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富
老家房后,有一片楊樹林,是父親留給我們的“遺產(chǎn)”之一。
在家鄉(xiāng),鄉(xiāng)親們管樹林子叫樹趟子。當我家房后的楊樹林長成一人高時,父親便開口閉口把“后楊樹趟子”長在嘴上。
記憶中,我家的老宅是兩間房,在道北。那個年代,屯里的房身地寬敞。從前房檐到大道足有150米,加上房后的小園,趕上半拉園田地了。無怪乎母親常說:小園子是咱們的半個命根子。
母親說得對,父親熱愛小園子,就像疼愛自個兒的孩子一樣。當年,正當小園子為主人默默地奉獻時,一股邪風突然一夜間刮到我家的小園子,小園子變成了“資本主義尾巴”。當然,被割得心都疼的還是父親。
那時,上邊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每家后園子只給一半。而另一半,卻都撂荒了,長滿蒿子野草。但父親舍不得,多好的地,就如此撂荒,白瞎,敗家呀。于是,我家后園子便冒出了一片楊樹林。而楊樹趟子,卻又與父親的生命牢固地綁在一塊。
記得是個春天。有幾個中午,父親都沒睡晌午覺。他光著膀子,頂著烤人的陽光,用鐮刀割掉小園子撂荒的野草,用鐵鍬翻遍了每一寸土地。在我們童年不解的眼光里,父親從隊上植樹造林時拿回些樹苗,栽在“資本主義尾巴”上。且?guī)啄陼r光里,長成一大片樹趟子。
在那節(jié)骨眼的卡襠上,父親在后小園栽樹,也是冒著老大風險的。那塊地,撂荒可以,但不可使用。寧要社會主義的草,決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而父親栽上樹,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好在借父親根紅苗正、苦大仇深的光,還真沒惹上多大的禍。其實,還仗著父親在生產(chǎn)隊當打頭的。隊長也大不見小不見了,象征似的拔掉幾棵,也就不了了之,樹趟子也就躲過一劫。
父親伺弄樹趟子,特上心。地鏟得干干凈凈,一棵草都沒有;挾杖子時,把樹趟子挾在里邊;退樹杈子時,修得恰到好處;哪塊傷了,抹點鉛油。小樹長得溜直,幾場春風過后,便扯開拳頭大的葉子,沙沙直響。
母親喜歡樹趟子,但又喜歡小園秧歌菜。樹小時,看不出對小園秧歌有啥影響,可一旦長到房子高,就礙著小園的小秧歌了。記得有幾次,母親一個勁地跟父親嘟嘟,要把挨著小園子的樹拉掉。當父親聽到這話時,一生少有地與母親瞪眼睛了。像誰動彈他的樹,就要跟誰急似的。打這之后,再也沒見過母親提起這事。
父親與楊樹林的故事,最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當屬楊樹有“戶口本”的一幕。那是政策有些松動之后,誰栽的樹歸誰。為這,父親當然高興了一陣子。記得有一天,公社林業(yè)站的人到我家給發(fā)了個小本本,是樹照。當時,父親布滿老繭的雙手,捧著小本本,眼睛滴出了熱淚??诶镞€自然自語地叨叨:咱家的楊樹有“戶口”了,不是“黑戶”了。
一晃,二十年過去了。后園子楊樹林,變成參天楊樹趟子。父親年齡大了,不能在隊上干活了,整天在楊樹林轉(zhuǎn)悠。而我們這些兒女,像楊樹林中的小鳥,一個個出飛了。記得一個節(jié)日,從城里回來探家,父親讓我到后園子查有多少棵楊樹,我數(shù)了好一會兒才數(shù)清:75棵。
其實,父親心里早就有數(shù),他告訴我一個心中的秘密,讓我震驚。我們兄弟姐妹八個,當年他栽了80棵楊樹,計劃每個孩子分10棵,待成材后蓋房子當檁子。那么,為啥少了5棵?父親告訴我:你二哥有病早亡沒留下后,那5棵就是他的了。在多少年之后想起此事,我心里還酸疼酸疼的不是滋味。
父親走后,楊樹林由四弟代管。因為我們都在城里,只有他住在父親的老宅院。在翻蓋房子時,楊樹都派上了用場。能當檁子的當檁子,能當柁的當柁。近些年,每當我下屯看見四弟家房巴上的檁子,就想起后園的楊樹趟子。
親親的楊樹林,是父親留給我們用文字解釋不盡的豐富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