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韻 美
(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天津 300387)
?
中世紀晚期英格蘭羊毛貿易的轉型
孟 韻 美
(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天津300387)
摘要:羊毛作為中世紀英格蘭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是英格蘭海外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到13世紀,羊毛關稅是王室收入的主要來源,而羊毛貿易政策也是王室重要的外交籌碼。羊毛貿易政策調整而來的本國商人崛起和呢絨業(yè)的發(fā)展,影響了中世紀晚期英格蘭的歷史走向。因此,無論是在經濟、政治,乃至外交領域,羊毛貿易在英格蘭的歷史發(fā)展中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關鍵詞:中世紀英格蘭;羊毛貿易;呢絨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1.018
羊毛是中世紀英格蘭農村最主要的畜牧產品,羊毛貿易不僅是英格蘭的傳統(tǒng)貿易,也是王室的主要收入來源[1],還是國王重要的外交手段[2]。早在19世紀末,坎寧安在《英格蘭工業(yè)和商業(yè)的成長》中關于英格蘭羊毛貿易發(fā)展狀況論述引起了國外史家的重視[3]。此后,經典研究之作層出不窮。然而,英格蘭羊毛貿易史并沒有引起國內史家的重視,關于該主題的論文和著作非常有限。筆者嘗試借鑒國外史家的研究成果就這一問題做淺顯的分析。
一、英格蘭羊毛商人的崛起
英格蘭羊毛出口的主要對象是西歐大陸沿岸的弗蘭德,13世紀上半葉,在英格蘭國王的要求下,平均每年都有3萬袋至5萬袋羊毛出口至弗蘭德[2]63-85。14世紀之后,英弗間友好的貿易往來被打破。1302年,弗蘭德同法國關系緊張,內部矛盾激化。 5月,西弗蘭德人反抗法國人統(tǒng)治,所有手工業(yè)工匠宣誓解除對法國國王的效忠關系。在弗法關系惡化的過程中,英格蘭的位置十分尷尬。英格蘭既想維持同弗蘭德的貿易往來,又不想破壞同法國的關系。這種模棱兩可的曖昧態(tài)度傷害了弗蘭德人的感情,英格蘭同弗蘭德間的友好關系出現裂縫。與此同時,弗蘭德同蘇格蘭間的貿易往來也激化了英格蘭同弗蘭德間的矛盾。搶奪英格蘭商船、扣留英格蘭商人事件不斷發(fā)生,英格蘭內部關于弗蘭德的抱怨也與日俱增。而英格蘭人扣留弗蘭德商人的事件也屢次發(fā)生。1309年8月5日,愛德華二世說服法庭建立一個特殊委員會來聽取商人們關于在弗蘭德所承受的委屈,商人們甚至提出在英格蘭犯過錯的人才應該到弗蘭德去[4]104。
為了保障出口商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維護出口貿易的穩(wěn)定,1313年5月20日,王室發(fā)布了建立第一個強制集中地的法令,規(guī)定所有想要出口羊毛到布拉班特、弗蘭德和阿圖瓦的商人,無論是本國還是外國,必須將羊毛運送至規(guī)定地點才可交易,而外國商人只允許在集中地收購羊毛;違者處以罰款,罰款上繳國庫[5]178-180。法令旨在限制外國商人直接從大生產者手中收購羊毛,引導他們同本國中間商交易。根據陶特的說法,第一次強制集中地于1314年5月31日在法國的圣奧梅爾(St. Omer)舉辦[6]250。建立集中地的地點并不固定,1315-1325年間,王室分別在安特衛(wèi)普、圣奧梅爾、布魯日三地建立海外集中地。陶特認為集中地的建立使本國商人獲利,國王得到了本國商人的支持;而集中地選在法國境內,向法國表明了英格蘭的友好態(tài)度[6]241-260。艾琳·鮑威爾強調強制集中地為國王提供了一個既能籌集軍費又能達成外交目的的地點[2]87。
13世紀中后期,英格蘭墾荒運動的發(fā)展擴大了耕地面積,三圃制的實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人口的增多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這一系列變化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可用于交換的產品數量增多,促使鄉(xiāng)村市場急速發(fā)展,領主紛紛興建城市,國內貿易活躍。由于在國內貿易中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越來越多的本國商人參與到羊毛出口貿易中。對于大多數本國商人來說,將羊毛運往海外銷售,成本高、安全系數低,他們多次向國王投訴、請愿,請求將集中地選在國內舉辦。在本國商人的壓力下,1326年5月,王室發(fā)布建立本國集中地的法令,規(guī)定所有羊毛出口貿易必須在集中地進行,羊毛必須在集中地存放40天以上,外國商人不允許在集中地之外的地區(qū)收購羊毛[5]181-184。倫敦、紐卡斯爾、約克等城市成為第一批本國集中地的舉辦地。本國集中地的建立促進了城鎮(zhèn)經濟恢復,加強國王對進出口貿易的控制,限制外國商人的貿易活動,保障了本國商人的安全及權利。在集中地政策的推動下,英格蘭商人在羊毛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增加。關稅記錄顯示,1333-1336年的羊毛出口量是32 307袋,外國商人出口7 936袋,本國商人則出口了24 371袋。本國商人占75%,在1272年,這個數據是35%[7]15-16。
