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內(nèi)容紛繁復雜、豐富多彩。高中歷史新教材開始跳出傳統(tǒng)歷史編寫的框架,將中外歷史整合起來重組,努力做到內(nèi)容充實、敘述具體。但由于受篇幅、課時、總體設計和具體編寫諸多因素的影響,有些地方難免表現(xiàn)出密度過高,跳躍性過強;抽象的概念多,現(xiàn)成的結論多。這容易導致課堂空泛,學生缺少對歷史的體驗和感悟。對此,用史料還原教材的重點內(nèi)容,能彌補歷史教材的某些缺陷,營造了解歷史的特定情境,引導學生養(yǎng)成史論結合的思維模式,體現(xiàn)歷史教學的實質(zhì)。
1.還原重大歷史事件的主要過程。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具有一定的程序或特點,是分析歷史現(xiàn)象的事實本體。歷史教學離不開把握重大歷史事件的經(jīng)過。將歷史事件還原為史料,能把學生帶進歷史的情境中,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歷史的豐富多樣。
例1.“光榮革命”的基本情況
人教版《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寫道:“1688年,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和她的丈夫荷蘭執(zhí)政威廉承襲英國王位,共同統(tǒng)治英國。這次不流血的政變,歷史上稱為‘光榮革命’?!惫鈽s革命是英國革命結束階段的重大事件,它“光榮”在哪兒?有什么影響?學生不易理解。那么還原這一歷史的基本概況,是:
一群上層階級和中層積極的政治家秘密地邀請奧蘭治親王威廉和他的妻子瑪麗,即詹姆士二世的長女為英國的聯(lián)合統(tǒng)治者。威廉帶了軍隊從荷蘭來到英國,沒有打一槍就占領了倫敦。詹姆士二世所依靠的忠實的支持者甚至也背棄了他,他只能去法國避難?,F(xiàn)在國會宣稱英國王位空缺,把它授予新的統(tǒng)治者?!?2月16日通過了權利法案?!鼧酥局鴩鴷醯淖罱K勝利,它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在英國的終結……光榮革命還給予君權神授理論致命的打擊。威廉和瑪麗都不能否認他們的王冠是國會授予的。①
從這段歷史的記述中能看出,威廉和瑪麗登陸英國,是人心所向的政治事件,其最大特點就是“不流血”,并起到了“革命”的作用,達到了資產(chǎn)階級和新貴族的政治目的,所以被稱為“光榮革命”,而且為在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前提。
例2.五四運動的初步勝利
人教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寫道:“在人民群眾的壓力下……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碑敃r形成了怎樣的壓力?人民群眾進行了怎樣的斗爭才最終導致拒絕簽字?學生無法從教材里得到更多的認識。用史料還原這一重要內(nèi)容:
外交失敗,皆由少數(shù)賣國賊所為。國運垂危,將步韓國后塵(指日本吞并朝鮮—作者注)。懇嚴懲國賊,以維國命,而安民心。山東問題,關系我國命脈,魯亡國亡。乞電巴黎專使力爭。寧可退出和會,否則誓死不認。
——《南京上新河全體國民要求
嚴懲國賊拒簽和約電》1919年5月13日
(官場方面?zhèn)鞒龅模?jù)說二十八日那一天,各專使的寓所滿被僑法的中國工人和學生圍住了,不準專使出門,揚言如果出門,當撲殺之。吾們已預備了:每一個專使的命用三個人的命去償他。這預備償命的人已開了名單,不管要出門的專使是被誰打死的,這預備償命的人總去償命。因此專使不敢出門,二十八日未曾列席……
——《時事新報》1919年7月6日
這些史料令我們極為感慨,初步勝利是經(jīng)過激烈斗爭得來的。國內(nèi)各界掀起拒簽和約浪潮,“寧可退出和會,否則誓死不認”。弱國無外交,但弱國有抗爭。拒簽和約體現(xiàn)了五四運動“外爭國權”的正義要求。
2.還原重要歷史人物的重大活動。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社會的各個領域涌現(xiàn)出大批杰出人物,他們在歷史的不同階段都留下了各自的活動。如果離開了這些個人的活動去了解歷史,歷史也就缺乏了生動、具體的內(nèi)容。還原歷史人物的重大活動,可以通過歷史人物的生活、事跡、語言、著作等,刻畫他們的思想面貌,凸顯他們的歷史地位。
例3.華盛頓對美國歷史的貢獻
華盛頓是美國的締造者。人教版《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建立》對華盛頓有一些介紹。但表述的內(nèi)容較少,對學生來說不解渴。用史料還原華盛頓的一些重要活動:
(1775年5月)第二次大陸會議召開了,43歲的華盛頓身著鮮艷的上校軍服,全副武裝,出席會議,借此來強調(diào)他當時的信念,即:各個殖民地人民必須聯(lián)合起來,采取一致軍事行動,進行斗爭。6月15日與會代表一致推選華盛頓為各路軍隊的總司令。他謙遜地接受了這一任命,并聲明:除了償付給他一切因公支出的費用外,他不接受總司令這一職務的薪俸。
1782年5月,華盛頓手下一名上校,劉易斯·尼古拉公然主張美國應成為以華盛頓為國王的君主國家。對此,華盛頓說:“我懷著極為詫異和震驚的心情認真拜讀了閣下的意見書。實不相瞞,先生,我從未想到軍旅中竟會產(chǎn)生出猶如閣下信中所陳的那種意念。自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使我最感到痛心之事實莫過于此種意念了。對此,我實在感到深惡痛絕,不能不嚴加申斥……依我看來,這種勸進書隱藏著對我們國家莫大的災禍?!?/p>
