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秦桂林郡治所今址第五說

      2015-12-09 08:12:15雷冠中
      廣西民族研究 2015年3期
      關(guān)鍵詞:水沖柳江象山

      雷冠中

      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秦略取陸梁之地,統(tǒng)一嶺南,設(shè)桂林、南海、象三郡。其中,桂林郡轄區(qū)大部分在今廣西境內(nèi)。關(guān)于它的郡治地址,由于沒有直接證據(jù),自清代道光六年 (1826)孫世昌主修、光昭編纂的《潯州府志》問世至今,一直爭論不休,莫衷一是。鄧敏杰先生認(rèn)為,“今人持三說。一是今桂平市西南蒙圩鎮(zhèn)古城村 (以下簡稱‘桂平’);二是舊貴縣南江村 (以下簡稱‘貴縣’)或貴縣和桂平市交界處;三是今凌云、鳳山、巴馬交界一帶”[1]。其實是四說,他沒有注意到陸士斌①侗歌藝術(shù)傳承場域的時空聚合要素,指侗歌藝術(shù)傳承、發(fā)展、演變的構(gòu)成因素或組成要素:(1)侗族歌謠藝術(shù)的主要內(nèi)容和形式;(2)侗族歌謠藝術(shù)的演唱時間和地點;(3)侗族歌謠藝術(shù)的傳承人 (歌師、歌者與受眾);(4)侗族歌謠藝術(shù)的虛擬空間 (網(wǎng)絡(luò))傳播及仿像性表演、展演;(5)侗族歌謠藝術(shù)的經(jīng)典性歌論:“養(yǎng)心”論。陸士斌:此是筆名或編校出錯。綜合各方信息,其真名應(yīng)為陸干斌,男,原是廣西象州縣高中歷史、政治教師,退休后為象州縣“象文化”研究會會員。曾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多篇。先生的觀點。陸先生認(rèn)為,秦桂林郡治設(shè)在今象州縣羅秀鎮(zhèn)軍田村[2]。

      據(jù)說,找到秦桂林郡治,乃“是廣西幾代考古人的終極夢想之一”[3]。筆者雖非考古界人士,對尋找秦桂林郡治亦頗感興趣,小有心得,不怕貽笑大方,愿意為早日實現(xiàn)這一夢想略陳一二。關(guān)于今凌云、鳳山、巴馬交界一帶說,筆者同意錢宗范先生的觀點:秦代在廣西西部還沒有建立城市,桂林郡治不可能在那一帶[4]。關(guān)于貴縣說,筆者贊成鄧敏杰先生的觀點:“與上述考異一再說明貴縣為布山縣乃至桂林郡或郁林郡治尚不足信一樣,其用以旁證郡、縣制的其他記載也經(jīng)不起推敲?!保?]但不同意他關(guān)于桂平說較為權(quán)威的意見[1],以桂平市有玉桂這一土產(chǎn)和以桂命名的地名較多為主要依據(jù)而判斷秦桂林郡治今址在桂平市[5],且認(rèn)為較為權(quán)威,亦屬牽強(qiáng)。筆者堅信,秦桂林郡治今址在象州縣。然而,筆者也不支持陸士斌先生的觀點,他認(rèn)為秦桂林郡治今址在象州縣羅秀鎮(zhèn)軍田村,而筆者主張在象州縣象山東南3里的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兩者相距達(dá)六七十里之遙。

