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安寧
章太炎的生意經(jīng)
文/吳安寧
國學大師章太炎在20世紀30年代,隨便都能拿出兩三萬銀元來買房,估計羨煞了不少人。倘若你以為章太炎一直過得很富裕,那就錯了。
他早年鬧革命,窮得一塌糊涂,最困頓的日子在日本一天只吃一個面餅。民國建立后,他和湯國梨女士在上海結(jié)為伉儷,蔡元培為之證婚,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革命人士均與會慶賀。當時辦婚事,男方需要送“四色聘禮”,章太炎沒錢,只好把袁世凱授給他的勛章也作聘禮,湊齊了“四色”。
革命成功,章太炎總算有了“家室”。但他不僅“家”是租的,連家具都是借來的,全部財產(chǎn),就是孫中山、黃興、蔡元培等老友送的賀禮,大約7000元。讓人啼笑皆非的是,一個朋友對他說錢多了不好攜帶,不如存入銀行。章太炎覺得有道理,就委托其去辦理。那人拿回一張存單給章太炎,幾天后,湯國梨發(fā)現(xiàn)只有3500元。
自己窮不打緊,連累家人遭罪就不妥了。民國初建,不少人投機鉆營,章太炎想自己好歹是個名人,孫中山、袁世凱都得給他幾分面子,弄點錢應(yīng)該不難。思前想后,他就興沖沖到北京去要錢,胡適曾記錄了此事:當時內(nèi)閣總理熊希齡的秘書陳漢第與章太炎關(guān)系不錯。某天,章太炎去找陳,說要借600萬外債,修建某項目,請袁總統(tǒng)批準。陳漢第很奇怪,問:“你要這么多錢干啥?”章太炎天真爛漫,說:“我當你是朋友,你不要告訴別人,這600萬借款,我可得60萬回扣?!标悵h第愣了半晌,說此事估計不成。第二天章太炎又來了,找到財政總長梁士詒,胃口小了很多,說只要10萬。梁士詒不同意,說最多1萬。章太炎罵了一通,才拿錢走人。
胡適以羨慕的筆調(diào)敘述:“章太炎一下發(fā)達了。”可章太炎的此舉實在荒謬,一時被傳為笑柄。
弄到錢后,章太炎的生活狀況大為改觀,但他根本不知道錢該怎么花。他以為一件東西就是一個價,一張鈔票用一次。買東西也從來不問價格,買啥都是拿出同樣面額的鈔票,人家說不夠,就再給一張。如吩咐下人買一包煙,給5元;女兒要做大衣,給5元;出門坐一趟黃包車,給5元;看中了一本書,給5元;連族人修祖祠找他贊助,也給5元,引得來人罵其小氣。
章太炎的好日子沒過多久,二次革命的時候,他被袁世凱騙到了北京,被軟禁了兩年多。不過在軟禁期間,袁世凱還給他發(fā)了“工資”,每月500元。
民國初期,章太炎手上雖然沒存款,但也不怎么缺錢,沒了就找政界大佬要,袁世凱、黎元洪等人都當他是“國師”“顧問”級別的高人,每月都送上津貼或者補助。
到了20世紀20年代,北洋分裂,國內(nèi)一片動蕩。章太炎從政府部門撈不到錢了,就應(yīng)江蘇教育會之邀,在上海講國學,收入大不如以前。
章家一家人住在上海,開銷不小。章太炎不僅沒固定的收入,對生活問題又全不放在心上,湯國梨常出門張羅錢財,有時甚至去當鋪典押。某段時間,章家經(jīng)濟實在為難,湯國梨無奈,建議丈夫賣字換錢??烧绿准炔坏菑V告,寫的又是小篆,富商巨賈們不認識,所以他的“生意”很清淡。
1929年中秋,房東上門收租,說積欠房租20個月,倘若不繳清,請搬家走人。湯國梨氣得直掉眼淚,就寫了一封信,托人拿去見章太炎的好友董康。董康是民國著名法學家、大律師,得知章家落魄于斯,不甚狐悲,當即就寫了兩張莊票(錢莊的銀票),一張付積欠,一張尋好點的住所。有了好友的資助,章家才得以遷入同孚路同福里25號。
或許是因為夫人發(fā)了火,窮困潦倒的章太炎才覺得有必要認真賺銀子了。他走的路子可跟魯迅、胡適、郁達夫等晚輩出書拿稿費不一樣,而是專門寫壽序、墓志,要價奇高。
1928年6月,黎元洪因腦溢血病逝于天津,黎家后人到上海找章太炎寫墓志銘。章太炎獅子口一張,要價上萬。黎家還真給了。當時媒體稱為“晚清以來,潤格最高的諛墓”。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張學良巨資求詩人陳三立撰墓志,陳三立斷然拒絕。張學良轉(zhuǎn)求于章太炎,章欣然提筆,給錢就寫字。章太炎的發(fā)財門路一開,日進斗金,不僅達官貴人,連一般富戶也尋上門來。
對章太炎的行徑,許多人表示不理解,譬如陳獨秀就批評:“晚年的章太炎,給軍閥官僚寫墓志、壽序一類的東西,一篇文章要成千甚至上萬元的潤資,變得庸俗了。”連魯迅對恩師的這種舉動也頗有微詞。
20世紀20年代末期,在上海的章太炎與青幫大佬杜月笙還發(fā)生了交集。章太炎的侄兒住在上海法租界,與人發(fā)生房屋糾紛,請章幫忙。章聽說杜月笙在法租界只手遮天,便寫了一封信。不料杜月笙不僅排難解紛,還專程登門拜訪。臨告辭時,杜月笙悄悄將2000元的莊票壓在茶杯底下。此事讓章太炎很受感動,覺得杜月笙有豪俠之風。此后杜月笙每月派人給章太炎送錢,兩人從此交好—此事讓梁啟超實在看不慣,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中稱章被“誘奸”了。1931年,杜月笙家祠落成時,遍求當代名人的墨寶,首先就想到了章太炎,傳聞開出了上萬元的天價潤筆。
有如此名氣,肯這樣撈錢,能不發(fā)達嗎?
(汪壁江摘自《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