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戰(zhàn)
摘 要:1925年11月,奉系高級將領郭松齡發(fā)起反奉軍事行動,張作霖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向以侵略中國東北為己任的關東軍,趁機欲索取更多的侵略權益,以軍事實力相助與之草簽了賣國密約的張作霖,對于擊敗郭松齡軍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郭松齡事件,可以看出關東軍已經(jīng)成為日本帝國主義覬覦中國東北最為倚重的一股侵略力量。
關鍵詞:關東軍;郭松齡反奉;張作霖
本文為遼寧社會科學院2015年度課題Lnsky15zx92號成果
1919年4月11日,根據(jù)政府敕令第94號,日本關東軍正式成立,其前身為日俄戰(zhàn)爭后設立的關東都督府陸軍部所屬部隊。關東軍下轄有1個輪換師團和6個獨立鐵道守備隊,總兵力約為1.5萬人。至九一八事變以前,關東軍不斷地尋機制造事端,干涉中國內(nèi)政,圖謀攫取新的侵略權益,把滿蒙并吞入日本的版圖,是日本帝國主義推行“大陸政策”的前驅。武力鎮(zhèn)壓郭松齡反奉,就是關東軍系列侵略行為當中的一個突出事例。
1925年11月22日,深受國民革命運動影響的奉系精銳第三方面軍副軍長郭松齡,因不滿張作霖、楊宇霆等人飛揚跋扈,窮兵黷武打內(nèi)戰(zhàn),“關外一片沃野,可以經(jīng)營開發(fā),不宜在關內(nèi)搶奪地盤,以致引起戰(zhàn)爭”,[1]使得人民難以安生,甚至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來換取日本人的支持援助,“然因內(nèi)亂而引入外國軍隊自衛(wèi),余竊以為恥”,[2]于直隸灤州率所部7萬余人反奉。郭松齡將部隊改編為東北國民軍,11月27日進占山海關,12月5日拿下錦州,兵鋒直指奉天。
郭松齡起兵之初,關東軍尚未清楚掌握郭反奉的真實意圖,和他一旦取得政權會對日本的擴張政策采取何種態(tài)度,因此密切關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同時派遣參謀浦澄江中佐專程前往昌黎郭松齡駐地,試探郭本人并加以脅迫利誘。11月27日雙方會面時,浦澄江公然威脅郭松齡,要他保證承認日本在滿蒙的“特殊權益”,如不然關東軍“定會采取適當措施”進行武裝干涉。郭松齡要求日本方面嚴守中立,不得向奉張當局提供一應軍事支援。會談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依據(jù)郭、浦兩人首次會談的情況,關東軍初步得出如果郭松齡上臺,“顯然將以國民黨政策主張為綱領”,導致“在我國國防以及滿蒙政策方面會出現(xiàn)令人擔憂的事態(tài)”。[ 3]盡管如此,關東軍并沒有完全放棄拉攏引誘郭松齡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所用的努力打算。
郭松齡反奉期間,多次通電聲明尊重和承認以往中國歷屆政府與各國簽訂有關東北問題的國際條約, 但郭松齡顯然明確反對外國侵略勢力插手利用此次事件,通過扶持奉張當局來獲取新的不平等條約,“惟在本軍舉事以后,抵奉以前,其軍事期間,各省政府或張氏個人與外人所定一切新條約、契約,均不能承認有效?!盵4]平素具有愛國思想的郭松齡,自身更不會做任何喪權辱國的事情。與郭松齡的意愿相違,慣于趁火打劫的日本帝國主義,不會輕易放棄這一攫取擴張權益的機會。當郭松齡司令部進駐溝幫子時,關東軍代表浦澄江中佐再一次會見郭松齡,聲稱只要郭同意將金州、復州、蓋平、海城等地方割讓給日本,“將關東州的界線向北擴展到遼陽縣”,[5]關東軍就將全力助郭取得東北政權。郭松齡對日本的無理侵略要求加以嚴詞拒絕,“甚至拍桌子,談判遂決裂”。[6]