      筆者此說,得自文獻(xiàn)分析和實地觀察,尚無出土文物能直接支持,但確與前述四種有別,故大言不慚曰:第五說。茲闡述如下。

      北宋《太平寰宇記》卷之一百六十二《嶺南道六·桂州》記載:“古縣場,…… 《南越志》云:‘桂林郡,本治陽溪,今移在郁江口,有銅鼓灘是也?!保?]3107按: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始設(shè)桂林郡。西漢元鼎六年 (前111),漢武帝分嶺南桂林、南海、象三郡為南海、合浦、郁林、蒼梧、儋耳、珠崖、交趾、日南、九真九郡。三國吳鳳凰三年 (274),由郁林郡分設(shè)桂林郡。兩晉及南朝宋、齊、梁、陳保留桂林郡,隋初廢除?!赌显街尽窞槟铣紊驊堰h(yuǎn)在廣州時所撰,記載夏、商、周三代至?xí)x和南朝宋嶺南疆域事跡[7],由此可知,《南越志》所謂桂林郡,當(dāng)是南朝宋及其以前之晉、吳、秦桂林郡。陸士斌先生認(rèn)為,吳桂林郡治在武安縣,為今象州縣羅秀鎮(zhèn)軍田村[2]。最近,有記者言之鑿鑿所謂曾有諸多村民在羅秀鎮(zhèn)軍田村見過刻有“桂林郡”字樣的石碑[3],筆者以為,或許正是吳桂林郡遺物,與秦桂林郡無關(guān)。陸士斌先生又稱:“晉朝桂林郡治移到潭中縣,今柳州市東南?!保?]始終未涉及陽溪。其他學(xué)者,亦無人認(rèn)為吳、晉的桂林郡治與陽溪有關(guān)。而在《太平寰宇記》中,《南越志》的上述記載,是被抄錄于桂州的“古縣場”條文之中的,雖也像“《舊唐書·地理志》嶺南道五管十”那樣,犯了將秦桂林郡治“誤放到了今桂林市了”的錯誤[8],但很顯然,作者的初衷,是要給人們留下尋找秦桂林故郡郡治的線索。因此,《南越志》所謂“桂林郡,本治陽溪,今移在郁江口,有銅鼓灘是也”,可以理解為“秦桂林郡,本治陽溪,南朝宋移在郁江口,有銅鼓灘是也”。

      也就是說,南朝宋桂林郡治在郁江口有銅鼓灘的地方,而秦桂林郡治在陽溪。在廣西,稱為銅鼓灘的地方不少,武宣縣有銅鼓灘,桂平市有銅鼓灘,橫縣有銅鼓灘,靈山縣有銅鼓灘,但在郁江口的銅鼓灘只有一個,它就是桂平市的銅鼓灘,位于桂平城“城東約2公里的潯江河中。這里是潯、郁、黔三河交匯處,波翻浪涌,是廣西古代水路交通的中樞”[9]258。眾所周知,郁江、黔江交匯后稱潯江,因此,我們可以輕易地判斷,南朝宋桂林郡治的今址當(dāng)在郁江、黔江交匯處的三角地帶;之所以稱在郁江口,很可能是因為就在該三角地帶的郁江邊,而離黔江邊稍遠(yuǎn)的緣故。然而,秦桂林郡治所在的陽溪在哪里呢?

      唐《元和郡縣圖志·嶺南道四·象州》記載:“陽壽縣,下。郭下?!査?,南,去縣二十步?!倍彼巍短藉居钣洝X南道六·桂州》記載:臨桂縣“陽江,在縣南二里”。原稱為某溪的水流,有后來改稱為某水、某江或某河的。例如,人們熟知的秦漢時期南方五溪蠻地區(qū)的所謂五溪,《水經(jīng)注》認(rèn)為即是雄溪、樠溪、潕溪、酉溪、辰溪5條江河,其中的酉溪、辰溪即今之酉水、辰水[10]202-203;酉水、辰水又稱酉江、辰江[11]31。又如,戰(zhàn)國時代被稱為淇溪的北方河流[12]11,《水經(jīng)注》稱為淇水,現(xiàn)在是既稱淇水,也稱為淇河[13]401。但北宋桂州臨桂縣治與桂州治同城,地址即今之桂林市,當(dāng)時稱為陽江的河流現(xiàn)在仍然稱為陽江,一名桃花江,源于靈川縣青獅潭鎮(zhèn)和臨桂縣五通鎮(zhèn)交界的中央嶺東南側(cè),在桂林市區(qū)“南門橋下游分別從象山和蘿卜洲尾匯入漓江”[14]328。而秦桂林郡治不在今桂林市已是學(xué)者們的共識[8],因此,《南越志》所稱的陽溪,當(dāng)非《太平寰宇記·嶺南道六·桂州》所說的陽江,而是《元和郡縣圖志·嶺南道四·象州》所說的陽水,它在唐元和年間 (806~820)的象州陽壽縣城南邊,離縣城只有20步。唐制1步等于1.47米[15]5,那么,20步也就29.4米吧。而唐元和年間 (806~820)的象州陽壽縣城也容易找到。唐《元和郡縣圖志·嶺南道四·象州》又載:“陽壽縣,下。郭下。……象山,在縣西北三里。”由此可知,陽壽縣城 (縣治、州治同城)就在象山東南3里的地方。

