十分的后悔;第二類是對自己犯罪行為對被害人及其家屬造成的傷害十分后悔,有的犯罪嫌疑人甚至希望能得到被害人的諒解?;谧锸谴偈狗缸锵右扇斯┦龇缸锏姆e極心理動力。犯罪嫌疑人在此心理狀態(tài)下形成的供述一般會比較穩(wěn)定。本次調查的結果表明,有相當數(shù)量的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之后仍然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傷害感到深深的自責和后悔。此部分犯罪嫌疑人的這種心理感受可能是其在犯罪后自發(fā)產生的,也可能與在訊問階段受到訊問人員的說服教育感化有關。對于訊問人員來講,在訊問工作中,既要追求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獲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又應注重說服教育感化犯罪嫌疑人,使其真正認識到自己犯罪造成的危害,從內心深處愿意認罪悔罪。

      三是害怕法律懲罰。在本次調查中,有61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心理感受是害怕法律懲罰,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14.20%。犯罪嫌疑人有關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感到害怕法律懲罰的具體表述為:害怕承擔后果、怕死、夠死罪了、害怕面對刑罰、很害怕會受到嚴厲的制裁、怕刑期長、沒有自由、不知什么時候可以出去、恐懼害怕、不確定自己會面臨何種刑罰、害怕坐牢、覺得出不去了、擔心量刑過重、覺得這回走不了了、怕自己判得太重、覺得完蛋了、考慮刑期、完全失去自由了、回不了家了等。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意味著其對自己犯罪事實的確認,從法律程序上來講,也就意味著犯罪嫌疑人要面臨著檢察院的起訴和法院的審判,部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焦點就從對抗訊問人員的訊問轉而關注自己最終定罪量刑的問題。在本次調查中,就有犯罪嫌疑人提到在供述犯罪后,一開始是感到輕松,但很快就考慮自己會面臨何種刑罰的問題,并為此產生焦慮情緒和心理壓力,這實際上是大多數(shù)犯罪嫌疑人畏罪心理的進一步延續(xù)。如果有的犯罪嫌疑人不能從認知上接受這種結果或者覺得自己前期供述還存在漏洞或矛盾之處,那么他們對自己犯罪行為的供述就有可能出現(xiàn)反復。因此,訊問人員對害怕法律懲罰的犯罪嫌疑人,在他們供述自己的犯罪行為后,首先應向他們傳達出當前定案的證據(jù)不只是有其供述犯罪的口供,而且有與其口供相印證的充足的其他證據(jù);其次應向其表明,他們只有一直保持良好的認罪態(tài)度,才有可能獲得從寬處理的機會,如果他們試圖翻供,只能受到對其更為不利的法律懲罰。

      四是愧對、想念和擔心家人。在本次調查中,有61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心理感受是愧對、想念和擔心家人,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14.20%。犯罪嫌疑人有關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感到愧對、想念和擔心家人的具體描述為:對家人感到愧疚、感覺沒臉見到家人了、覺得對不起家人、對不起自己的家庭、對不起孩子、對不起父母和社會、對家人感到深深的歉意、希望得到家人的原諒、希望家人不要傷心、覺得自己對家庭太不負責了、想家了、想早點見到父母、想念家中的母親、想回家、急于見到家人、失去和家人在一起的機會了、擔心再也見不到家人了、見不了家人、怕離開家人、擔心母親沒人照顧、擔心家里的老人無人照顧、擔心家人、回不了家了、擔心家里的親人等。

      這一調查結果表明,部分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的犯罪后,對自己的妻子、父母、孩子等都感到十分愧疚、想念和擔心。因為犯罪嫌疑人明白,供述犯罪就意味著自己將被長期羈押和最終被判刑入獄,由此將對自己的家人帶來較大的傷害,一些家庭觀念較重的犯罪嫌疑人在此方面將會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為了緩解犯罪嫌疑人此方面的心理

      壓力和確保犯罪嫌疑人在起訴審判期間保持供述的穩(wěn)定,訊問人員有必要關注犯罪嫌疑人愧對、想念和擔心家人的心理。首先,應站在換位思考的角度對犯罪嫌疑人此方面的心理感受予以充分的理解;其次,應向犯罪嫌疑人指出,他們的行為已經(jīng)對他們的家庭帶來了極大的傷害,挽回和補救的唯一途徑就是積極認罪和配合偵查機關的工作,爭取寬大處理,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家人的諒解,也才有可能獲得入獄減刑的機會,從而才能盡快地和家人團聚,否則只會承擔更為嚴重的法律懲罰,給其家人帶來更大的傷害。訊問人員在訊問工作中不只是要注意運用親情感化來突破犯罪嫌疑人拒供的心理防線,而且要善于利用部分犯罪嫌疑人的親情觀念和家庭觀念來鞏固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從而達到順利完成訊問工作和教育感化犯罪嫌疑人的雙重目的。

