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勤
曾在甘肅定西聽到兩個故事。人民公社時代,在一個嚴重缺水的村子,一位婦女向生產隊長請假說娘家有要事急需回去一趟,生產隊長未準,婦女委屈地說,我都洗過臉了你還不讓我回去。我聽了先是不解,忽而大笑,然后心酸。另一個故事說,北京的書法家到通渭縣搞筆會,農民排隊買字,一位年輕農民沒錢但想求字,于是拉了一車土豆用來抵錢,讓書法家們感慨不已。
定西是全國貧困地區(qū)的一個縮影,盡管這些年扶貧取得重大進展,但仍有眾多貧困人口。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貧困是困擾人類的巨大難題,而處在貧困之中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多么的強烈。
扶貧濟困,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認同,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體現(xiàn),更是一種善舉。
扶貧,先要搞清貧困的發(fā)生機理。大致有幾種情形:一是生存條件惡劣導致貧困,或因耕地缺乏,或因氣候惡劣,或因交通不便,往往表現(xiàn)為區(qū)域性普遍貧困。二是自身素質和能力不足導致貧困,一些人種田沒有經驗,打工缺乏技術,又少點勤勞吃苦精神。三是突發(fā)性貧困,或遭遇地震、臺風、洪澇等重大自然災害,或因家庭成員大病、子女上學花費。四是代際貧困的傳導,本來就“家底薄”,缺少生產工具和資金,再加上“貧困文化”的傳導,想靠多生脫貧,生得越多越窮,因窮不讓孩子上學,沒文化導致更窮。
貧是一定要扶的,但方法很重要。送給錢物救得了一時之困,但解不了長久之貧。過去有些地方這么干過,但效果欠佳。略顯極端的案例是,貧困戶把扶貧送的羊仔給燉了,把扶貧送的種子給吃了。
扶貧的底線是給基本生存兜底,即保障基本的生活條件,有安全的房子住,有干凈的水喝,有基本的口糧,有衣服穿,有了病能得到醫(yī)治。對于那些喪失勞動能力的人,還是要給錢給物的,但要形成諸如低保這樣的制度。
區(qū)域整體扶貧是極為重要的。一些地方導致普遍貧困的主要原因是基礎條件較差,特別是道路不通和嚴重缺水。貴州人士講,山民賣豬要雇四個壯漢,來回需要一天,養(yǎng)豬的利潤一半花在了賣豬的環(huán)節(jié)上。在甘肅臨夏,一些本來就貧困的農民,把家庭收入的相當一部分花在了買水上。因而對成片的貧困區(qū)域,解決通路通水問題是當務之急。當然,在“一方水土養(yǎng)不了一方人”的地方,移民搬遷不失為一條路子。
產業(yè)扶貧能解決“授人以漁”的問題,但不能靠行政瞎指揮,得遵循經濟規(guī)律,你直接給他現(xiàn)金不如通過擔保和貼息使其得到更多的貸款,你到處聯(lián)系幫農民賣藥材不如引導農民選好品種和做好信息服務。
治貧先治愚,脫貧的根本出路在教育和培訓。最起碼先保障孩子們讀完九年義務教育,之后可上高中考大學,也可直接上職高和技校。老百姓講得很實在,家庭有一個孩子就業(yè),這家脫貧就有了希望。既然國家下了那么大氣力搞扶貧,就應該優(yōu)先保障每個貧困家庭有一名畢業(yè)生就業(yè)。
扶貧須精準,誰是貧困戶要有明細賬,誰扶這個村這一戶得立責任狀,每年脫貧多少人你要能報上張三李四王五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