在13世紀末期,英格蘭羊毛出口商就已經聯合起來進行海外貿易。強制集中地建立之后,本國商人從中獲利,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同國王的合作也越來越密切。愛德華三世為了籌集對法作戰(zhàn)的資金,同批發(fā)商合作,用強制手段收購英格蘭羊毛并壟斷出口,利用外國市場對英格蘭羊毛的高需求,來控制外國市場并獲得高利潤。1343年7月,國王同一個由33個商人組成的公司訂立契約,將此后三年的關稅和補助金承包給商人公司,商人公司除了每個月向錦衣庫繳納1千馬克的關稅和補助金外,每年還需向國王支付1萬馬克[8]184。英格蘭批發(fā)商公司的歷史就是早期英格蘭批發(fā)商在愛德華三世的支持下,承包羊毛關稅和操控羊毛貿易的歷史,愛德華三世為了籌集軍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進了英格蘭本國批發(fā)商奪回出口市場??矊幇步淌趯鄣氯A三世稱為“英格蘭商業(yè)之父”[3]246。在羊毛批發(fā)商的努力下,外國商人在羊毛出口貿易占據的份額逐年下降,由1373-1391年間平均25.4%下降至1446-1448年的21.2%,到愛德華四世統(tǒng)治末期,外國商人(主要是意大利人)羊毛出口量比例下降至19.4%[9]18,36。
二、羊毛出口轉內銷
英格蘭織布技術出現的很早,12世紀中期就出現了倫敦、林肯、牛津等呢絨業(yè)中心。但是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本國呢絨品競爭力低下,包括英格蘭在內的整個歐洲紡織品市場,被以英格蘭羊毛為原料的弗蘭德和意大利產品壟斷。弗蘭德危機為本國呢絨業(yè)的興起提供了機遇,也促進了羊毛貿易結構的調整。
在調整羊毛出口政策,與本國羊毛商人合作之后,王室開始發(fā)布敕令,直接干預進出口貿易。1337年,愛德華三世發(fā)布海外禁令,禁止進口外國呢絨,同時禁止羊毛出口至弗蘭德[10]280。而此時,弗蘭德的城市貴族、封建領主及行會間的斗爭,使其內部統(tǒng)治岌岌可危。紡織工匠為了生存紛紛移民。愛德華三世為了發(fā)展本國呢絨業(yè),對外來工匠持歡迎態(tài)度,并發(fā)布敕令保護移民外國工匠的人身財產安全,給予經營許可權,允許商人生產任意尺寸的產品。弗蘭德工匠多移居于倫敦、約克、溫切斯特等大型城市,帶來了許多英國沒有的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呢絨業(yè)的發(fā)展。但是,外來織工定居地只有倫敦、約克、溫切斯特等幾個大城市,影響范圍很小。“從根本上說,14世紀英國羊毛制品業(yè)是本土的,他的繁榮來自于13世紀的積累?!盵7]23
在外國工匠移民的同時,英格蘭本國的行會制度經過多年的發(fā)展,開始衰落。原本保護工匠的各種規(guī)章成為限制,學徒制度下的工匠幾乎成為免費勞動力。工匠們?yōu)榱松婕娂姵鲎?。亨利三世統(tǒng)治時期北安普頓市有織工300名,1334年這些工匠幾乎全部改行或外遷[11]364。14世紀初在約克郡的西賴丁地區(qū)、康沃爾、德文等水力資源豐富的地區(qū)廣泛使用的水利縮絨機,為那些想要遠離城市行會的手工業(yè)者提供了可能[12]48-50。水利縮絨機(fulling mill)的靈感來源于人腳踩踏縮絨。水車驅動一根軸,軸上的凸輪提起兩個木槌,凸輪運動帶動木槌敲打水槽里的布。水利縮絨機利用水利代替人力,產量高成本低,生產在水磨附近進行,呢絨脫離了行會。卡勒斯·威爾森說:“技術和組織上的變化證明了水利縮絨機在世界技術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是呢絨技術史上一場重要革命?!盵12]50在縮絨機技術的支持下,沒有行會規(guī)章限制的鄉(xiāng)村成為手工業(yè)者新的定居地,西南部、東盎格里亞、東北部的鄉(xiāng)村發(fā)展成為新的呢絨業(yè)中心。其中,薩??说睦募{姆(Lavenham)在15世紀初只是一個小鄉(xiāng)村,而1524年納稅180磅,成為英國第十三富有城鎮(zhèn),超過了萊斯特、牛津等老牌大城市[13]252。而德文的托特尼斯(Totnes)和薩??说墓吕?Hadleigh)緊隨其后,在西南部迅猛發(fā)展。
14世紀的王室政策和國際形勢客觀上加速了羊毛出口轉內銷的進程。1303年王室開始征收新關稅,外國商人出口羊毛的關稅上漲50%,至10先令[4]211-216。1347年新關稅的征收對象擴展到本國商人。當進出口禁令解除,新關稅導致羊毛出口價格上漲,進而使得進口呢絨價格居高不下,外國呢絨的競爭力下降,無形中保護了正在發(fā)展中的本國呢絨業(yè)。同時,英法百年戰(zhàn)爭爆發(fā)后,王室對呢絨制品的需求加大,僅1337年王室為海軍購買的呢絨就有2千匹[14]165。軍需產品需求的增加刺激了本國呢絨業(yè)的發(fā)展。1348年的黑死病造成英國人口銳減,農業(yè)結構調整,節(jié)約人力的畜牧業(yè)比重上升。英國漢普郡的梅爾頓(Merdon)地區(qū),養(yǎng)羊的牧場比黑死病之前的面積增加了兩倍多,從1348年的513英畝增至1354年為791英畝,1377年已增至1 232英畝[15]64。養(yǎng)羊數量的增加保證了羊毛產量的穩(wěn)定上升,確保了呢絨業(yè)的原料供應。雖然出口成本加大,但是蓬勃發(fā)展的本國呢絨業(yè)為羊毛銷售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羊毛商紛紛將羊毛出售給本國制造商。根據布里德伯里提供的年平均出口數據,從1361-1431年間,羊毛原料直接出口量與制成品消耗羊毛量間的差距逐漸縮小,到1431-1440年間,消耗為10 051袋,超過了羊毛出口量7 377袋[16]32。如將本國市場上呢絨品消耗的羊毛原料算在內,羊毛貿易在此前就完成了出口到內銷的轉變。
