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睿
“講故事”比“講道理”更能打動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就是“講故事”的高手,無論是出訪時的演講、會議上的發(fā)言、調研時的談話,還是報紙上的文章,臨別時的贈言,他都講個故事,有時還不止一個。這些故事,既拉近了與聽眾(讀者)的距離,也有很好的說服力。例如,2015年9月他訪問美國時,他以“‘柳林海號遠航”和“汶川地震‘愛的包裹”的故事開場,感動了美國人。無獨有偶,莫言在寫作時也擅長“講故事”。他之所以能在中外著名作家中脫穎而出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會“講故事”。同樣,我們在寫作時,也要擅長“講故事”,使作者、讀者和寫作對象“三位一體”,即作者創(chuàng)造具體可感的形象,這種形象(寫作對象)是能調動讀者感受、聯(lián)想和想象的圖景,讀者因此而在頭腦中浮現(xiàn)出生動可感的畫面或場景,誠如,作者、讀者與寫作對象就能“同頻共振”。
【寫作攻略】
一、介入自我,先聲奪人——諾獎作家也善于從“我的故事”開講
講故事比講道理更有用,講好自己的故事,會“一曲菱歌敵萬金”。大隱隱于市,有些文章,表面上看似思想深刻、知識廣博、辭藻華麗,其實并不能代表作者具備了深厚的文學功底。在大多數情況下,一些微小的故事,更能打動人,真正的好文章,往往從故事開始,或者用故事說話,莫言之所以能在中外著名作家中脫穎而出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會“講故事”。羅馬尼亞諾獎作家的獲獎感言,就是從一塊手絹的故事開始的,那一塊手絹印刻著他對生活、對童年最深刻的記憶。我們寫文章,不要總是以偉人的口氣指點山河、臧否人物,唯獨沒有“自我”,而應該摒棄“代圣人說話”的思維方式,樹立“講故事”的理念,通過“我”的觀察和感知來“講故事”,用“故事”詮釋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理解,使讀者在情感上產生一種親近感和認同感。例如:
上初中那年,我回到了南方??傄詾?,雪,會像在北方一樣,像一個很有“范兒”的明星,到了冬天,就會如期而至。于是,在冬夜里總有一個美麗的夢伴著我:白雪皚皚的世界里,我襲一身紅裙,在雪中輕歌曼舞,漫天的雪花飄灑在我的紅裙上,飄浮在我的發(fā)梢上,飄落在我的指尖上,數不清的雪花與我共舞,我們在天地間盡情地舞動,跳出了一支又一支華麗而歡愉的舞曲給大地,給心靈如雪一般純凈的人們。(2015年天津卷高考作文《范兒》)
不需要更多的議論,就是這樣鮮活的“夢見范兒”的故事,就能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樣的故事,也能喚醒讀者沉睡的記憶,使讀者為之頷首稱許。
二、調整視角,相機轉述——文中有“我”“我看見……”“我聽說……”
高爾基說:“文學即人學。”我們寫作文,必須文中有“我”,這個“我”,并非狹隘意義上的個體的“我”,而是融入寫作主體感受、體驗和情感的“真我”,這種感受、體驗和情感,可以通過第一人物來表述,也可以通過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來轉述。許多情況下,“我”并沒有親臨現(xiàn)場看到什么,只是“道聽途說”一些情況,寫作時,我們就要想辦法將這些“道聽途說”的東西轉換為自己親眼看到的東西。傳統(tǒng)相聲《扒馬褂》即反映了這種現(xiàn)象:一人說大話,另一人就百般圓話,說大話的那人總是說“我看見……”其實,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在聊天時,也多以“那天我看到”作為開頭,以吸引聽眾,滿足聽眾的好奇心,使聽眾感到自己聽的是真事。寫作文更是如此,我們應運用多種方法將“我”置身其中,或站在旁邊,客觀“轉述”,或退居幕后,冷靜“旁白”,或穿越古今,心靈“對話”,從而通過對現(xiàn)場的模擬,吸引讀者如臨其境、如睹其人、如聞其聲,增強故事的真實性和可信性,產生一種直入對方骨髓的感染力量。例如:
我聽說這樣的故事。她,一個命運多舛的姑娘,家境貧寒,連初中都沒有讀完,只能在街邊給人洗碗??吹胶⒆拥漠嫲?,喜歡畫畫的她,眼睛中有一種特殊的光彩。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爭取到一個在藝校當清潔工的機會,她常常用學生的廢畫紙畫,為了能得到專業(yè)訓練,她不要工資,只求學校同意她干完活后去上課。就這樣,她最后圓了自己的夢。她就是鄧軒。這樣的故事,相信,在你的身邊,也時常發(fā)生著。(《夢想像花一樣綻放》)
這樣的故事,“我”的參與度并不高,只是從一個旁觀者或旁聽者的角度去記敘事情,雖有主角之名無主角之實,但可對整個事件起到推動作用。這樣的視角,也能引領讀者入其境,會其神,為之關注留神。
三、關注細節(jié),打造“亮點”——講細節(jié)讓故事變有趣
一位哲人說:“讀者還有更廣泛、更深層次的需求,如果他們的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逃走……我們忽視了一個所有讀者最普遍的要求,一個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給我講一個故事,看在老天爺的分上,讓它有趣一點?!蹦缘墓适轮杏性S多傳神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看似尋常最奇崛。因此,我們要樹立“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理念,以一滴水來折射太陽的光輝。我們要用一雙聰慧的眼睛,細心觀察生活,及時捕捉“動情點”,抓住自然中的一排大雁、一葉嫩芽、一條小河,人世間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等等,或運用“白描”手法簡筆勾勒,三言兩語概括事物的特征,或運用“蒙太奇”手法巧妙鏈接,將不同地點、不同距離、不同角度富有特點的對象,按照特定主題組合起來,說明同一或不同道理。這樣選擇最能表現(xiàn)對象特征的典型細節(jié),從細微處入手,從關鍵處入手,就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增強內容的真實性、生動性和感染力。例如:
