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勇 孫天山
(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 江蘇無錫 214123)
我與大賽同成長
——“氮肥的生產和使用”的教學優(yōu)化與反思
趙 勇 孫天山
(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 江蘇無錫 214123)
文章根據江蘇省化學優(yōu)質課比賽中“氮肥的生產和使用”課題設計,從設計優(yōu)化、實驗優(yōu)化、媒體優(yōu)化等方面闡述了在磨課、上課過程中的做法和反思。
氮肥;實驗優(yōu)化;教學反思
2014年10月,筆者有幸參加了江蘇省化學優(yōu)質課比賽,并獲得了一等獎。這次比賽給我的教學留下很多的啟發(fā)與思考,既有辛酸苦辣,也有幸福與甜蜜。在賽前磨課過程中得到了同仁的指點與幫助,聆聽了專家的悉心指導,拓寬了我的教學視野,深化了對課程的理解,教學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以下是筆者對“氮肥的生產和使用[1]”一節(jié)課的教學優(yōu)化與反思。
1.教學設計要貼近學情
(1)初始設計
問題1:你知道哪些含氮元素的常見物質?
學生回憶:N2、NH3、NH4Cl、(NH4)2SO4、NH4NO3、NO、NO2、HNO3、KNO3、NaNO3、AgNO3、CO(NH2)2……
問題2:請結合生產實際說明哪些物質能作為氮肥使用?設計實驗探究說明氮肥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學生歸納:
性質要求:易吸收、可溶于水、性質穩(wěn)定、溫和、不易揮發(fā)、便于儲存運輸,并注意低溫避光保存,避免在烈日高溫下施用,避免與堿性肥料混合使用,如草木灰等。
符合上述要求的物質:銨鹽、硝酸鹽、尿素。
問題3:應選擇何物質作原料?如何生產出銨態(tài)氮肥?
設計意圖:上述設計是希望通過問題進行探究式教學,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通過問題引導,逐層深入,啟發(fā)學生通過對先前知識回顧歸納、思考,并利用實驗等進行探究,完成銨態(tài)氮肥的合成。通過系列探究活動,讓學生在研究氨氣、銨鹽的性質過程中,歸納典型含氮物質間的相互轉化,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但最終改變了上述設想。一是本次賽課安排在10月底,此時的學生接受高中教學尚不足兩個月,對于氨氣、銨鹽的性質知之甚少,還無法進行知識建構,是“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二是讓學生自己歸納出氮肥性質的教學要求不切合實際。對于大多數城市學生來說,因為沒有接觸過農業(yè)生產,對氮肥的使用缺乏感性認識,無法達到預設的目標。
(2)改進后設計
背景資料
以氮氣等物質為原料,利用哈伯的研究成果合成出氨氣。
提出問題
問題1:氨氣能否直接作氮肥施用到農田中去?
學生回答:(1)氨氣有刺激性氣味。
(2)氨氣是氣體,且密度比空氣小,施用的同時即揮發(fā)。
問題2:氨水能否作氮肥使用?
學生輕聞稀氨水氣味,切身感受到氨水易揮發(fā),造成肥效降低,不適合做氮肥。
問題3:銨鹽能否作氮肥?
學生輕聞氯化銨固體的氣味,感受到銨鹽性質比氨水穩(wěn)定,可作為氮肥。
改進后的教學是通過系列實驗,了解氨氣、氨水以及銨鹽的性質,進而分析銨鹽等物質作氮肥的可行性,最后由學生歸納以氮氣為原料合成銨態(tài)氮肥的路徑。這種設計思路清楚,知識脈絡清晰,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
當下在教學中存在這樣一個設計誤區(qū):認為只有放手讓學生探究的課才是好課。這種一味追求探究,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情,是與新課程改革的宗旨相悖的。課堂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起點和已有的知識儲備,切不可凡事都盲目地讓學生獨立探究,不切合學生實際的探究只會增加學生負擔和挫敗感,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
2.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
(1)初始設計
情境: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終于合成出銨態(tài)氮肥,銷售產品大家知道現在流行的方式就是開網店,由于我們的產品物美價廉,開始的幾個月銷量不錯,可是這個月銷量卻大幅減少,仔細一看,發(fā)現都是這兩個差評惹的禍!
差評1:我把買來的的氮肥和草木灰 (K2CO3:鉀肥、堿性)混合施用,結果效果很不理想,說明你們銷售的氮肥質量一定有問題,果斷差評!
差評2:8月30日,烈日當天,我外出避暑,家里沒人,我就讓快遞將你們銷售的“寶貝”放在庭院里,傍晚回來,稱了一下,發(fā)現少了5斤,且袋子沒有破損,一定是你們的產品缺斤少兩,差評!差評!差評!
各位同學,你能幫助我們解答這兩位賣家的問題嗎?
