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潔
(合肥市瑤海區(qū)人民檢察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法治思維視域下的個案辦理
——以檢察機關公訴工作為視角
張玉潔
(合肥市瑤海區(qū)人民檢察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法治思維是實施法治方式的思想基礎,檢察機關在個案辦理中就要運用法治思維來指導司法實踐。目前,檢察機關在個案辦理中存在著公訴執(zhí)法理念亟待更新、案件審查過程中錯誤指控或監(jiān)督缺位、缺乏具體規(guī)范的公訴案例指導制度等問題。因此,必須更新公訴執(zhí)法理念,強化法律監(jiān)督和自我監(jiān)督,切實把握好辦案數(shù)量、質量及效率、效果之間的關系,借鑒防錯案方法論,加快構建公訴案例指導制度。
法治思維;公訴機關;個案辦理;案例指導制度
黨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將建設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作為一種國家治理的理念、視角和思路,法治思維將越來越凸顯出它的重要作用。審查起訴、提起公訴、出庭支持公訴等公訴活動是國家賦予檢察機關的重要司法權力,唯有運用法治思維,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公平正義。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于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guī)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是法治原則、法律概念、法學原理、法律方法以及一些法律技術性規(guī)定等在思維中的有約束力的表現(xiàn)。袁曙宏認為:“所謂法治思維,在本質上區(qū)別于人治思維和權力思維,其實質是各級領導干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必須時刻牢記人民授權和職權法定,必須嚴格遵循法律規(guī)則和法律程序,必須切實保護人民和尊重保護人權,必須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自覺接受法律的監(jiān)督和承擔法律責任。”[1]
法治思維的核心是重視和充分發(fā)揮法律手段在維持社會秩序、協(xié)調各種利益關系、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解決各種社會糾紛的功能和作用、構建社會管理的法治化模式,是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必然要求。[2]
法治方式與法治思維一致,是以公平正義的權利實現(xiàn)、自由保障、社會平穩(wěn)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標的。二者是內(nèi)在和外在的關系,法治方式作為方法論,是一種行為準則,是法治思維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xiàn)。[3]法治思維影響和決定著法治方式,法治思維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的,要求領導干部或者公務人員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guī)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guī)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檢察機關在個案辦理中就是運用法治思維來指導司法實踐,沒有法治思維不可能有解決個案辦理的原則和方法。[4]
公訴是檢察機關的標志性核心職能。公訴機關履行著依法指控犯罪、履行偵查監(jiān)督、審判監(jiān)督職責,應當正確適用法律,懲罰犯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障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利,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財產(chǎn)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作為剛剛加入公訴團隊的新兵,筆者在半年的工作中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案件,發(fā)現(xiàn)無論是事實的審核,還是證據(jù)關聯(lián)性的核實,都比理論上更加復雜。在法治思維視域下看我們的公訴工作開展,確實存在著諸多不足。
(一)公訴執(zhí)法理念亟待更新
隨著《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具體到公訴工作,確實存在著很多挑戰(zhàn),如受辯護律師介入時間提前,非法證據(jù)排除等程序的影響,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案件變數(shù)可能會增加,指控犯罪的難度和風險會增大,還有根據(jù)辯護人申請調取證據(jù)、羈押必要性審查等,均增加了公訴的工作量。但是,除了克服困難,應對挑戰(zhàn),在辦案過程中,公訴機關的執(zhí)法理念和執(zhí)法意識也略有偏差,比如對偵查機關所取得證據(jù)的審查認定沒有嚴格依照審查證據(jù)的三性原則;對于未成年人的犯罪事實審查及定性,沒有結合嫌疑人本身的情況、案件的社會影響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在面對某些復雜案件時,沒有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辦案,帶入了有罪推定的思想。[5]這些在辦案過程中的理念和意識都影響著公訴機關的辦案質量和檢察機關的公信力。
(二)案件審查過程中錯誤指控或監(jiān)督缺位
“檢察官的責任是尋求公正,而不僅僅是控訴犯罪。”但是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公安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不時侵犯公民的權利或使公民的權利面臨侵害的威脅。湖北佘祥林故意殺人案、云南杜培武故意殺人案、河南李作海故意殺人案等冤案、錯案就是最好的實例,造成這些冤案、錯案關鍵原因是公安機關在偵查期間的刑訊逼供,刑訊逼供產(chǎn)生了非法證據(jù)。[6]然而在公訴機關審查案件時,并沒有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及法律程序審查證據(jù)的合法性,導致了錯誤指控。
