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忠 顧建紅 袁燕 卞建春 劉宗平 王志強
摘要: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至今天,人才的競爭本質是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競爭,而培養(yǎng)人才的主陣地在課堂。因此,如何提高大學課堂教學質量已成為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嚴峻問題。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賞識教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那么教育究竟還要不要懲?提到懲,人們立刻就和懲罰或是體罰相提并論,從而在教育時瞻前顧后,有時就會喪失教育的最佳時機,往往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其實適當的懲戒不僅是教育者的權力,也是教育者的義務。懲戒本身并沒有錯,人們反對的也只是懲罰過度,即體罰。本文試圖區(qū)分懲戒與懲罰,并提出懲戒的藝術性以及實施懲戒所應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懲戒;懲罰;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1-0007-02
提到懲戒,我們很容易將它與懲罰甚至于體罰聯(lián)系起來,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人們推崇得最多的就是“賞識”,批評得最多的則是“懲罰”。誠然,對受教育者進行贊美和鼓勵,激發(fā)他們積極性,使他們揚起理想的風帆,喚起對真善美的渴望,這的確是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但是,有一種現(xiàn)象不得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當我們面對那些一而再、再而三犯錯的學生,當那些空洞乏味的“賞識教育”實在收效甚微或是難以奏效時,我們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走向反面嗎?一個嚴峻而又沉重的話題擺在我們的面前:教育要不要懲?該如何懲?
一、懲戒不等于懲罰
懲戒與懲罰有其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從字面上來說,“懲戒”是由“懲”與“戒”組成的,“懲”是懲罰,“戒”是警戒,由此可見,“懲”僅僅是一種手段,“戒”才是真正的目的。正如涂爾干所揭示的:“這種懲罰并不是為了使他人的身體或靈魂吃苦頭,而是在遇到過失時確證過失所否認的規(guī)范”。它的全部意義在于向違紀學生展示這樣一個道理:對別人作惡就是對自己作惡,給別人制造痛苦就是給自己制造痛苦。從這個意義上說,懲罰就是一種反攻,它的作用在于抵消過失,彌補違紀學生引起的那種惡,把事物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這樣,這種懲罰就成了一種簡單的復仇形式(“以牙還牙,以眼還眼”)[1]。所以,從廣義上說“懲戒”與“懲罰”的手段有相同之處,但它們的目的有著本質的區(qū)別。通俗地說,懲戒是為了“戒”,而懲罰則是為了“罰”[2]。
二、實施懲戒的原則
“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但懲戒不是體罰,必須要有原則,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重視的是,懲之前一定要慎重,哪些行為該懲?用什么方式懲?懲到什么地步?在懲戒的過程中,教育者應該掌握以下“三字經”原則。
穩(wěn):穩(wěn)就是穩(wěn)重。大學生正處于思想變化的轉型期,我們懲戒的目的是為了他們今后的健康和幸福,如果背棄了這一點,我們的懲戒就是體罰或者變相體罰。所以,懲的方式務必要小心,形式也可以不拘一格,但切不要采取對學生肉體和精神方面的暴力行為,可以換一種形式,如暫時限制他的自由,取消對學生的獎勵、取消關注(不去理會)、給予厭惡刺激物、閉門思過、嚴厲認真的批評等,都是可供使用的懲戒手段,要起到威懾作用,要讓他知道,犯了錯誤是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的。所以作為教育者,必須對有錯誤的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耐心地和他擺事實、講道理,不僅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他“知其所以然”,讓他認識到你是真心為他好,設身處地地為他著想,不是跟他過不去,故意使他難堪。教育者更要用一顆熾熱的心去關懷他們,感動他們,真心實意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問題,用真善美去喚起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因為“入情才能入理,通情才能達理”。切忌用冰冷的態(tài)度、過重過激的言辭或舉動來指責學生,這樣只能適得其反,增加教育的難度。
準:準就是準確,對事不對人。也就是說,在學生犯錯誤時,我們是批評他這種錯誤的行為,而不是批評學生這個人。批評人只能引起學生的抵觸,批評學生的錯誤行為卻會使其明白為什么會被批評,需要改進什么,而且又不傷害學生的自尊,這才是批評的目的。其次,在批評時要做到就一事論一事、就一個問題談一個問題,不要把以前和這次沒有關系的錯事拿到一起講,不能“新帳老賬一起算”,否則會讓學生誤認為你揭老底,不是為了讓人改正,而是為了讓人難堪。因為,每個學生都在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完善自身,總有一些應該忘掉和埋藏的往事,我們把過去的錯誤翻出來并且嘮嘮叨叨地講個沒完,這絕對不會幫助學生做得更好,只會讓學生覺得你喜歡用老眼光看人,喜歡盯著別人的錯誤,這樣不但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更可能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