      查唐象州陽壽縣象山,今名不變,位于象州縣柳江之西,東距象州縣象州鎮(zhèn)5里左右,其東南3里為今象州縣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柳江自北向南經(jīng)今象州縣象州鎮(zhèn)流到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因受白面山 (又稱回面山,山上有南山寺,疑其古稱南山,即城南之山)阻遏,折向西流。也就是說,柳江在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的流向是由東向西,其北岸岸邊就是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因其流過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即折向西南流,流到秤砣灣復(fù)形成由北向南流的狀態(tài)。那么,合乎邏輯的推理就是:唐元和年間 (806~820),象州治、陽壽縣治同設(shè)于柳江北岸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南邊的一段柳江就是陽水,而陽水就是陽溪,離城20步,即29米多一點。

      可是,《中國縣級以上政區(qū)歷史名稱錄》[16]249《廣西歷史地理通考》[17]277《唐代在今廣西設(shè)置的州縣考》[18]等書與文章的作者陳明源、鄧敏杰、白耀天等先生均一致指今象州縣治象州鎮(zhèn)為唐陽壽縣治所?!稄V西建置沿革考》的作者雷堅女士更是寫道:“陽壽縣,南北朝至明朝初政區(qū)。位于今桂中。南朝梁置。治所在今象州縣治象州鎮(zhèn)?!保?9]112似乎自南朝梁設(shè)置起,至明朝撤銷為止,陽壽縣治都在今象州縣治象州鎮(zhèn)。而今象州縣治象州鎮(zhèn)卻是在柳江東岸岸邊的。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陽壽縣治并非如眾人所言,一直都在柳江東岸岸邊的今象州縣治象州鎮(zhèn)。通過研究象州治在唐、宋的一些變動,可以知道唐元和年間 (806~820)的陽壽縣治與象州治,確實不在柳江東岸,而在柳江北岸。

      唐《元和郡縣圖志·嶺南道四·象州》記載:“漢平南越,置郁林郡,今州即郁林郡中溜、潭中二縣地也,隋開皇十一年廢二縣,以潭中縣為桂林縣,仍以桂林置象州。大業(yè)二年廢象州,以桂林縣屬桂州。武德四年平蕭銑,析桂林立武德縣,仍以縣理重置象州,取界內(nèi)象山為名?!庇纱丝芍逑笾葜卧谒骞鹆挚h城,即今之象州縣治東南妙皇鄉(xiāng)上古城[20]692;唐武德四年 (621)象州治在唐武德縣城,即今之象州縣治西北柳江西面的茶花山林場一帶[19]440。

      又,南宋《輿地紀(jì)勝》記載:象州“貞觀十二年 (638)徙治武化,大歷十一年 (776)復(fù)治陽壽”[21]847。而《新唐書》記載:“象州:象郡,下,本桂林郡。武德四年 (621),以始安郡之陽壽、桂林置,以象山為州名。貞觀十二年 (638)徙治武化,大歷十一年 (776)復(fù)治陽壽?!枆?下。武德四年 (621),析桂林置武德、西寧、武仙三縣。貞觀十二年 (638)省西寧入武德,天寶元年 (742)省武德入陽壽?!保?2]677

