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叢燕
尼采曾說過: 不要爬上山頂去,也不要站在山腳,從半高處去看,這個世界真美好。我們從山腳出,停留在半高處,后面是走過的風(fēng)景,前面充滿未知的終點(diǎn)。此時的自己仿若是擁有著美好過去與無限未來的人,這樣的狀態(tài)看世界,又怎能不是最美好的呢。
一直站在山腳下,懼怕高山的巍峨,只會讓自己止步不前、固步不封。如果在最開始就退縮,甘愿在原地不動,那么你看到的風(fēng)景也只是你身邊的那一片。你無法體會云深霧里的壯觀,鳥兒飛天的去向。做事做學(xué)問也是如此,你不往高處走,你就是自甘平庸,不可能站上高位。我們很多時候心中缺少一個目標(biāo),缺少一股朝目標(biāo)邁進(jìn)的勁頭,在“山腳下”很滿足。我很欣賞那些登珠峰的人,欣賞他們在世界屋脊“一覽眾山小”,更崇拜他們敢于從“山腳下”出發(fā),去探尋未知。
《詩經(jīng)》有云:“泰山巖巖,魯邦所瞻”。漢武帝登上泰山不禁贊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可見,泰山之高給人一種無法瞻仰的高度。但我更喜歡“穩(wěn)如泰山”、“重于泰山”。我覺得這才是泰山在人們心目中的高度。身居高位的人,的確令人景仰。因?yàn)?,你站立的高度決定了你的責(zé)任,你站得越高,責(zé)任也就得越大。很多人登上高位后,卻忘記了為什么出發(fā),只享受“高高在上”、尸位素餐,而忘記了泰山之重、責(zé)任之大,沒有保持一顆初心。登上山頂有無限風(fēng)光,但只有“居高思墜”,才能行穩(wěn)致遠(yuǎn)。
山腰的高度,更符合中庸之道,仰望山頂有動力,俯看山腳有成就。它以包容和含蓄時常提醒我們,不應(yīng)屈于平庸,也不要過度膨脹。站在半山腰,是人生最常處的一個高度,是我們的精神驛站,能細(xì)細(xì)品味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也是我們前行的“加油站”,預(yù)示著還有更高的挑戰(zhàn)在未來等著我們。站在半山腰,又是一個容易懈怠的高度,有時因?yàn)橐粌商幟篮玫娘L(fēng)景而駐足不前,有時因?yàn)槠>胄_而永遠(yuǎn)停了下來?!氨壬喜蛔?,比下有余”,應(yīng)該是生活的高度,不應(yīng)該是工作的高度。
我們不要貪戀山底的愜意,也不要肆無忌憚?chuàng)]霍山頂?shù)拿谰?,在山中帶著活力過好每一天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