關東軍接觸郭松齡的前后,日本駐奉天總領事吉田茂、關東廳長官兒玉秀雄、滿鐵株式會社社長安廣伴一郎,亦先后致電外相幣原喜重郎、首相加藤高明,強調“郭軍進入滿洲是對日本在滿蒙權益的重大威脅”,請求政府“必須援助張作霖”。[7]考慮到關東軍和其他駐滿派出單位,日本軍部、外務省的意見,12月7日召開的政府內(nèi)閣會議,大體上確定采取“援張排郭”的事件對策方針。7日當晚,關東軍參謀長齋藤恒少將從旅順急速趕到奉天,與張作霖舉行秘密會晤。齋藤恒提出將間島地區(qū)的行政管理權移交給日本,日本僑民在東三省及內(nèi)蒙古東部享有與當?shù)刂袊送鹊木幼嗪徒?jīng)營權等4項侵略要求。做為交換條件,齋藤恒承諾日本將從軍事、財政上全面援助奉張,由關東軍出面發(fā)表明顯只針對于郭軍方面的嚴重警告,形勢緊迫時關東軍還可直接出兵驅逐郭軍。處于極度危急關頭的張作霖,當即答應了日本的全部條款,與齋藤恒草簽下密約。張作霖和日本人各懷心思彼此勾結,共同鎮(zhèn)壓郭松齡反奉。
根據(jù)跟張作霖之前的約定,1925年12月8日,關東軍司令官白川義則大將代表日本政府發(fā)出第一次嚴重警告。警告宣稱日本帝國在滿蒙擁有的“權利、利益頗為重大”,禁止郭、張兩軍于南滿鐵路附屬地及附近地區(qū)作戰(zhàn),若某一方不顧警告,“因戰(zhàn)斗或騷亂之故,致使此重大之帝國權利、利益,有招至損毀及危害之虞時,”“本司令官當然不得不采取必要之措施”。[2]張作霖統(tǒng)治的重要區(qū)域包括大本營奉天在內(nèi),大多與南滿鐵路沿線緊密毗連,關東軍的警告名義上屬于發(fā)給交戰(zhàn)雙方,其實質卻是為郭軍的進攻行動設置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明顯有利于張作霖鞏固現(xiàn)有控制的地盤,“給正在向奉天進擊中的郭軍以重大的打擊?!盵7]郭松齡為此曾要求關東軍明示“日本守備區(qū)域”的具體界限范圍,日方代表沒有給予正面的答復。
12月13日,郭部第2軍馬恭誠旅進抵營口遼河岸邊,防守營口的張作霖軍隊倉皇撤走,郭軍可望在沒有違反8日關東軍警告的前提下,不經(jīng)戰(zhàn)斗進入營口市區(qū)。侵略中國東北最為積極的關東軍,事先沒有請示政府和軍部,白川司令官既擅作主張,命令駐守大石橋的獨立鐵道守備隊第三大隊長安河內(nèi)勇中佐赴馬旅發(fā)出最后通牒,卻蠻橫地不準郭軍進入營口市區(qū)。郭松齡雖幾次設法與關東軍方面進行交涉,均無果而終。不想與關東軍發(fā)生直接武裝沖突的郭松齡,迫不得已下令馬旅從營口退走。由于關東軍的粗暴干預,使郭松齡原本制定的從錦州、營口兩路夾擊奉天省城,一舉圍殲張作霖軍隊主力的戰(zhàn)略部署無法實施,戰(zhàn)爭的態(tài)勢開始變得對郭軍不利。
12月14日,日本政府決定由關東軍再次出面發(fā)表警告,明確禁止在南滿鐵路附屬地周邊20華里范圍之內(nèi),有任何“直接戰(zhàn)斗動作”或“擾亂我附屬地治安的軍事行動”。[7]16日,白川司令官奉命發(fā)出第二次嚴重警告。關東軍的警告及最后通牒,嚴重地干擾和阻滯了郭軍正常的軍事行動,“因此郭軍進退維谷”,[8 ]“是日本以支援張作霖為目的軍事干預的一種征兆。”[7]
與郭松齡反奉相始終,關東軍一直著手采取軍事應對行動,以強有力的軍事實力當后盾,做為解決郭松齡事件的最終手段,在決定勝負的巨流河之役里發(fā)揮出關鍵性作用。
11月27日郭軍部隊占領山海關,打開了進入東北的大門。關東軍從即日起調遣軍隊,遼陽駐軍的一部分兵力進駐奉天省城。隨著日張之間密約的簽定,日本全力援助張作霖。12月8日,日本政府要求關東軍將部隊“作適宜之配置”。9日,第10師團主力等關東軍骨干部隊調至奉天。白川義則同時致電陸軍省,請求中央速派兵力來滿洲增援。12月15日,郭軍推進至新民白旗堡,奉天形勢愈發(fā)緊張。日本政府于當天舉行緊急會議,決定由國內(nèi)駐軍第12師團抽調步、騎、炮兵2500余人組成第一混成旅團,和駐朝鮮龍山日軍中調出步兵大隊、野炮兵中隊各2個約1000名官兵,以保護日僑的安全為由增兵到中國東北,歸齋藤義夫少將統(tǒng)一指揮,于19日全部抵達奉天,擔負起維持奉天城內(nèi)秩序和防御奉天的任務。原在省城的張作霖軍警部隊,則大部開拔至巨流河前線,增強了奉張軍隊同郭軍決戰(zhàn)的力量對比。
12月15日,關東軍單方面宣布將奉天、遼陽、大石橋、撫順、鐵嶺、開原、長春等14個城鎮(zhèn)劃分為“絕對禁止武裝部隊進入?yún)^(qū)域”,開始向鐵路附屬地20華里區(qū)域內(nèi)派出警戒部隊,占領并控制鐵路沿線的要沖地帶。18日,關東軍司令部亦由旅順臨時移駐到奉天,加強對集中于奉天地區(qū)日軍各部的指揮。日軍官兵氣勢洶洶,在鐵路附屬地周圍構筑布署防御陣地,限制行人出入,奉天全城充斥著臨戰(zhàn)前的氣氛。安插進郭軍內(nèi)部的關東軍諜報人員,將獲取有價值的軍事情報及時地提供給奉張軍隊。日本帝國主義并向奉系當局提供金錢、彈藥裝備資助,用來打擊郭松齡國民軍。由于有日本的大力扶持,張作霖重新?lián)Q發(fā)出力量,“只要東三省尚存一兵一卒,則非將郭擊潰消滅不可”,[2]從吉林、黑龍江兩省調集援軍,同已在前方的奉軍部隊會合,與郭軍決一死戰(zhàn)。
