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曉婭
死亡并不是問題所在,生命才是
——《關愛.治療.奇跡》的啟示
□ 陸曉婭
西格爾是一位美國的外科大夫,在行醫(yī)20年之后,他越來越覺得工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由于病人常常無法康復,他不斷地體驗著強烈的失敗感。為了排解沮喪,他開始寫日記反省。漸漸地他明白了,雖然自己每天要和許多病人打交道,但仍然在尋找“人”——如果只把病人看成是待修理的機器,便無法感受到工作的意義。
西格爾著手改變這一切,他成立了一個“特殊的癌癥病人”小組(ECaP),來傾聽那些身患絕癥的人,和他們一起做那些艱難的決定,幫助他們直面生命與死亡。
他不再僅僅是個醫(yī)生,他變成了教師、朋友、病人的合作伙伴。這個變化使他重新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他說:“這種視野的擴大幫助醫(yī)生喚起病人的希望,除了頭腦與手之外,醫(yī)生也能給予心?!粋€以愛來行事的醫(yī)生不會精疲力竭的,他們或許在生理上覺得疲勞,但在精神上則是充沛的。”
西格爾大夫的《關愛治療奇跡》,記錄了他對疾病與治療的思考,記錄了他與癌癥病人的生動互動,記錄了生命的奇跡是怎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帶來許多新的信息,新的理念,讓人重新來看待疾病是怎么回事,生命又是怎么回事。
關于疾病,特別是癌癥,我們都已經(jīng)知道它和人的心情有關。西格爾大夫書中的信息,會讓你對此有更深的認識:
家庭主婦得癌的比率比一般人高出54%,比職業(yè)婦女高出157%;
癌癥在修道院中比監(jiān)獄中更普遍;
由權力推動的個人,在他們唾液中的免疫血紅素A的濃度,比那些由關心他人所推動的個人低;
“我的病人里大約有80%在孩童時期是父母所不想要的,或以一種無所謂的方式對待他們”;
目標器官——身體的一部分在一個人的生命中造成的沖突,或有特別意義之處——是疾病最容易滋生的地方(比如一位小時候常被父親掐住喉嚨的人最后得了喉癌)……
“幾乎所有的癌癥病人一生在表達感情上都很壓抑,尤其是在與他們自己的需要有關的積極感情上更是如此。”
既如此,要戰(zhàn)勝病痛,恐怕光用藥就不夠了。心理與精神的發(fā)展,“另一自我”的重生,才是更重要的。所以,西格爾醫(yī)生常常會問他的病人四個問題:
1.你希望活到100歲嗎?
2.在你得病的一兩年前發(fā)生了什么事?
3.這病對你的意義如何?
4.你為什么需要這種疾?。?/p>
對這四個問題的答案,不僅隱藏著疾病的成因,也蘊含著成長的機會與力量。它讓一個人打開無意識的層面,參與并對疾病的過程負起責任,主動去處理那些生命中的重要事情,學會用建設性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
西格爾大夫相信愛是具有治療作用的。在他的ECaP小組里,他和病人一起討論生命的各個方面——治療的目標與選擇、營養(yǎng)、運動、疾病的心理起因、疼痛與恐懼的處理及降低壓力的辦法?!拔覀儙椭∪藶樽约旱纳ㄏ履繕?,找到玩樂與歡笑的機會,處理性的問題,在朋友與家人間建立一個情感上的支持系統(tǒng)。最重要的是協(xié)助他們,將自己獨特的人格發(fā)展到極致,并對此快慰,用這個方式來面對他們生命中最高的挑戰(zhàn)?!?/p>
讀完《關愛治療奇跡》之后,我特意到書店又買了三本,送給病人和和醫(yī)生朋友。我深信,對于已經(jīng)身患重病,特別是癌癥的人來說,西格爾大夫的書會比很多藥物都更有用,而我也希望我們身邊能更多一些像西格爾這樣充滿人性關懷的醫(yī)生。
其實,每個健康的人,每個希望讓自己活得更有質(zhì)量的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因為“死亡并不是問題所在,生命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