      五是心理壓力大。在本次調查中,有53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心理感受是心理壓力大,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12.30%。犯罪嫌疑人有關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感到心理壓力大的具體表述為:心煩、緊張、很亂、在焦慮中等待開庭、上火、為不了解司法程序感到焦慮、心情沉重、自卑、胡思亂想、壓抑、心理感覺不踏實、很傷心、失落、別扭、郁悶、無奈、難過、痛苦、委屈、心煩、心痛、心寒、心里不痛快、心里不舒服、疑慮、心理負擔很大、有輕生的念頭、怕別人以后看不起自己等。在前面的調查結果中,我們看到超過一半的犯罪嫌疑人提到自己供述犯罪后感到獲得了精神解脫,緩解了心理壓力。但在這一調查結果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部分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反而心理壓力變大了,其心理壓力的主要表現(xiàn)是對下一步法律程序如何進行及結果如何感到焦慮、沉重和壓抑。有的犯罪嫌疑人對可能面臨的法律懲罰感到十分傷心、痛苦、委屈和難過等,有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壓力甚至導致其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通過本次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除了少數(shù)犯罪嫌疑人提到了心理壓力大的目標指向等待開庭、不了解司法程序、有輕生的念頭、怕別人看不起自己外,其他犯罪嫌疑人對心理壓力大的具體描述并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向,主要是一些描述消極心理感受的詞語,從這些詞語中可以看出此部分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處于較高的心理壓力狀態(tài)之中。結合實踐經(jīng)驗,不難分析出此部分犯罪嫌疑人心理壓力較高的深層根源:第一是犯罪行為本身給犯罪嫌疑人帶來了心理壓力,第二是犯罪嫌疑人對自己可能要承擔的嚴厲的法律懲罰具有較強的恐懼心理,第三是犯罪嫌疑人被羈押后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引起其產生心理不適感。因此,訊問人員應密切關注此部分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心理壓力的具體根源,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化解,防止翻供等不良后果的產生。

      六是希望吸取教訓改過自新。在本次調查中,有52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心理感受是希望吸取教訓改過自新,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12.10%。犯罪嫌疑人有關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希望吸取教訓改過自新的具體表述為:知道什么是犯罪、認識到自己犯罪的錯、認罪服法、反思自己、耐心接受改造、認識到不懂法律會導致嚴重的后果、意識到自己當初法律意識淡薄、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接受處理、犯了錯誤就要付出代價、認真改造重新做人、自己當時就應該讓一步、不該一時沖動、積極改造、覺得不應該做這事、承擔罪行積極改造、以后要好好改造用勞動洗刷自己的罪過、自我開導、打算重新開始、決定好好改造、期望能有機會彌補過錯、打算重新開始、以后再也不能犯罪了、認為自己是法律意識太差才犯罪的、意識到做任何事情都有應遵守法律、規(guī)范將來的行為、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努力改正、以后應多學習法律相關知識、認識到法律的嚴厲、認真學習法律下次不能再犯等。通過梳理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希望吸取教訓改過自新的具體表述,可以將之分為以下三大類:第一類是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是犯罪,第二類是接受法律懲罰積極改造重新做人,第三類是意識到今后做任何事情都應遵守法律。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希望吸取教訓改過自新的心理是一種積極的認罪態(tài)度,說明訊問人員對犯罪嫌疑人的法律政策教育起到了較好的效果,此部分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將相對穩(wěn)定,較少出現(xiàn)翻供,這種結果也是訊問人員所追求的訊問工作目標。在訊問工作中,訊問人員通過采用多樣化的訊問策略和訊問方法,獲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從而迅速查明案情,這自然是訊問工作的主要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訊問人員能根據(jù)不同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點,開展有效的法律政策教育,使犯罪嫌疑人心悅誠服地認罪并接受審判和改造,將是訊問工作所追求的更高和更重要的目標。

