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化生產下的不精益的故事
看似“精益”的管理下,一個過了專利保護期的企業(yè),產品不具備了競爭力,訂單日益下降,競爭力受阻,如何造成的呢?
黃錫偉
健友集團董事兼總裁、亞信聯(lián)創(chuàng)董事
工學博士、教授級高級經濟師
中國第一代從事自主軟件管理和開發(fā)的創(chuàng)業(yè)者,對企業(yè)風險投資、運作體系、人力資源、文化建設有獨到見解。
一說文化、一說理念,大家頭就暈了,以為大而無當;可若只是說說具體工具,如改善等,又顯得過于微觀,而不得要領??墒?,真正的精益還是必須具而微的,不能泛泛而談。不如看看具體的精益經典案例,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吧。
這里假設有一家設備廠,公司因為有產品專利,設備頗為市場所接受,公司的管理層為擴大企業(yè)規(guī)模,以“專業(yè)化”成立了經營、銷售、工程部門,經營部門更是細化出一系列車間,如鋸工部(負責用金屬鋸把鋼梁鋸成機器構架構件)、機加工部(負責在這些構件上鉆孔或沖孔)、焊接部(將構架構件焊起來)、噴漆部(對完整機器構架涂上防腐底漆和裝飾面漆)、組裝部(組裝從供應商采購來的零件裝成各總成系統(tǒng),如滾軸傳輸架、轉臺和控制組件)、總裝部(將這些總成裝配到機器構架)。
你若不是工作在生產制造企業(yè)中,大概對這些車間名稱非常陌生,你看這段文字時,也會一跳而過。還是建議你好好看一看,其實,對這些工作的理解并不困難。實際上,就是自己做一些零部件加工、同時再做集成安裝做成成品。由于效率和質量的原因,一般來說每一個部門都配置一些大批量生產設備,以保證在有效的時間能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這樣保證生產單個部件的成本控制在較小狀態(tài)。
其實,只要在大一點的企業(yè),無論是硬件生產、還是軟件開發(fā),都會秉承相似的工作方式,將共用的部件生產獨立成專業(yè)化的部門,這樣才能保證生產效率??墒?,這種方法卻是“精益”之大敵。
邏輯就是,每一個節(jié)點都需要大規(guī)模生產,所以這種方式下,每一個生產環(huán)節(jié)中都有一定周期,需要完成當前批次的生產,生產完的部件通常需要放置入倉庫。在這個例子中,從鋼材到廠、到完整機器出廠,需要16個星期。比如:第一個鋸工部,要完成一個設備的下料差不多要60分鐘,可是一般同時會完成24件的機器下料,所以一般需要3~4天時間才能完成,再經過檢驗大概又是3~4天。我們若是將所有零部件生產、組裝、檢測的時間直接加在一起,看看這16個星期應該是多少呢?14個小時。公司要多花300萬美元進行零部件周轉,這300萬美元其實可以擴展現(xiàn)在的生產能力好幾倍,或是進行有益的投資都可以。這個300萬美元的庫存,需要2000平方米的倉儲準備,需要有5個工人的看管,這里設施建立和人員的配備,其實都是為了看管這些實際客戶并不付的產品價值。
有者,由于反復搬運和倉儲,所以許多設備出廠前,還要做總體檢查以及出新工作,增加了許多成本,另外就是某些產品型號可能由于預測原因而導致了無法售出的產品,這時候就只能報廢。
更有之,這樣的16個星期,導致了零售商為了設備能及時供貨,先發(fā)一個大致需求,到了正式提貨時,再更改需求,這就使一半設備需要更改和維修。
更不用說,由于漫長的等待期,運營部門還要配置龐大的“催活”團隊;而銷售部門為應對外部供應商的需求變更,也要建立更為龐大的訂單銜接團隊,同時為了應對外部客戶的催促,很多訂單在平均16周情況,還不知道生產進行到什么狀態(tài),這時候也建立面向內部的“催活”團隊。此時,管理成本急劇上升。
這家廠家的產品在專利保護期之內,高額的定價還能支持企業(yè)正常的運作??杀Wo期一過,競爭產品一上來,馬上發(fā)現(xiàn)公司這樣的生產模式根本不具備競爭能力,訂貨大幅度下降,企業(yè)立即進入倒閉邊緣。如何是好?其一銷售不景氣時,裁員緊縮公司,可哪家企業(yè)是僅靠降低成本和節(jié)省開支就可以得到挽救的呢?其二,將企業(yè)重組為“標準產品”利潤中心和“專用產品”利潤中心,一開始好像有點用處,可是不是徹底的改進方法;其三,柔性的工作方式,提升設施設備的多部件的生產能力,并提前準備部件,可成本卻是巨大的,同時后期的產品的維修、翻新維護、搬運成本仍然不得解決;其四,利用計算機技術,將各個工位完成信息及時輸入到系統(tǒng)中,可是誰能保證數(shù)據(jù)正確呢,這引發(fā)的更是公司的管理混亂。
那么是束手就擒,還是另有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