新憲法至少有一點可取之處,就是采取了比人類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還要多的防范和其他難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
——1788年2月7日華盛頓致拉法葉特的信
(華盛頓兩個總統(tǒng)任期改善了美國的經(jīng)濟狀況)要求他再度連任的呼聲頗高。但1796年9月19日他發(fā)表了一篇富有說服力的告別演說,使人們放棄了再度選他為總統(tǒng)的念頭;同時開始了美國總統(tǒng)不得兩度連任的重要先例。
(1799年12月14日早晨,華盛頓因病在家里逝世。各地舉行隆重的追悼儀式。他生前部屬在會上致悼詞。其中一段對華盛頓的頌詞,現(xiàn)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句)“他在建立戰(zhàn)功上是獨一無二的,他在和平建設的政績上是獨一無二的,他受人民懷念之深是獨一無二的,他是一位舉世無雙的偉人……”
——除注明外,均摘自[美]大衛(wèi)·惠尼特
《美國總統(tǒng)列傳》
這幾則史料,讓一個形象鮮活的華盛頓矗立在學生面前:身著軍服,表示反抗英國殖民壓迫的決心,領導獨立戰(zhàn)爭勝利;拒絕君主制的建議,倡導民主政體;從三權分立,避免過度集權的角度肯定美國1787年憲法;堅持共和制,反對終身制,開啟任期制。所以,華盛頓作為美國的開國總統(tǒng),的確為美國的繁盛奠定了基石。
3.還原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背景,即對人物、事件起作用的歷史條件或環(huán)境。任何歷史事件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任何歷史人物都活動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之下。歷史背景為我們提供了某一歷史事件發(fā)生時(前)社會某些方面的狀況,從中揭示某一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深刻社會根源。進而成為幫助我們認識歷史人物、了解歷史事件的依據(jù)之一。
例4.鴉片戰(zhàn)爭錢軍備廢弛
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的形勢如何?人教版《鴉片戰(zhàn)爭》寫道:“那時候……清朝政治腐敗,財政困難,軍備廢弛?!边@是典型的結論性課文,學生很難理解清朝政治如何“腐敗”?軍備如何“廢弛”?將其用史料還原:
為大府(清朝對督、撫一類官員的稱呼)者,見黃金則喜;為縣令者,嚴刑非法以搜刮邑之米錢,易金賄大府,以博其一喜。
——張際亮《答黃樹齋鴻臚書》
1828年,時任蘇淞鎮(zhèn)總兵的關天培對駐防江蘇寶山縣吳淞一代(今屬上海市)的吳淞營的兵器有過調(diào)查,其中士兵的主要武器有“腰刀948口,大刀277口,角弓213張,戰(zhàn)箭11570支,火箭260支;鳥槍917桿,噴筒118個……”之外還有一些大多是明末清初時期的小型火炮。
——梁蒲貴等《寶山縣志》
臣竊見近日粵、閩各省兵丁吸食鴉片煙者甚多,即將弁中食者亦復不少。以故相率效尤,愈食愈眾。將不能禁弁,弁不能禁兵,遠近成風,恬不為怪,無事則偷安懈怠,有事則孱弱不堪……其為貽患不可勝言。
——《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馮贊勛奏
請嚴行查禁弁兵吸食鴉片折》
這些史料表明,清朝后期官場腐敗、吏治更壞。而軍隊裝備落后,有的海防要塞甚至安放著明末清初的舊炮,加上清軍官兵中吸食鴉片的情形十分普遍,使清朝的軍隊更加喪失戰(zhàn)斗力。這些足以說明清王朝危機四伏。
4.還原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所謂影響,是指歷史事件的地位及作用、直接結果、歷史局限、經(jīng)驗教訓等。由于歷史是復雜多變的,也就決定了歷史事件的影響是復雜的、綜合性的。為此,要學會多角度、全方位地去進行分析。
例5.重慶談判的重大影響
重慶談判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最高領袖于抗戰(zhàn)勝利后,就國內(nèi)局勢以及和平、民主、建國等問題舉行的重要談判。人教版教材對《解放戰(zhàn)爭》的表述是:“為了爭取和平,1945年8月底,毛澤東等赴重慶。經(jīng)過談判,國共雙方于10月10日簽署會談紀要,即《雙十協(xié)定》?!边@很難讓學生感受到重慶談判的緊促、急迫和全國人民所寄予的期待,以及談判所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將這一事件的片段用史料還原:
昨日下午三點多鐘,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
——《大公報》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
1945年8月29日
毛澤東到了重慶。并且開始了國共兩黨領袖的直接談判。對于中國人民,這是一個比日本突然宣布無條件投降更使人欣喜的消息。因為日本投降,不免使人感覺如果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了而沒有國共兩黨的團結,中國人民將仍舊不能享受勝利的果實,不能獲得自由幸福的生活。
——《華西晚報》社評《毛澤東到重慶》
1945年8月29日
史料中所說“中國的一件大喜事”,“這是一個比日本突然宣布無條件投降更使人欣喜的消息”,表明多年抗戰(zhàn)結束之后,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親赴重慶這一行動,是向國內(nèi)外宣告:中國共產(chǎn)黨是真誠地謀求和平的。毛澤東等到達重慶,受到各階層民眾的熱烈歡迎,在國內(nèi)外引起巨大反響,正體現(xiàn)了一種普世的厭戰(zhàn)情緒,這種情緒是積極的、引領中國走向和平的,學生可依此體驗中共赴渝談判的影響。
