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鳴
缺乏胸懷還做什么生意?
■文/林 鳴
一位外國作家說過,比海洋、大地、天空更寬廣的,是人類的心靈。但這句名言用在市場上可能不妥,因為有的商家心眼兒實在太小。近日北京乘客楊女士使用叫車軟件,因與司機有糾紛給了個差評,沒承想遭到司機毆打致多處挫傷,背包內(nèi)的錢包也被搶走,此事驚動了警方。如今有些網(wǎng)店老板越發(fā)不像話,他們采用卑劣手段報復消費者,種種怪事時有所聞。媒體報道,只要消費者表示不滿,這些商家便采取下三濫手段予以報復,有寄蛇、寄大便、“送棺材”的,甚至有的賣家寄來小孩壽衣——要說這可不只是心胸狹窄,而是心腸歹毒了。
俗話說,“買賣不成仁義在”。如今這句話已被顛覆,變成了“生意不成就翻臉”,翻臉還不夠,甚至要加倍報復。要說這方面表現(xiàn)最突出,當屬某些景區(qū)的商販。面對外地游客,“地頭蛇”們常常會追著辱罵毆打。法律人士告訴我們:市場上沒有消費者必須接受的商品,否則就是強買強賣。利用種種卑劣的手段報復消費者,是一種強盜邏輯的“逼買”,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法》的違法行為,構(gòu)成了對消費者合法權(quán)益的侵犯,更是對消費者人身的侮辱。這就是說,受到欺辱的消費者完全有權(quán)利予以反擊,實施“報復的報復”。而且法律是站在您這一邊的。
針對市場亂象,社會學家指出,有些“舊話”必須重提,比如重塑“好商人”形象。那么,什么是“好商人”?學者專家一致認為,第一等的是“義商”。常言道,商人興則國興,商人弱則國弱。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主旋律是經(jīng)濟發(fā)展,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當中就有商人。因此,經(jīng)營者的“脊梁”要正,事業(yè)發(fā)展和民族前途才有希望。商人要把推動社會發(fā)展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振興中華靠什么?在戰(zhàn)爭年代,靠的是前仆后繼、為國捐軀的精神;在和平年代,靠的是為國家積累財富,充盈國庫。如果是站在這種高度的人,還會對消費者吹胡子瞪眼嗎?
第二等的是“儒商”。就是說商人需要具備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做人要厚道,經(jīng)商更要厚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俗話說,吃虧是福,忍讓是德,宰相肚里能撐船。“好商人”的標準是既把錢賺到手,還能讓客戶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增加客戶的回頭率。因此,制作營銷策略,分析市場定位,梳理人際關系,豐富企業(yè)文化,洞察市場變化,把握前進方向,這些都需要很高的文化底蘊,若無淵博知識和開闊心胸,怎能堪當大任?請問,儒商會跟消費者較勁嗎?
第三等的是“良商”。說的是經(jīng)商要與人為善。如不能把客戶當成“上帝”,至少也要將他們當親朋看待。而且要堅守經(jīng)營原則,堅決不做假冒偽劣的幫兇,更不做為虎作倀的前驅(qū)。如果一心圖謀不義之財,讓攜帶大量“病毒”的商品充斥市場,危害消費者的身家性命,你不光背負罵名,還要擔當法律責任。那么,一位心地善良、有責任感的商家,會給顧客寄大便和蛇嗎?當然,將商界朋友貿(mào)然分成“三六九等”,不免有些草率魯莽??赡苡腥藢ι鲜觥爸附獭甭犞潭@些朋友會說:俺只不過是小本生意,賣點兒貨還得做“道德先生”,未免太累了。是的,小本生意不易,然而商亦有道,這個“道”就是行業(yè)道德——小道是買進賣出,貨通有無,賺取差價;大道是操縱市場,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些都需要商家拓展胸懷,開闊眼界,努力讓自己達到“宰相肚里能撐船”的意境。即便您不想做“宰相”、也不說大江大河,那么就一心做一條清澈的小溪吧?平時多想想怎么讓您的顧客愉悅而舒服,而不是處心積慮地琢磨著如何報復。賣出一份商品,“贈送”一分快樂,那該多好!不知各位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