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鈺
那日于萬千典籍中與它邂逅時,便與它有了心靈的共鳴。輕撫封面,莞爾一笑,輕聲讀出書名:《菜根譚》。
初讀《菜根譚》時懷有的迫切與好奇隨著書頁的緩慢翻動漸漸消失。靜心細讀,這書如一壺釅茶,入口味苦至極?!恫烁T》里沒有故事,沒有情節(jié)起伏,它以一種原始到笨拙的方式將哲理平鋪開來,對于習慣了“碎片閱讀”的我們而言,它實在太過艱深晦澀了。
然而,正如周國平先生所言,讀書需要一種寂寞的境遇。當我徘徊掙扎于青春期的痛苦中,當我心中的自卑與焦慮無處安放時,我放下了輕閱讀,終于平心靜氣地拂去《菜根譚》表面細密的灰塵,第一次如此虔誠地去尋找一種自我救贖的方法。當讀書終于從獵奇的桎梏中掙脫出來時,《菜根譚》給我以豐贍的心靈滋養(yǎng)。無論是“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本然”的堅守平凡的內(nèi)心追求,還是“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的悲喜轉(zhuǎn)化的辯證思考,都給予了身處低谷中的我超脫于物外的精神志趣的依托。
我覺得,《菜根譚》有別于其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地方就是其“不偏不倚”的價值觀,這使其獲得了游離于儒釋道之外的更廣闊的思想空間?!皯n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可見其著眼于人性,不拘泥于古代倫理道德的標準尺度;“貧家凈掃地,貧女凈梳頭。景色雖不艷麗,氣度自是風雅”,可見其對于優(yōu)雅生活而非茍且生存的深刻體悟?!敖赖貌烁甙偈驴勺觥保诩毤毱肺?、斟酌字句之時,我已不知不覺地褪去了焦慮浮躁,仿佛一顆蒲公英種子落在濕潤的土壤中,在《菜根譚》中尋覓到了靈魂的歸宿。
時光疾行,代際更替。我們的時代被信息化大潮裹挾,原本堅守淡泊的心靈空間被各種娛樂工具蠶食,心中堅實的精神航標也逐漸虛化,我們中的很多人迷失在這信息雜陳的時代中。然而,人畢竟不能總憩息于虛擬空間,忙碌冗雜的瑣屑終將無法掩飾內(nèi)心的荒蕪與空虛。更多的時候,我們面對的是內(nèi)心深處的自我。當我們在飛奔中丟失了與自我溝通的能力,便陷入了尷尬的現(xiàn)代生活悖論之中。而經(jīng)典恰可以充當“本我”與“真我”對話的平臺,它可以使郁結(jié)得以消釋,使平衡得以延伸。當我們真正品盡人間各種滋味,才會發(fā)現(xiàn)“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就像菜根,入口味苦,咀嚼之,則淡而似有味;也似人生,困厄之后方能領悟淡然的真諦——“一蓑煙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