快:就是指教育的時效性。教師對學生的錯誤行為不能聽之任之,等到學生的錯誤行為造成危害后再來“揭傷疤”、“算總帳”,這樣易使學生產生情緒上的反感和對立,會認為老師心胸狹窄、斤斤計較,或是感覺沒什么大不了,甚至因事過境遷而忘記,淡化了錯誤行為,不利于學生從思想上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懲戒也就起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作用(當然采取“冷處理”方法時除外)。因而,懲戒要及時,當學生出現(xiàn)了不良行為時,就要趁熱打鐵,在第一時間進行懲戒,使學生建立不良行為與懲戒之間的條件聯(lián)系。及時的懲戒能使學生的不安、內疚等體驗更深,能使他們更清楚地看到錯誤造成的后果,這樣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更強,效果會更好。而當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后,教育者也應該適時地終止懲戒的行為[3],再從正面幫助教育,使其消去悲觀情緒,認識到為什么要懲,真正讓學生體會到老師懲戒的良苦用心。
三、懲戒藝術面面觀
首先,要選擇適當的場合,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讓學生在內心深處接受你的教育。快下課時,有位老師看見一個學生看《三國演義》,但他并未停止上課去訓斥學生,而是未作任何評價,把課上完。下課后,老師得知他是三國迷,便問:“你知道三國的故事嗎?”見老師非但沒有批評,反而問起了他感興趣的事情,于是他一下子放松下來,滔滔不絕地講起了三國。這時,老師故意板起臉生氣道:“可是,你為什么在上課的時候看呢?如果不給你一點懲罰,我不好向其他同學交代了,你說怎么辦?”學生說:“老師,還是罰我打掃一個星期的教室衛(wèi)生吧?”老師沉吟了一會:“要不這樣吧,下個星期的班會課你就給大家講講三國故事吧?!痹诤髞淼陌鄷n上,這個同學果然表現(xiàn)很好,而且以后上課時,再也不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了。
其實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要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關注學生的感受,而有其他人在場時進行批評,哪怕是最溫和的方式,也很容易引起被批評學生的反感,有時維護學生的自尊,保住他的面子,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很多教師經常認為嚴厲的懲罰某一位學生可以起到殺雞駭猴的威懾作用,孰不知被批評學生往往對教師的懲罰有一種盲目的自我防護反應。只有待之以誠,才能克服這種心理障礙,互相接近,消除疑懼心理,創(chuàng)造一種彼此容納、溝通情感的良好氛圍,這樣的教育才能使人口服心服。
其次,靈活變通,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將學生的錯誤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因勢利導,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懲戒切忌簡單粗暴,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委,用愛心教育澆灌孩子的心田。
第四,以獎代懲,產生自律內驅力,從而使受教育者自我覺醒,自我教育,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心理學研究表明,認識到自己犯錯誤的人,都會有承擔責任、接受懲罰的心理準備,以求得心理平衡,“不懲反獎”反而不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由此激起對自己錯誤的反思,達到自醒、自悟的目的,這種“懲”是既沒有量的表述也沒有性的概論的自我教育能動,是由“他律”轉化為“自律”的過程,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懲戒有時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如何利用這把雙刃劍、使它很好地為我們服務而又不傷人呢?以上案例中的教育方法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懲戒的藝術:懲戒是源自愛的,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事實的真相。懲戒的實質是將學生的不良行為與可以讓學生引起反思的情境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內心深處正確地認識自我,積極地面對自己的弱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戒”的目的。所以,善用懲戒,也可以讓懲戒成為一門教育的藝術。
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科說:“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這種合理的懲罰制度有助于形成學生堅強的性格,能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能鍛煉學生的意志,能培養(yǎng)學生抵制和戰(zhàn)勝引誘的能力”[5]。的確,懲戒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教育需要善意的懲戒,懲戒應該在關愛的前提下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糾正,促使學生對自己的不良行為進行反思,懲要有一個“度”,應該行之有效,讓學生口服心服,給學生留有改正錯誤的余地。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是完整的,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感化孩子們的心田。
參考文獻:
[1]劉德林.教育懲罰的本質與運用[J].中小學管理,2004,(02):29-32.
[2]陳志祥.教育懲罰,愛你沒商量[J].江蘇教育,2005,(08):4-5.
[3]姚宏.懲戒教育與現(xiàn)代教育理念并不矛盾[J].文教資料(初中版),2003,(11):14-18.
[4]葉琴,繆子春.論教育懲罰的有效實施[J].教書育人,2007,(03):34-35.
[5]房兆霞.懲戒教育應體現(xiàn)尊重與愛[J].教學與管理,2007,(3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