      七是希望能被從輕處理。在本次調查中,有51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心理感受是希望能被從輕處理,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11.90%。犯罪嫌疑人有關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希望能被從輕處理的具體表述為:希望能早日回家、希望早日重返社會、等待好的結果、希望能減輕刑罰、希望能有個好的結果、希望能少判點、希望能從寬處理、爭取從寬處理自己的罪行、希望能從輕處理、想盡快出去、應該能被少判、考慮能不能不判死刑、希望能保住一條命等。通過這一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部分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心理關注的重點是考慮自己能不能被法律從輕處理,從而盡快重返社會。這一結果實質上是前面調查中部分的犯罪嫌疑人提到自己供述犯罪后心理感受是害怕法律懲罰和心理壓力大的另一面。在前面對犯罪嫌疑人最終供述犯罪原因的調查中,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如實供述犯罪獲得從寬處理,其中部分有嚴厲判決心理預期的犯罪嫌疑人自然對自己能否被從輕處理較為關心。為了確保此部分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穩(wěn)定性,訊問人員有必要在他們供述自己的罪行后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訊問人員應對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態(tài)度給予積極的認可和肯定;其次訊問人員應向他們表明,現(xiàn)有證明其犯罪的證據(jù)不只是有其認罪的訊問筆錄,而且還有和其訊問筆錄相印證的其他證據(jù),借此打消此部分犯罪嫌疑人可能出現(xiàn)的翻供念頭;再次訊問人員要給他們以特別的提示,他們只有始終保持認罪的態(tài)度,并且在今后沒有翻供的行為,才有可能爭取從寬處理的機會,訊問人員也會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幫他們爭取從寬處理的機會。唯如此,才能確保此部分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避免產生思想上猶豫和出現(xiàn)供述與不供的反復。

      八是認為自己罪有應得。在本次調查中,有28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心理感受是認為自己罪有應得,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6.50%。犯罪嫌疑人有關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認為自己罪有應得的具體表述為:認為自己是罪有應得、應該去擔當自己所犯的錯誤、既然犯罪了就面對、觸犯法律就要受懲罰、要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承擔責任、自己犯的罪自己扛、對自己的行為有個交代、犯了法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和朋友有個交代、對自己的犯罪有一個交代、對被害人心理是個安慰、犯了錯誤就要承擔責任、對受害者家屬是個交代、希望根據(jù)犯罪事實承擔罪行等。通過梳理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認為自己罪有應得的具體表述,可以將之分為以下兩大類:第一類是犯罪嫌疑人認為自己既然犯罪了就應該承擔責任和接受法律的懲罰;第二類是對自己、周圍的朋友、被害人及被害人家屬有一個交代,希望能通過自己交代罪行和承擔法律責任給這些人以說法和心理安慰。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認為自己罪有應得的這種態(tài)度實際是一種認罪的積極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了對自己行為后果的一種負責的態(tài)度。訊問人員在訊問工作中,一方面應注意引導犯罪嫌疑人的認知態(tài)度向認罪和愿意承擔責任的目標轉化,另一方面對于已經(jīng)供述自己犯罪行為的犯罪嫌疑人,則應對其敢做敢當?shù)膽B(tài)度給予贊賞,進一步強化其認罪的信念,從而起到鞏固犯罪嫌疑人供述和防止翻供的作用。

      九是后悔自己供述犯罪。在本次調查中,有20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心理感受是后悔自己供述犯罪,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4.70%。犯罪嫌疑人有關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感到后悔自己供述犯罪的具體表述為:后悔沒有積極辯解、說得太多、倒大霉了、認罪完最后有些后悔、覺得自己有機會逃避一些問題沒逃避、感覺自己很冤枉、后悔說錯話、懷疑當初做的決定、供述后不被信任、對訊問人員的認定感到生氣、心里悔恨自己做事考慮不周不細致、事情比自己想的嚴重、覺得被冤枉了、自己是被威逼的、感覺好警察太少了、自己是被誘供的、自己被欺騙了、沒有證據(jù)證明自己犯罪感覺不公平、筆錄沒有按自己說的寫、后悔供述覺得自己上當了等。通過梳理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感到后悔自己供述犯罪的具體表述,可以將之分為以下兩大類:第一類是犯罪嫌疑人認為自己對于自己的犯罪行為說得過多,覺得沒有回避一些訊問人員根本就沒有掌握證據(jù)的問題,最終有可能導致自己要受到法律的嚴懲,因此感到十分后悔;第二類是犯罪嫌疑人認為自己供述犯罪是被訊問人員威逼或誘騙的結果,在供述犯罪后感到被冤枉或發(fā)現(xiàn)自己上當受騙,對自己沒有在訊問時頂住訊問人員的壓力或誘導感到十分后悔。犯罪嫌疑人后悔自己供述犯罪的心理感受需要引起訊問人員的注意和警惕,他們的這種不滿很有可能導致翻供行為的出現(xiàn),因此在訊問工作中對此種現(xiàn)象必須做好預防和化解工作。具體而言,訊問人員在訊問過程中首先應注意向犯罪嫌疑人傳達出我們對其定罪的根據(jù)

