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摘 要:本文通過綜述歷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民族和族群概念的界定,試圖使讀者理解這兩個概念都有特定的內涵,不能互相取代。準確地把握它們的含義和關系,有利于正確地指導民族工作。
關鍵詞:民族;族群
三十余年來,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的專家學者們,圍繞“民族”與“族群”概念的界定這一問題紛紛著書立說,提出了諸多的有價值的觀點,不斷將這一問題的研究推向深入?!白迦骸焙妥迦豪碚摰囊牒吞接憣ξ覈嗝褡宥辔幕纳鐣M行細化分類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民族研究涉及民族實體權力和利益方面的問題,所以必須弄清二者含義的關系。
1 關于“族群”的界定
來自西方的“族群”觀念是多種群體分類的一種方式。20世紀30年代開始使用,被用來描述兩個群體文化接觸的結果。二戰(zhàn)后,族群一詞被用來取代英國人的“部族(Tribe)”和“種族(Race)”。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族群”概念的廣泛使用,對這一概念的研究也就繁衍出許多不同的含義。
20世紀60年代以來,港臺學者傾向于將ethnicgroup譯為“族群”,大陸學界也逐漸地接受了這一翻譯。但臺灣學者將這一概念放大應用于典型的“社會群體”(socialgroup)的范圍,易引起概念的泛化。并且西方學者對該詞的釋義本身分歧較大,使得該詞在中國也是眾說紛紜。一般學術術語的穩(wěn)定應用,通常是以收錄于學科性或專業(yè)性詞典為標志的?;诖耍宄癳thnicgroup”是什么?還得揣摩西方相關論著對該詞的闡釋。
最早收錄“族群”詞匯的是《韋氏新國際詞典》當中。根據該詞典的定義,“族群”有如下含義:非猶太教或非基督教的異教徒;具有文化傳統(tǒng)、心理特質和體形特征的共同體;起源于異邦的原始文化。
1975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兩位教授,N.格拉澤和D.P莫尼漢在其著作中將族群定義為:族群是指一個較大的文化和社會體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質的一種群體;其中最顯著的特質就是這一群體具有的宗教的、語言的、習俗的特征,以及其成員或祖先所共有的體質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
在中國,人類學界對馬克思.韋伯的定義接受較多。韋伯認為,如果那些人類的群體對他們的共同世系抱有一種主觀的信念,或者是因為體質類型、文化的相似,或者是對殖民和移民的歷史有共同的記憶,而這種信念對于非親屬社區(qū)的延續(xù)是至關重要的,那么這種群體就被稱為族群。
近年來,中國人類學界的學者們,結合本土實際,對“族群”一詞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文化學詞典》中對“族群”的解釋是這樣的:“一種社會群體。它根據一組特殊的文化特質構成的文化叢或民族特質而在一個較大的文化和社會體系中具有一種特殊的地位?!谧诮?、語言、生活方式、文化傳統(tǒng)的整體方面的特征,以及在民族和地理的共同淵源上,使它有別于其他的社會群體……”
除了上述定義外,被人類學界所推崇的概念是“指一個較大的文化和社會體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質的一種群體;其中最顯著的特質就是這一群體的宗教的、語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員或祖先所具有的體質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p>
2 關于“民族”的界定
建國以來,我國開展過多次規(guī)模不同的討論。斯大林對“民族”的定義是建國以來最流行的最具權威性的定義。斯大林在1913年提出的“民族”含義即“四個特征”:“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斯大林的“民族”概念有別于“種族”和“部落”,強調民族不是普通的歷史范疇,在他們這些有關“民族”的討論中,他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邏輯和概念體系,其核心是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發(fā)展階段論來定義各個歷史階段的民族含義與性質。斯大林的這個定義堅持4條同時并用,缺一不可。只有一切特征都具備時才算是一個民族。
漢語“民族”概念是伴隨著中國所經歷的劇烈時代變遷而產生的,它的出現(xiàn)與演變也見證了中國由傳統(tǒng)國家向現(xiàn)代國家轉變的艱難而復雜的歷程。古代中國所崇尚的觀點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且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即已形成華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地域群體的分類觀念。在中國的古代文獻中,“民”一般指百姓、平民,“族”一般指宗族、家族。當代中國的“民族”概念有其特殊性。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關于“民族”的詞條認為“民族、部落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人們共同體,而民族則是以地緣關系定義為基礎的人們共同體。種族屬于生物學范疇,而民族屬于歷史范疇。”
最近有學者提出“中國特色的民族概念”,有的學者則對此進行回應,認為1949年前的中國“民族”概念并非“舶來品”,而是本土產生的概念。
3 關于“民族”與“族群”關系的討論
2007年12月,中國當代民族問題戰(zhàn)略研究基地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辦了題為:“族群、民族:概念的互補還是顛覆”的專題學術研討會。此會議對“民族”、“族群”等概念的研討較為深入,但對“民族”與“族群”的適用范圍及相互關系方面的探討缺乏共識。充斥著“民族”與“族群”究竟應該使用哪一個的爭論。
“ethnicgroup”被翻譯成“族群”傳入中國后,有學者主張用“族群”替代“民族”,但綜合西方學者對“ethnicgroup”的解讀,相對“民族”而言,“ethnicgroup”是按某種標準劃分的人群共同體,可以包括民族的次級群體,也可以指與特定“民族”無聯(lián)系的人類群體,譬如,“打工族”“月光族”等,且具有較強的學術指向性及其文化性;而漢語語境中的“民族”概念無論在國家層面、地方層面還是個人層面都已經固化和內化,最重要的是“民族”的出現(xiàn)是和國家、政治密切相關的,“民族”與“族群”相比更具有政治性和法律性。
總之,民族、族群、Nation,Ethnicgroup這些概念都是工具性的,針對不同的情境使用,每個概念背后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象征。“族群”和“民族”既不是對等的關系,也不是廣義和狹義的關系?!白迦骸备拍顟撌恰懊褡濉备拍畹难a充,是對“民族”的細化研究。雖然象有些學者認為的那樣,“族群”的邊界可以無視“民族”的邊界,“族群”有它的彈性范圍,但它還遠遠不能和我國56個“民族”或者55個少數民族相對應。從“民族”概念的使用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來看,仍用“民族”代表56個民族,用“族群”表示民族內的各次級層次為好。組成一個“族群”的人們可能是一個“民族”內的一部分人群,,也可能是不同“民族”的某一層次的人群,也可能是未識別民族的成員?!懊褡濉焙汀白迦骸钡母拍钏婕暗降氖且粋€個復雜的社會利益群體,所以不管在文章中還是在實踐工作中,對它們的表述不能混同。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多元文化的國家,應該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也應把建立統(tǒng)一富強的國家,保持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作為學術爭鳴努力實現(xiàn)的理想。
參考文獻
[1]《民族與族群之辯》,史成虎,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年4月。
[2]《關于“民族”與“族群”概念的反思》,何菊,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3]《“民族”概念的困境、原因及建議——兼論馬克思主義民族概念》,陳茂榮,云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
[4]《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馬 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