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刀
由發(fā)強是我采訪過的國企技術高手之一,曾經拿過全國比賽的銑工組第二名,得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是個很符合雜志宗旨的采訪對象。他的領導安排他和我見面,他卻對我愛搭不理。
我現(xiàn)在還記得,我問他這么會比賽,是不是天生心理素質就很好,他回答時的樣子:仰著腦袋似乎在很認真地思考我的問題,然后扭過頭來一臉真誠,“我出生時什么樣我真不知道?!?/p>
這種故意攪局的情況出現(xiàn)了好幾次,我知道我遇到了一個絲毫不打算配合的采訪對象。好吧,我承認,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可總不能無功而返。如果現(xiàn)在是寫述職報告,我應該會說,記者的專業(yè)精神支持我必須完成采訪;實情是,我的小宇宙也在爆發(fā):老娘跟你杠上了,不信聊不起來!
后來,我贏了。事實證明,只要搔到癢處,每個人都有聊聊自己的欲望,哪怕他曾極力避免。我也明白了他為什么抗拒——他見過不少夸得天花亂墜的勞模宣傳文章,怕我把他也寫成一個高大全。他不知道,其實,在這件事上,我乃至整個團隊也一點異議都沒有。
后來,那篇文章里不僅寫了這個技術高手的成長過程,而且寫了他那又拽又倔的性格。他隨口講的自己年輕時當月光族的事,也成了其中的一個側面。
刊出后,他給我打電話,“你怎么把我寫成敗家子了?”其實,文中只說他花錢散漫,并沒提“敗家子”三個字,但我已經知道他的性子,也不客氣,“你不就是那樣嗎!”他果然不生氣,樂呵呵聊了半天,表示挺喜歡那篇稿。后來,我需要采訪一個國企年輕人,還是他幫忙聯(lián)系的。
我不是想講那期稿子做得好還是不好,我只是想說,在先進人物報道這事上,即便是被采寫的當事人自己,也沒我們想的那樣喜歡被塑造成神一樣的完美典型,大部分人都希望得到中肯、真誠的評價,哪怕你把他寫成了敗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