新刑訴法強化了檢察機關的刑事訴訟監(jiān)督職能。公訴機關在訴訟活動中的法律監(jiān)督表現(xiàn)在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對法院的審判活動及執(zhí)行活動進行監(jiān)督。但是,往往公訴部門在審查案件的時候對某些偵查活動,比如存在的對嫌疑人刑訊逼供,被害人威脅誘騙的非法證據(jù),違反辦案期限等違法行為等疏于審查,對法院的審判程序及案件定性量刑等疏于監(jiān)督。錯誤指控或監(jiān)督職能的缺位會增加冤假錯案的出現(xiàn),更會影響刑事司法權的運行。[7]
(三)缺乏具體規(guī)范的公訴案例指導制度
案例指導制度是在近年來頗受國內(nèi)學界、司法界關注的一項司法革新制度,然而研究和實踐的重點多聚焦在審判領域。在公訴活動中,確實存在一些案件在法律規(guī)定及理論中比較模糊,影響了案件罪與非罪的定性及量刑,需要公訴案例來指導公訴活動,雖然目前最高法、最高檢對某些典型的案件有相關的批復可供參考,但仍然需要公訴案件指導制度使案件審查更加準確化、規(guī)范化,用法治思維來規(guī)范公訴活動,這也是在依法治國形勢下的必然要求。同時,雖然對于公訴案例指導制度的構建,也存在著案例指導主體的復雜性、案例遴選標準及遴選程序的不確定性、案例合法性及典型性等多重挑戰(zhàn),但筆者認為,以公訴指導案例制度作為充分行使檢察權的創(chuàng)新嘗試勢在必行。
公訴人的主要職責是對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代表本院以國家公訴人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訴,進一步闡述公訴機關的指控意見,并通過舉證、質證和辯論,使合議庭確認公訴機關對被告人的指控,依法宣判被告人有罪并處以相應的刑罰,公訴人肩負著監(jiān)督法庭審理案件有無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重要職責。一個案件從審查到起訴再到出庭,環(huán)環(huán)相扣,成敗不僅關系到能否使被告人認罪伏法,實現(xiàn)公訴的法律效果,而且直接關系到檢察機關的形象和聲譽。因此,完善公訴機關個案辦理,杜絕不足,必須從執(zhí)法理念、業(yè)務能力、實踐指導等方面下功夫。
(一)更新公訴執(zhí)法理念,強化法律監(jiān)督和自我監(jiān)督
首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所涵蓋的公正司法、制約監(jiān)督、以人民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理性文明執(zhí)法、不枉不縱、三個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等執(zhí)法理念,應當是公訴執(zhí)法辦案的應有理念。[8]
其次,公訴人員應當在辦案過程中秉持罪刑法定、證據(jù)裁判、程序法治以及謙抑思想等理念,做到客觀公正地審查案件,把握好公訴工作和大局的關系,理性、平和執(zhí)法和嚴格依法辦案的關系,合理合法地提起公訴或決定不起訴,杜絕冤假錯案的發(fā)生。
再次,每一位公訴承辦人對自己承辦的案件負責,從公安偵查活動違法行為的糾違到對法院審判活動的監(jiān)督,實行案件責任到人制,強化法律監(jiān)督職能。同時,還要善于自我監(jiān)督、敢于監(jiān)督、有效監(jiān)督,要運用陽光公訴、開門評檢等渠道接受社會各界的監(jiān)督,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排查,找出問題糾正偏差。
(二)把握好辦案數(shù)量、質量及效率、效果之間的關系
一是要提升公訴人員業(yè)務素質,提高辦案質量。首先,執(zhí)法辦案總是表現(xiàn)為一定數(shù)量,但沒有質量和效果,再多的數(shù)量也毫無意義。其次,遲來的正義非正義,效率和公正都是司法工作追求的價值,這些都對公訴人員的業(yè)務素質和辦案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因此,公訴人員應當不斷加強業(yè)務知識及社會綜合知識的學習,提升處理個案的能力,借助專家輔助人的作用,提高刑事訴訟的公正性。杜絕案件中因為證據(jù)判斷能力不足降低案件質量等情況,滿足人民群眾對個案公平的要求。再次,公訴部門承辦人要嚴格按照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辦案規(guī)定,進一步明確公訴案件在受理、審查、退補、起訴、出庭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要求,提高辦案規(guī)范化水平。
二是要平衡好普遍公正和個案公平的關系。對于公訴機關,普遍公正是永恒要求,體現(xiàn)個案公正是必修課程。筆者認為,普遍公正和個案公正并不沖突,公平正義包括了普遍公正和個案公平,前者是從所有案件出發(fā),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后者是從個案具體出發(fā),不同情況不同對待。對個案的辦理,公訴機關是依靠專業(yè)知識和邏輯分析,對現(xiàn)有證據(jù)及效力進行分析和梳理,從而得出法律事實的過程。因此,公訴人員應根據(jù)個案案情及證據(jù)情況,在堅持法律原則和規(guī)定的基礎上,實現(xiàn)普遍公正和個案公平,達到效率和效果的統(tǒng)一。
三要完善案件質量預警機制,構建全方位、立體化案件質量監(jiān)督機制。對無罪判決、撤回起訴、不起訴、抗訴、訴判不一、上訴改判等6類重點案件設定預警指標,逐案分析查找在案件審查、審批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強化對案件審批的把關,構筑公訴部門負責人、分管檢察長和檢察委員會等防線,同時充分發(fā)揮質量督查部門的糾錯作用和紀檢監(jiān)察部門的懲戒作用。
(三)借鑒防錯案方法論,構建公訴案例指導制度
結合公訴辦案實際,湖南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盧樂云提出了“點、線、面、體”公訴防錯案方法論,“點”包括法律要點和事實要點,“線”包括證據(jù)脈絡和訴訟過程,“面”包括正面證成和反面證偽,“體”包括邏輯體系和機制體系。這樣才能夠全方位無縫隙地保障個案辦理的公平公正,守住公訴訴訟底線。[9]綜合前文所說的我國亟需建立公訴案例指導制度,筆者借鑒防錯案方法論,遵循法治思維,提出構建一個完備的公訴個案辦理的案例指導制度。