      不僅是其認罪的口供,而且還有其他充足的證據(jù),只有口供而沒有其他證據(jù)是無法對其進行定罪量刑的,通過這一工作來預防和化解犯罪嫌疑人覺得自己說得過多對自己不利的心理感受;其次訊問人員在訊問過程中應注意規(guī)范自己的訊問行為,相關訊問策略方法的運用要達到合法、巧妙和有效的標準,要讓犯罪嫌疑人感到我們的訊問是嚴格依法進行的,以免讓犯罪嫌疑人產生上當受騙的感覺。

      十是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判決。在本次調查中,有14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心理感受是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判決,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3.30%。犯罪嫌疑人有關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判決的具體表述為:期望公平的處理、期待公正、相信法律公正嚴明等。此部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關注點已經(jīng)轉向審判階段,希望法律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犯罪事實和自己認罪供述的態(tài)度給予一個公平公正的判決。犯罪嫌疑人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判決是其供述犯罪后的一種積極的心理表現(xiàn),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他們對法律的權威有著較高的期望和信任。對訊問工作來講,有此心理感受的犯罪嫌疑人出現(xiàn)翻供的可能性要相對小一些,訊問人員在其供述犯罪之前和供述犯罪之后,都有必要強化犯罪嫌疑人這一積極的認罪態(tài)度和心理預期。

      十一是沒有什么特殊感受。在本次調查中,有13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沒有什么特殊心理感受,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3.00%。這一調查結果表明,有部分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之后沒有什么讓自己感到特別的想法,當然有可能會有一些想法,但在調查時這些犯罪嫌疑人沒有意識到或者還沒有考慮到。

      十二是等待判決結果。在本次調查中,有11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心理感受是等待判決結果,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2.60%。犯罪嫌疑人有關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等待判決結果的具體表述為:等待法律的制裁、等待審判、等待進一步審理、等待接受懲罰、等待判刑、接受審判、面對法律的處理、可能判多少、接受審判等。這一調查結果和前面調查中部分犯罪嫌疑人希望得到公平公正判決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它主要體現(xiàn)為犯罪嫌疑人對最終判決結果的一種等待的心理狀態(tài),其中還蘊含著愿意接受法律懲罰的心理。

      十三是不用對抗訊問了。在本次調查中,有10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的心理感受是不用對抗訊問了,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2.30%。犯罪嫌疑人有關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不用對抗訊問了的具體表述為:供述后可以不被折磨了、可算完事了、總算到頭了、不想再提及案情、不被刑訊逼供了、可以按時休息吃飯了、能吃飯了、能抽煙了等。通過梳理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感到不用對抗訊問了的具體表述,可以將之分為以下兩大類:第一類是終于可以擺脫訊問人員“糾纏”下的心理折磨了,不用再考慮如何對抗訊問人員,體現(xiàn)出一種心理解脫的狀態(tài);第二類是終于可以不被訊問人員進行非法訊問了。對于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后感到不用對抗訊問了,如果可以將第一類表述視作犯罪嫌疑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那么對于第二類表述就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因為犯罪嫌疑人所表述的一些內容實際上涉嫌非法訊問或者是通過限制犯罪嫌疑人飲食和必要的休息權利來“折磨”犯罪嫌疑人,從而獲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對于非法訊問的表現(xiàn)和危害,我們在前面的調查中曾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反復討論,在此不再贅述。

      此外,還有部分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有如下心理感受:擔心未來的前途(在本次調查中,有9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的心理感受是擔心未來的前途,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2.10%,犯罪嫌疑人有關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擔心未來的前途的具體表述為:以后該怎么辦、對以后失去希望、出去后怎么辦、能否安度生活、不知道以后的結果等)、希望事情快點結束(在本次調查中,有8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的心理感受是希望事情快點結束,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1.90%,犯罪嫌疑人有關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希望事情快點結束的具體表述為:可以早日接受法律制裁、想盡快得到結果、盡快審判、別拖太久、希望早日服刑、希望程序能夠快點、希望盡快回到社會等)、覺得自己的未來還有希望(在本次調查中,有6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的心理感受是覺得自己的未來還有希望,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1.40%,犯罪嫌疑人有關供述自己犯罪行為后覺得自己的未來還有希望的具體表述為:以后的人生可以輕松應對、覺得自己的案子還有希望、感覺有前途等)、面對和接受現(xiàn)實(在本次調查中,有5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的心理感受是面對和接受現(xiàn)實,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1.20%)、覺得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在本次調查中,有4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的心理