12月21日,奉、郭兩軍在巨流河一線展開決戰(zhàn)。奉軍右翼為張作相統(tǒng)率的吉林省軍,左翼吳俊升黑省部隊,中路屬張學良指揮的第三方面軍。郭松齡同樣將所部分為三路迎敵。奉軍各部均委派有日本軍事顧問,謀劃制定奉軍的戰(zhàn)役部署指揮,“在奉軍背后指導了對郭軍的作戰(zhàn)”。[7]關東軍林大八中佐“親自到新民前線,為奉軍布置炮兵陣地?!盵9]荒木五郎少佐率領由10幾名關東軍預備役軍人組成的炮兵隊,攜帶15厘米口徑的重炮直接參加戰(zhàn)斗,和奉軍炮兵一起轟擊郭軍,給郭松齡部隊的進攻和防守造成很大危害。關東軍空軍出動和奉軍飛機聯(lián)合,猛烈轟炸郭軍陣地。23日,根據(jù)郭松齡軍隊里日本間諜提供的絕密軍事情報,奉軍偵知郭軍兩翼兵力空虛,實施迂回包抄,切斷郭軍后路。是永重夫帶領黑龍江騎兵隊伍,襲擊位于郭松齡部側后方的白旗堡,燒毀糧秣庫和彈藥庫,迫使郭軍的后勤供應面臨極大困難。郭松齡三次組織人馬突圍沒有成功,陷入危急境地。多數(shù)郭軍將領表示不能再戰(zhàn),主張向張作霖請降。郭松齡無奈之下離開部隊逃難,被捕后慘遭殺害。
郭松齡反奉失敗的結局,主要原因在于關東軍的武裝干預,“日本通過關東軍的兩次警告和向滿洲出兵,始終給張作霖以有形無形的援助?!盵7]關東軍已然取代滿鐵,開始在日本擴張滿蒙的征途中發(fā)揮主導作用,隨后又相繼制造皇姑屯事件,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占領全東北,成為中國東北人民最兇惡的敵人。
參考文獻
[1]王之佑.張作霖擊敗郭松齡的經(jīng)過[A].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35)[c].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63.
[2][日]東亞同文會編.對華回憶錄[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天津市政協(xié)編譯委員會編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大本營陸軍部(摘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章伯鋒,李守一.北洋軍閥:1912—1928(5)[M]. 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
[5]羅靖寰.我所知道的張作霖的對日外交[A].天津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二)[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6]魏益三.郭松齡反奉親歷記[A].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35)[C].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63.
[7][日]鈴木隆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東北的侵略[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8][日]滿洲國史刊行會編.滿洲國史(總論)[M]. 哈爾濱: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1990.
[9]陶尚銘,關根勤.張作霖與他的日本顧問[A].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51)[C].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