上述情境看似時髦、新穎,奪人眼球,卻并不是事實。創(chuàng)設的情境應符合客觀現實,切不可憑空捏造,虛假情境看似新穎,往往只會是嘩眾取寵,學生不愿意接受這種杜撰式的、與生活實際脫離的虛假情境。來自于生活實際的素材,看似平淡,卻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真實的生活情境不僅能激發(fā)起學習和探究的興趣,更能激發(fā)起頭腦中積淀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
(2)改進后設計
情境:圖片展示,烈日下農民戴著口罩施撒銨態(tài)氮肥。
再讓學生輕聞氯化銨固體,卻沒有氣味,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為何農民施撒時要戴口罩,產生難聞氣味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引導學生通過對銨鹽的性質進行實驗探究,了解到銨鹽受熱易分解等主要性質。
“教真實的化學,學有用的知識”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真實的情境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瘜W和生活實際是緊密相聯的,是真實和有用的。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真實性、有用性的思想,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開展真實的實踐活動,是化學教學的應有之意。
本節(jié)課為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因此將會涉及很多氨氣的性質實驗,如果沒有很好的通風設備和實驗環(huán)境,照搬教材中的實驗方案,將會產生大量氨氣,彌漫于教室中,置師生于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之中。因此有必要對實驗進行改進和完善,以營造綠色環(huán)保的課堂。
1.濃氨水與濃鹽酸反應
教材:在一只燒杯中放入兩個棉花球,分別在兩個棉花球上滴加幾滴濃氨水和濃鹽酸,用表面皿蓋住燒杯口,觀察現象。
該實驗盡管用到了表面皿蓋住燒杯口,但在滴加第二種液體的同時就會立即產生白煙,因此必須尋找一個密閉儀器,再向其中依次加入液體。
實驗改進:選擇Y型管,其兩端都可以承接液體,先將氨水滴加到Y型管的一端,立即塞上塞子,用注射器抽取少量濃鹽酸滴到Y型管的另一端,過程中將會產生大量白煙。
由于是密閉體系,受到內部壓強的影響,所以注射器內的濃鹽酸很難推入Y型管中。在瓶塞上打了一個1毫米左右的小孔(裝置圖1),既能調節(jié)內外壓強,又不會導致白煙散逸。
裝置圖1
2.氯化銨晶體受熱分解
蘇教版教材:取少量氯化銨晶體,放入試管中,在酒精燈火焰上微熱,觀察發(fā)生的現象。
因為該實驗為學生實驗,考慮到學生可能對微熱的尺度把握不準,若加熱時間過長會有氣體從試管中散逸出來,因此最好在封閉儀器中進行該實驗,筆者聯想到了做碘升華、凝華實驗的碘錘儀器,遂聯系儀器廠訂制了“氯化銨錘”(裝置圖2),現象非常明顯而且可以確保沒有氣體散逸。
裝置圖2
3.氯化銨與氫氧化鈣反應
教材:將少量氯化銨與少量氫氧化鈣混合后加入試管中,在酒精燈火焰上微熱,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檢驗反應產生的氣體。
改進1:因為兩種固體的反應較容易進行,無需加熱,只需混合后攪拌即可,因此筆者的第一次改進是將兩種固體在研缽中混合,用研杵研磨,再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檢驗產生的氣體。這樣的改進操作簡便,但是這樣的敞開體系將散逸出大量氨氣,不符合綠色環(huán)保思想。
改進2:既然該反應無需加熱,只需兩種固體充分接觸即能反應,而固體的接觸可以采用攪拌也可以通過振蕩的方式來實現。因此筆者想到了材料易得的礦泉水瓶,將兩種固體依次投入瓶中,蓋上瓶蓋,充分振蕩,振蕩后一位同學將準備好的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靠近瓶口,另一位同學打開瓶蓋,待看到試紙變藍后立即蓋上瓶蓋。如此的改進操作簡單、有趣、環(huán)保,而且現象明顯。
多媒體是課堂教學的一種主要的輔助手段,但使用過程中切勿過度,切不可使課堂教學成為多媒體的附庸。教師沒有必要將所講所學全部或者大部分以課件的形式展示。因此筆者在若干次的磨課過程中,課件中幻燈片的數目經歷了一個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過程,最終真正做到少而精。
簡化1:演示實驗裝置圖
噴泉實驗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要想學生理解噴泉實驗的原理,對實驗裝置的介紹和原理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與其對著幻燈片上簡易裝置圖的講解,不如對著實實在在的裝置一一說明來得直觀。
簡化2:化學史話
(1)初始設計
1900年,法國化學家勒沙特列通過計算,認為氮氣和氫氣在高壓條件下可以合成氨,但在實驗時發(fā)生了爆炸,他沒調查原因,就覺得這個實驗很危險,于是放棄了。后來查明是由于氣體中混入了氧氣,是氫氣和氧氣反應引起的爆炸。
稍后,德國化學家能斯特通過計算,認為合成氨是不可能的,導致合成氨的研究又一次止步。后來發(fā)現,是能斯特計算時誤用了一個數據,以至得出錯誤結論。
德國另一位化學家哈伯知難而進,對合成氨進行全面系統地研究和實驗,1908年用氮氣和氫氣在高溫、高壓、催化劑條件下合成氨,產率雖只有2%,但卻是一項重大突破。隨著實驗的不斷深入,合成氨的產率不斷提高。哈伯由此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氨也被評為20世紀初的明星分子。