      感受是覺得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0.90%)、擔心同案(在本次調查中,有3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的心理感受是擔心同案,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0.70%)、慶幸自己在犯罪的道路上陷入得還不深(在本次調查中,有2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的心理感受是慶幸自己在犯罪的道路上陷入得還不深,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0.50%)。

      四、小結

      本研究從實證調研的角度出發(fā),統(tǒng)計和分析了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犯罪后的主要心理感受。相關研究結果對理論和實務工作者的啟示和思考是:對于認罪悔罪等積極的心理感受應通過采取必要的工作予以強化鞏固,確保其供述的穩(wěn)定性;對于一些具有不滿、后悔供述等消極心理感受的犯罪嫌疑人則應采取措施予以化解,并在事前就制作出與其他證據(jù)相互印證的訊問筆錄,防止犯罪嫌疑人可能出現(xiàn)翻供行為。

      [1]劉方權.認真對待偵查訊問——基于實證的考察[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7,(5).

      [2]劉啟剛.偵查訊問中的心理與行為規(guī)律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5:376.

      [3]曲紅.新刑訴法下偵查訊問人員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責任編輯:賈永生

      An Empirical Study of Suspects’Psychological Feeling after Confession

      Liu Qigang
      (Department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National Police University of China,Shenyang 110854,China)

      A suspect’s psychological feeling after confess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or her psychology in interrogation.To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feeling can help both confirm the suspect’s confession,which prevents him or her from withdrawing it,and ensure that the suspect really regrets his or her crime and accept legal punishment and correction.The survey on 430 prisoners shows that they have various psychological feelings concerning 20 aspects,most of which are positive,such as“obtain spiritual relief”,“regret about the crime’s harm”,etc.But some are negative,such as“be afraid of legal punishment”,“bear great mental pressure”,“regret about making a confession”,etc.,which may cause the suspect to withdraw his or her confession,even resist legal punishment and correction.

      suspect;confession;criminal psychology

      D918

      A

      1009-3192(2015)05-0031-07

      2015-07-22

      劉啟剛,男,山東臨沂人,博士,中國刑警學院刑偵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偵查學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課題“新《刑訴訴訟法》施行后偵查訊問規(guī)范化運行的實證研究——基于對訊問人員和犯罪嫌疑人的調查分析”(編號:1112113006)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供述訊問犯罪行為
      比較法視域下被告人庭前供述證據(jù)能力的三種模式
      ——以被告人翻供為主要研究視角
      利用“短信嗅探”技術實施網(wǎng)絡侵財犯罪行為的定性研究
      重復供述排除問題研究——評《嚴格排除非法證據(jù)規(guī)定》第5條
      法大研究生(2019年1期)2019-11-16 00:37:14
      論我國辯護律師對偵查訊問錄音錄像的閱卷權
      論重復性供述排除規(guī)則
      論故意傷害罪入罪標準
      法制博覽(2018年31期)2018-01-22 16:21:03
      非法訊問與監(jiān)控式訊問機制
      非法訊問與監(jiān)控式訊問機制——以公安機關偵查訊問為中心的考察
      中國檢察官(2016年3期)2016-02-11 20:22:50
      自動到案后僅在庭審時如實供述能否認定自首
      誘惑偵查合法性之認定及此措施下毒品犯罪行為的界定
      吐鲁番市| 察哈| 辽阳县| 古浪县| 武汉市| 米泉市| 土默特右旗| 满城县| 昌邑市| 石泉县| 区。| 台前县| 会理县| 崇信县| 深圳市| 郸城县| 渑池县| 枣强县| 察雅县| 门头沟区| 淮安市| 枣庄市| 治县。| 威宁| 武宣县| 双柏县| 峨边| 娄烦县| 广宁县| 南宁市| 会泽县| 平罗县| 米泉市| 宣汉县| 吴忠市| 潼关县| 湘潭县| 兴业县| 镇远县| 南江县| 马尔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