首先,在制度的宏觀方面,個案指導工作應遵循依法規(guī)范、及時高效、嚴格責任和安全保密等原則;案例的指導主體包括最高人民檢察院及省級人民檢察院,省級檢察院作為連接最高檢和地方檢察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應成為個案指導的中堅力量;案例的發(fā)布可以通過檢察機關內(nèi)網(wǎng)或公共載體的方式,為保證長期性及穩(wěn)定性,也可以以案例數(shù)據(jù)庫的方式予以發(fā)布。
其次,在制度的微觀方面,最重要的莫過于公訴案例的選取。在選取的原則上,應遵循案例的合法性、適用合理性及個案典型性的原則,其中典型性是個案辦理指導的必然要求;在案例的遴選上,可以采取精品案例上報的形式,省級檢察院還可以借鑒外省的典型性案例。對于上報的精品案例,要認真核實個案的起訴意見書、起訴書、判決書及公訴審查報告,從中選擇適用規(guī)范性文件典型性較強的案例,這樣更具有代表性和類比性;在案例的體例編排上,可以依照刑法分則的罪名依次排序,在每一個罪名之下都應有起訴及不訴的不同案例分類,其中每一個指導案例應當包括案例的爭議焦點、基本案情、分歧意見、判決結果、評析意見等內(nèi)容。
當然,公訴案例并非法律淵源,不能作為直接監(jiān)督判決的依據(jù)。但公訴案例指導制度規(guī)范了內(nèi)部審查起訴工作,也為抗訴工作提供了法律適用參照和說理支持,更好地促進了司法公正,也實現(xiàn)了司法效率與效果的統(tǒng)一。
社會主義法治中國要求 “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要求“法治方式”、“法治思維”,當然,這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過不斷學習,逐漸養(yǎng)成“法治思維”,要在形成“法治思維”的過程中,提高自身在“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方面的能力。”[10]對于公訴機關,更應該時刻用法治思維指導實踐,養(yǎng)成和堅守理性、全面、立體的法律思維,猶如在個案辦理中的明燈,指引我們無往而不勝。
[1]袁曙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C]//十八大報告文件起草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1.
[2]姜明安.再論法治、法治思維與法律手段[J].湖南社會科學,2012(4):75-81.
[3]姜明安.法治、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辯證關系及運用規(guī)則[J].人民論壇,2012(5):6-9.
[4]陳金釗.對“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詮釋[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3(2):77-96.
[5]盧建平.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和少年司法制度改革[J].法治研究,2011(3):34-40.
[6]盧樂云.從個案辦理談公訴執(zhí)法理念的轉變[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4(1):58-67.
[7]劉娟娟.基層檢察院通過個案辦理實現(xiàn)公平正義的路徑[J].法制與社會,2013(8):136.
[8]王方,張紅梅.《刑事訴訟法》修改后公訴執(zhí)法理念的更新[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3(5):91-94.
[9]盧樂云:“點、線、面、體”:公訴防錯案方法論[N].檢察日報,2013-09-04(3).
[10]姜明安.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J].中國司法,2013(1):14-15.
On How to Handle Cases from Legal Thinking Horiz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rosecution of Procuratorial Organs
Zhang Yujie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Yohai District of Hefei City,Hefei Anhui 230011)
Legal thinking is the thought foundation to implement the rule of law,and in judicial practice,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should handle the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ule of law.At present,there exist some issues on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handling cases,such as lack of new law enforcement concept,accused falsely,absence of supervision,and lack of guidance system of the specific standard of public prosecution case.Therefore,we must renew the idea of public prosecution law enforcement,strengthen legal supervision and self supervision,grasp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handling cases,cope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and through making reference to prevent wrong case methodology,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prosecution case guidance system.
legal thinking;public prosecution organ;handle the case;case-guiding system
DF73
A
1671-5101(2015)05-0032-04
(責任編輯:孫雯)
2015-07-28
張玉潔(1989-),女,安徽懷遠人,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qū)人民檢察院公訴科工作人員,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