(2)改進后設計
教師講述:科學家們在很久以前就開始研究如何將氮氣轉化為化合物形態(tài)的氮,可這真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很多著名的科學家的研究都以失敗而告終。
幻燈片展示:直到1908年德國化學家哈伯在實驗室里用氮氣和氫氣在高溫、高壓、催化劑條件下合成了氨氣,從而將氮元素轉化為化合態(tài),雖然產率只有2%,但已經是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突破。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合成氨的產率不斷提高。10年后哈伯因此獲諾貝爾化學獎。
很顯然,初始設計中大篇幅的文字閱讀會讓學生眼花繚亂,抓不住重點,還會引起學生視覺疲勞。通過教師適當的敘述,配合幻燈片中少量的文字介紹,去除旁枝末節(jié),既使得幻燈片看起來簡潔,又能突出重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課件的主要輔助功能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情境再現,如哈伯對合成氨的研究的化學史話等;二是圖片展示,如正常和缺氮水稻的對比圖、常見的氮肥、烈日下施撒氮肥的農民等;三是實驗關鍵要素的提示,學生實驗的操作步驟,尤其是步驟比較多的學生實驗,通過幻燈片的形式將其一一呈現,防止學生因操作不當或缺漏而造成實驗失敗。
對于本節(jié)課的主干、重點不應只是在課件上一放而過,應該呈現在板書當中,以便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做好課堂筆記以及知識回顧,因此課件內容與板書內容各有側重。課件主要是通過圖片、史料呈現等創(chuàng)設適切的教學情境,輔助教學,板書則是記錄一節(jié)課的主線和重點。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如下:
一、合成氨
N2+3H2?2NH3
二、氨氣的化學性質
1.與水反應
NH3+H2O?NH3·H2O?NH4++OH-
2.與酸反應
NH3+HCl=NH4Cl
銨鹽合成流程:N2→NH3→銨鹽
三、銨鹽的性質
1.受熱易分解
NH4Cl=△HCl↑+NH3↑
2.與堿反應
任何一節(jié)課在設計的時候總是想如何盡善盡美,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比如:
1.情境創(chuàng)設需嚴謹科學
(1)“饅頭”實驗問題
實驗如下:
1、向燒杯A、B中分別加入三勺面粉。
2、向B燒杯中再放入一勺碳酸氫銨固體充分攪拌。
3、向兩只燒杯中加入等量水,攪拌成糊狀
4、同時放入微波爐中加熱10秒鐘,觀察現象(也可輕聞氣味……)。
課后有專家指出,“面粉發(fā)成饅頭”反應很復雜,不能簡單化處理,產生的氣體不一定是銨鹽自身分解所致,不能排除其他反應。經過反思后覺得,如果能夠實物展示奧利奧威化餅干,其包裝袋上配料中就含有碳酸氫銨,告知學生碳酸氫銨受熱分解能產生氣體,因此可以作為食品的膨化劑,如此可以避免上述問題。
(2)太湖藍藻問題
筆者在課的結尾講到氮肥的過量使用導致太湖藍藻爆發(fā),課后也有老師提出質疑,認為藍藻的爆發(fā)另有原因。通過查閱資料后得知,化肥的過量使用只是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這點應當在課上講明,而不應過分渲染化肥的危害。
2.課堂氣氛需充分激活
本節(jié)課以化學史話拉開帷幕:
1、中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
2、1898年英國物理學家克魯克斯提出: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人類很快就會面臨食物嚴重短缺的危機,而自然界中的肥料是有限的。他呼吁科學家立即行動起來,著手研制人工合成氮肥。
3、1908年,德國化學家哈伯用氮氣和氫氣在高溫、高壓、催化劑條件下合成了氨氣,建造了合成氨工廠,制取氮肥。但是在后續(xù)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同學們,就讓我們跟隨這位諾貝爾獎得主一起來解決還可能出現的問題。
雖然這樣的情境設計也激起了學生對合成氮肥的興趣,但是如果能通過更具有視覺效果的實驗(如噴泉實驗)、有趣的新聞視頻,或者更加巧妙的化學史話可能效果會更佳。
3.實驗設計需整合創(chuàng)新
盡管本節(jié)課的實驗已經作了較大的改進,但仍有欠缺。最典型的問題就是實驗多而零散,如果能夠將若干個小實驗打包整合,就能夠使本節(jié)課的實驗主線更加的清晰。
以氨氣溶解性的探究實驗為例,本節(jié)課的設計是:向充滿氨氣的礦泉水瓶中注入10mL水,發(fā)現瓶子癟掉以說明氨氣有著良好的水溶性。課后想來,做完該實驗的裝置還能進一步做如下實驗:取一根注射器向其中注入酚酞,酚酞變紅,證明氨水顯堿性;再將瓶子浸入熱水中,發(fā)現瓶子又鼓起來且酚酞的紅色變淺,說明氨水遇熱不穩(wěn)定的特點。從而做到一瓶多用,讓學生在一連串的實驗中感受氨氣、氨水的性質,體會化學世界的神奇與奧妙。
[1] 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化學1》[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6
1008-0546(2015)11-0069-04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5.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