英格蘭羊毛貿易在中世紀晚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也影響了英格蘭的歷史走向。王室的直接干預促成了羊毛出口貿易政策的調整,建立強制集中地限制外國商人的貿易活動,進而開啟了英格蘭羊毛商人崛起的進程。與此同時,復雜的國際形勢為英格蘭呢絨業(yè)的興起提供條件,新興的呢絨業(yè)則為羊毛商人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羊毛在國內加工成呢絨品出口至國外,英格蘭開始由原料出口國向工業(yè)制成品出口國轉變。隨著呢絨品出口的增多,對羊毛原料的需求也不斷加大。這也是影響近代英格蘭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圈地運動”發(fā)生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科斯敏斯基.中世紀史[M].北京: 三聯書店,1957:409.
[2] E. E. Power.The Wool Trade In English Medieval History[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1:87.
[3] W. Cunningham. The growth of English industry and commerce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ages[M].Cambrid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890.
[4] T. H. Lloyd. The English Wool Trade in the Middle Ages [M].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5] A. E. Bland, R. H. Tawney. English Economic History Select Documents[M].Norwich: The London And Norwich Press,1914.
[6] T. F. Tout. The place of the reign of Edward II in English history[M].Manchester: th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14.
[7] H. L. Gray. The Production and Exportation of English Woollens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J].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39, No. 153.
[8] George Sayles.The ‘English Company’ of 1343 and a Merchant's Oath[J]. Speculum, Vol. 6, No. 2.
[9] H. L. Gray.English foreign trade from 1446 to 1482[C]//E. Power, M. M. Postan.Studies In English Trade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LTD,1951.
[10] Great Britain.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J].Vol. I, Buffalo : W.S. Hein, 1993.
[11] M.Mckisack. the Fourteenth Century 1307-1399[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59.
[12] E.M.Carus-Wilson.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J].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11, No. 1.
[13] J. L. Bolton. the Medieval English Economy 1150-1500[M].London: J.M. Dent; Totowa, N.J.: Rowman & Littlefield, 1980.
[14] E.M.Carus-Wilson. Trends in the Export of English Woolens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J].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Vol. 3, No. 2.
[15] J.P. Byrne. the Black Death[M]. London: Greenwood Press, 2004.
[16] A. R. Bridbury. Economic growth - England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M].Brighton : Harvester Press, 1975.
責任編校:徐希軍
網絡出版時間:2015-03-02 2:51:25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302.0952.018.html
中圖分類號:K5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15)01-0073-03
收稿日期:2014-10-09
作者簡介:孟韻美,女,遼寧鞍山人,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