      由此可知,貞觀十二年 (638),唐象州曾由武德縣徙治武化縣,即今之象州縣東北羅秀鎮(zhèn)羅秀街一帶[19]131,離今之象州縣治60里。大歷十一年 (776),又從武化縣遷到陽壽縣。但所謂“復(fù)治陽壽”,并不是從武化縣遷回陽壽縣城的意思,因為陽壽縣城此前沒有作過象州治,而是從武化縣又遷回陽壽縣的原武德縣轄地的意思。按:唐武德四年 (621)象州治在唐武德縣城,即今之象州縣治西北柳江西面的茶花山林場一帶;貞觀十二年 (638),省西寧縣入武德縣。因此,到了大歷十一年 (776),象州治遷回陽壽縣的原武德縣轄地的時候,原武德縣轄地實際上有兩個可供選作州治的地方,一個是武德縣城,即今之象州縣治西北柳江西面的茶花山林場一帶,武德四年(621)曾州治、縣治同城;一個是西寧縣城。南宋《輿地紀(jì)勝》記載:“舊陽壽縣城:在陽壽縣東南三十九里。唐大歷二十一年,移州治臨大江,縣隨州移,舊城遂廢?!保?1]849大歷為唐代宗李豫的年號,一共只有14年,因而《輿地紀(jì)勝》的“唐大歷二十一年”乃是“唐大歷十一年”之訛。由此可見,唐大歷十一年 (776),象州由武化縣遷治到陽壽縣的時候,確實沒有遷到陽壽縣治所在的地方即陽壽縣城,也未遷回曾經(jīng)作過象州州治的武德縣城,而是“移州治臨大江,縣隨州移”。也就是說,唐大歷十一年 (776),象州治從武化縣移到了大江邊,連陽壽縣治也跟著移到了大江邊,與州治同在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應(yīng)是西寧縣治的所在,因為很難想象,象州由武化縣遷治到陽壽縣的時候,會把當(dāng)時陽壽縣境內(nèi)原有的陽壽縣治、武德縣治和西寧縣治的城池都棄而不用。關(guān)于西寧縣治地址,象州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的《象州縣志》[23]42、鄧敏杰先生著的《廣西歷史地理通考》[17]277已指出在今象州縣南部,雷堅女士編著的《廣西建置沿革考》[19]92、莫鳳欣先生編著的《廣西歷史沿革及文獻(xiàn)研究》[24]73稍微具體一點,指出在今象州縣象州鎮(zhèn)南,但都未給出明確位置。筆者認(rèn)為,西寧縣治就在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這里正好是今象州縣治象州鎮(zhèn)南偏西一點隔著柳江的地方。

      南宋《輿地紀(jì)勝》記載:“《象郡志》:咸平六年,移 (陽壽)縣于新安驛,今縣治是也。”[21]847同時,又載:象州城 (陽壽縣附郭)的瑤光樓“在西城上,俯瞰溪山,面對長江,晴嵐煙靄,景物之勝,一目而盡”[21]848?!跋唐健睘楸彼握孀谀晏?,這表明,陽壽縣治不是在唐大歷十一年 (776)遷到柳江東岸岸邊的今象州縣治象州鎮(zhèn),而是在北宋咸平六年 (1003)才遷到柳江東岸岸邊的今象州縣治象州鎮(zhèn)的 (城在柳江東岸,西面城墻上的瑤光樓才會正對著柳江,即所謂長江),此前即唐大歷十一年 (776)至北宋咸平六年 (1003)應(yīng)是在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這是柳江北岸岸邊,也就是《輿地紀(jì)勝》記載舊陽壽縣城時所說的“大江”(有時稱為長江)北岸岸邊。

      既然唐大歷十一年 (776)象州由武化縣遷治、陽壽縣治也跟著遷的時候,就是遷到了柳江北岸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是北宋咸平六年 (1003)才遷到今柳江東岸岸邊的象州縣治象州鎮(zhèn)的,那么,唐元和年間 (806~820)的陽壽縣治與象州治,確實不在柳江東岸,而在柳江北岸的結(jié)論也就無可置疑。今以南宋《輿地紀(jì)勝》和唐《元和郡縣圖志》關(guān)于象山的方位和到陽壽縣治 (與州治同城)之距離的記載進(jìn)行比對,使筆者更加相信,唐元和年間 (806~820)的陽壽縣治與象州治確實設(shè)于柳江北岸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的結(jié)論之不謬?!对涂たh圖志·嶺南道四·象州》記載,象山在陽壽縣治 (與州治同城)西北3里。而《輿地紀(jì)勝》記載,象山在陽壽縣治 (與州治同城)西5里[21]847?!遁浀丶o(jì)勝》成書于南宋嘉定、寶慶年間 (1208~1227),陽壽縣治 (與州治同城)已遷到柳江東岸,象山自然就在陽壽縣治 (與州治同城)之西,同時陽壽縣治 (與州治同城)與在柳江北岸的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 (也可以說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是在柳江西岸,因為柳江在今象州縣治象州鎮(zhèn)是由北向南流,只是在這一帶才變成由東向西流)隔著一條江,與象山的距離自然也要遠(yuǎn)一點。