5.還原主要歷史典章的基本內(nèi)容。典章制度是在一定歷史條件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guī)范。近現(xiàn)代的條約也屬于典章類。由于典章制度內(nèi)涵深刻、概念性強,學習起來有一定困難。所以,進行史料還原是一化難為易的好方法。
例6.關于分封制和宗法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重難點。如何弄清并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內(nèi)涵和歷史作用,用史料還原:
《荀子·儒效》:“(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p>
《詩·大雅·板》:“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保ù笞冢褐芡跬盏淖谧濉:玻簵澚?。懷德:有好的德行。寧:國家安寧。宗子:周王的嫡子。意為:大國好比是屏障,同族好比是棟梁。關心人民國安泰,宗子就像是圍墻)
從以上史料可以發(fā)現(xiàn),西周的分封制是以“親親”為最高原則,講究血緣關系,主要是分封姬姓貴族為諸侯,與當時地方經(jīng)濟的孤立性相適應。宗法制也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規(guī)定了君臣關系,構成了王、公、卿、大夫的等級階梯,對西周的政治生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例7.關于中日《馬關條約》
中日《馬關條約》是中國近代的不平等條約。怎樣呈現(xiàn)這一不平等條約的苛刻與危害呢?還原史料:
第二款:中國將管理下開地方(即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作者注)之權,并將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
第四款:中國約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為賠償軍費。該款分作八次交完?!值谝淮钨r款交清后,未經(jīng)交完之款,應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
第五款:本約批準互換之后,限兩年之內(nèi),日本準中國讓與地方人民愿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便變賣所有產(chǎn)業(yè)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后尚未遷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
第六款:所有添設口岸(即沙市、重慶、蘇州、杭州——作者注),均照向開通商??诨蛳蜷_內(nèi)地鎮(zhèn)市章程一體辦理,應得優(yōu)例及利益等,亦當一律享受?!毡菊门汕差I事官于前開各口駐扎。
第八款:中國為保證認真實行約內(nèi)所訂各款,聽允日本軍隊暫占守山東省威海衛(wèi)?!戎袊患创_定抵押辦法則未經(jīng)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仍不撤回軍隊。
——摘自楮德新等
《中外約章匯要1689—1949》
閱讀史料后可以發(fā)現(xiàn),《馬關條約》造成了空前的割地,使數(shù)百萬同胞橫遭日寇鐵蹄奴役,陷入苦難的深淵,還有無數(shù)財產(chǎn)和寶藏落入敵手;空前的賠款,在交清第一次賠款后,余款還須按年加每百抽五的利息,成為對中國人民敲骨吸髓的掠奪;日本在新開商埠不僅投資設廠,而且可以享受列強已獲取的一切片面“最惠國待遇”,日本領事成為作威作福的侵略頭子;在交清賠款期間,日軍還駐扎、占領威海衛(wèi),這是對中國的武力威脅和軍事訛詐。還有一個“讓”字,也暴露了日本侵略行徑的瘋狂、貪婪。閱讀這些史料,能牽引學生的思緒回到那個腥風血雨的年代,使其看到侵略者的野蠻、兇殘,產(chǎn)生“落后挨打”“弱國遭劫”的切膚之痛。
1.重視對教材的“再加工”。把教材的重要內(nèi)容還原成史料實際上是對教材的“再加工”,是對教材中所蘊含的教學資源的“再開發(fā)”,是歷史課程改革的一個發(fā)展趨勢。對歷史教材的“再加工”,使歷史內(nèi)容豐富、鮮活,呈現(xiàn)立體感,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2.重視對史料的選擇。中外史料浩如煙海,紛紜復雜。教師所選史料應符合高中生的認知實際,盡可能簡明、典型、新穎,真正讓史料起到再現(xiàn)歷史、營造情境、烘托氛圍、促進理解的作用。
3.還原史料要統(tǒng)籌安排。高中歷史教學內(nèi)容多,時間有限,應結合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一課一“還原”,一課幾“還原”,以增強學生的史料意識,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史料、運用史料的能力,并由此“亮”出自己的特色。
【作者簡介】李慶忠,男,1951年生,廣西桂林人,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進行歷史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與研究。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