      又,已知陽溪就是陽水,而陽水就是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南邊的一段柳江。根據(jù)《南越志》關(guān)于“桂林郡,本治陽溪”的記載,可以認(rèn)定:秦桂林郡治就在陽水,也就是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南邊的一段柳江岸邊。

      不過,仍需研究它究竟是在南岸還是在北岸。常為人們提及的是,古人有山南水北曰陽、水南山北為陰之說。例如,衡陽在衡山之南,洛陽、沈陽、襄陽分別在洛水、沈水、襄水北岸,秦的都城,“在渭水之北、九嵕諸山南,故曰咸陽”[25]卷第九。而華陰在華山之北,江陰、淮陰分別在長江和古淮河南岸。殊不知,或許是城與山類的緣故吧,城北之水以陰名,城南之水以陽稱,乃是古人又一習(xí)慣也。例如,海南“安定古城墻于明成化二年 (1466)巡撫都御使韓雍案驗籌建,……城外挖壕塹,北城陰江,東、西、南挖壕溝360丈,寬1.5丈”[26]151。而陽曲本是山西定襄縣南邊黃河的一個拐彎處,所謂“黃河千里一曲,曲當(dāng)其陽,故曰陽曲”,自漢代起才變成縣名[27]374。又如,今廣西武宣縣三里鎮(zhèn)有水曰舊縣河 (三里河下游),古稱陰江,“源出東鄉(xiāng)大流村,南流百余里”[28]3382,經(jīng)該鎮(zhèn)舊縣村舊縣城遺址北面注入黔江,而北宋臨桂縣有水曰陽江,在城南2里[6]3101。以此逆推,象州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南邊的一段柳江秦時既稱陽溪,則秦桂林郡治當(dāng)在今象州縣柳江北岸。進(jìn)一步的推論是,唐大歷十一年 (776)象州治移到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而陽壽縣治亦一同移駐,是因為西寧縣城有建立政府機(jī)構(gòu)的條件和基礎(chǔ),而西寧縣設(shè)治于此,則很可能是因為秦桂林郡治在此打下了建立政府機(jī)構(gòu)的條件和基礎(chǔ)。換句話說,秦桂林郡治很可能就在象山東南3里的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

      象山與西山相連[21]848,西山又與貓兒山相連,貓兒山“形狀如貓首,東北向下臨江潭”[29]84。在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建城立府,從西北至東北有象山、西山、貓兒山,東、南有柳江,可以說非常符合古人建城立府時講究坐北朝南、山環(huán)水抱的原則。南宋《輿地紀(jì)勝》記載:“西山與象山相連,尤為高聳?!讹L(fēng)土記》云:‘西山最高現(xiàn),刀兵永不見?!保?1]848或許,這就是人們對在此建城立府者選址正確的頌揚(yáng)。

      溪同谿,“指山野間的小水流”[30]241。但在古代,至少在東漢許慎撰寫《說文解字》的時代及其以前,江、河分別為長江、黃河的專稱[31]1486-1488,其他江河卻也常以溪為通名,今稱酉水酉江、辰水辰江者,秦漢時代稱酉溪、辰溪;今稱淇水、淇河者,戰(zhàn)國時代稱淇溪,前述已及。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江河以溪名,正統(tǒng)的秦人也不例外。例如,秦都咸陽附近的長水,乃是秦并天下后年年比照名山大川具禮祭祀的一條河流[32]137,一名荊溪[33]300。又如,當(dāng)年秦國統(tǒng)治的中心陜西,數(shù)千年來一直流傳著“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故事;姜太公就是姜子牙,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傳說他釣魚的地方就叫磻溪,“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南,源出南山,向北流入渭水。一名璜河”[34]44。倘若秦桂林郡治在今象州縣象山東南3里的柳江北岸扶滿村至水沖嶺一帶的判斷不錯,那么,秦人把今天人們稱為柳江的郡城南邊的河流叫作陽溪,豈不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1]鄧敏杰.桂林郡設(shè)置始末考辨[J].廣西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4(1).

      [2]陸士斌.秦桂林郡治新探[J].廣西地方志,1995(5).

      [3]王劍.透過歷史迷霧探尋廣西第一古城曾是屯戍之地[N].王緝寧,圖.南國今報,2014-03-25.

      [4]錢宗范.秦漢時期嶺南歷史地理若干問題的探討[J].廣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8(1).

      [5]李毓麟.秦漢布山古城考[J].廣西社會科學(xué),2006(1).

      [6]〔宋〕樂史.太平寰宇記[M].王文楚,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7]駱偉.《南越志》輯錄[J].廣東史志,2000(3).

      [8]鄧敏杰.桂林古今行政建置考辨[J].廣西民族研究,2014(3).

      [9]陳波江.桂平縣銅鼓灘西周銅甬鐘[R]//中國考古學(xué)會.中國考古學(xué)年鑒1994.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10]田華詠,杜江.中國苗醫(yī)史[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8.

      [11]凌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diào)查報告[R].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2]〔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M].高華平,王齊洲,張三夕,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13]中華小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4]《桂林市交通志》編纂委員會.桂林市交通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15]《中國市政工程設(shè)計通志》編委會.中國市政工程設(shè)計通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

      [16]陳明源.中國縣級以上政區(qū)歷史名稱錄[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17]鄧敏杰.廣西歷史地理通考[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4.

      [18]白耀天.唐代在今廣西設(shè)置的州縣考[J].廣西民族研究,1998(4).

      [19]雷堅.廣西建置沿革考[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

      [20]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地理研究所《中國歷史地名辭典》編委會.中國歷史地名辭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21]〔宋〕王象之.輿地紀(jì)勝:上[M].揚(yáng)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

      [22]〔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第1冊[M].陳煥良,文華,點校.長沙:岳麓書社,1997.

      [23]象州縣志編纂委員會.象州縣志[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4.

      [24]莫鳳欣.廣西歷史沿革及文獻(xiàn)研究[M].香港:華南資料研究出版社,2001.

      [25]〔元〕吳師道.戰(zhàn)國策校注:戰(zhàn)國策:燕[M].四部叢刊景元至正本.

      [26]海南省檔案局.海南省況大全[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27]〔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8]〔清〕謝啟昆.廣西通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

      [29]〔清〕鄭獻(xiàn)甫.象州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68.

      [30]蒙元耀.壯漢語同源詞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31]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2002.

      [32]〔漢〕司馬遷.史記[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33]〔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M].陳橋驛,注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34]白玉華,等.中華文明的話頭:史記解讀:上[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水沖柳江象山
      李杰森藏品
      大圣獻(xiàn)技
      寶藏(2021年8期)2021-09-15 02:20:04
      石清虛
      寶藏(2021年3期)2021-04-20 09:36:02
      再訪陸象山先生講學(xué)堂
      柳江水域疍民的歷史往事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36
      故鄉(xiāng)一把土
      伊水伊人
      河北柳江盆地柳江村上石盒子組露頭研究
      左右江石器時代水沖石器常見器形介紹
      寶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1
      象山
      紅豆(2017年4期)2017-04-13 18:44:13
      南漳县| 明光市| 宁德市| 房山区| 花垣县| 明光市| 日照市| 石楼县| 美姑县| 莱芜市| 芒康县| 龙岩市| 青田县| 旬邑县| 庐江县| 白河县| 海宁市| 大足县| 隆林| 彰化市| 黎川县| 新兴县| 麦盖提县| 铁岭县| 大悟县| 察隅县| 新竹市| 扎鲁特旗| 庆云县| 安乡县| 钟山县| 五指山市| 神木县| 景泰县| 定西市| 清流县| 庐江县| 大方县| 吴旗县| 忻城县| 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