我聽說過這樣的故事:在一個車間,機器正在快速地運轉著,此時車間里只有一名男工人和一名女工人,突然,意外出現(xiàn)了,運轉著的電梯出現(xiàn)了故障,而這兩名工人,同時抓住了一根竹竿,而這根竹竿也是搖搖欲墜,只能承受一個人的重量,而這時女工人低下頭緩緩地說:“我還有兩個孩子”,男同事只是向她微笑著說“好好照顧你的孩子”,便松開了那只緊抓著竹竿的手。(2015年北京卷高考作文《深入靈魂深處的熱愛》)
這樣的故事,并沒有講什么豪言壯語,為什么能讓讀者如此怦然心動?因為,濃墨重彩的細節(jié)描寫,既使寫作對象具體可感,又使讀者如睹其人,如聞其聲,自然而然地與作者、寫作對象“同呼吸、共命運”。
四、創(chuàng)意“構思”,相機“點評”——盡量把故事講得新穎、深刻一些
講好自己的故事,既要注意“講什么”,還要注重“怎么講”。我們所講的故事,不能總是大家所熟悉的陳谷子爛芝麻,看(聽)了第一句,便知第二句及結尾,因此,“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我們要善于創(chuàng)新,像莫言那樣,“用自己的方式,講自己的故事”。所謂“自己的方式”,就是相機運用自己最拿手的構思方式(抑揚法、懸念法、對比法、誤會法、巧合法、象征法、鋪墊法、擒縱法等),或巧設懸念,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錯;或構成對比,使故事反差強烈,虛實相襯;或精心布局,使故事前后呼應,結構嚴謹,或運用精彩回放,使故事一曲三折,扣人心弦,等等。同時,為增強故事的深度、廣度和厚度,我們還要在“講故事”之后,相機進行“點評”,或總括要義,或點其精髓,或概括要點,或探幽索隱,話不在多,精辟就行,句不在長,簡練則靈,從而使“述”“議”一體,相得益彰。只有這樣,我們的故事才能尺水興波,別具一格,“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際,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例如:
霸王一生的最愛有兩樣,一個是虞姬,一個是我。虞姬已以身殉霸王,我作為天下第一名馬,豈能不以身效法?但我畢竟是馬,不知可否如愿?我被老者帶回江東后,唯一能做的就是絕食,老者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摸著我的頭,愛憐地說:“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甭犃死险叩脑挘宜坪趺靼琢擞⑿鄣暮x:天下無常勝英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霸王如此,我也如此。(2015年北京卷高考作文《假如我與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這個故事采取創(chuàng)新的形式,將“我”化身為“烏騅”,敘述了與英雄相處相知的過程,結尾畫龍點睛,使文章具備了溫度和厚度。正因為這樣“講”故事,讓讀者對曾經熟悉的“舊事”有了“陌生”的感覺,不禁興趣為之激發(fā),情感為之起伏。
【經典借鑒】
假如我與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自小我便喜歡唱《七子之歌》,自小我便欽佩聞一多先生的詩才與人品,自小我便奉聞一多先生為我心中的愛國英雄。
這一晚,我躺在床上,捧讀著聞先生的《紅燭》,讓他的詩陪我入眠……
時鐘定格在1946年7月15日,抬起頭便看到了“李公樸追悼大會”一行字,我的心沒來由地顫抖了一下。記得這是不同凡響的一天,對的,聞一多先生就是逝世于這一天。想到這里,趁追悼會還未開始,我要去阻止聞先生的公開演講。
這時,聞先生還沒有來。我便朝他來的小巷走去。迎面走來一個人,他戴著一副圓眼鏡,一件粗布長衫,一頭蓬松黑發(fā),一臉剛毅不屈。雖然我原來不曾與聞先生見過面,但我一眼就認出這便是聞一多先生了。
聞先生并不認識我,也就看也沒有看我一眼,直直地前往李公樸先生的追悼大會現(xiàn)場。我上前攔下他說:“聞先生,您不能去,場內有特務,太危險了?!甭勏壬沉宋乙谎?,冷冷地答道:“若無危險,何謂救國?”
如我所料,充滿了熱血和剛性的聞先生,豈是我可以輕易阻攔的?
看著他遠去的背影,我沖著他說:“先生,您的妻子和孩子們盼著您早點回家?!?/p>
這一次,他回過頭來,細細地打量了我一眼,深情地說:“謝謝你!我會的?!比缓螅~著堅定的步伐繼續(xù)向前。
他一定知道,他走向革命的舞臺,也是走向犧牲的前線,但他堅定不移,一往無前,無人能阻攔。
追悼會上,這位的民主戰(zhàn)士,慷慨激昂地向民眾做了最后一次演講,他說:
“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精神,我們隨時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蔽蚁裨趫龅乃新牨娨粯樱簧钌畹卣鸷沉?。
當我再次回過神,簡短的追悼會已經結束。環(huán)顧四周,已沒有了聞先生的身影。此時,天色漸暗,陰云低沉,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轉身便飛奔出會場,去尋找聞先生。
我是在那條小巷最后一次看到聞先生的。巷子里沒有一個人,只有悲憫的過堂風讓人感到寂靜和悲涼,在小巷深處,我看到了聞先生,他倒在血泊里,汩汩的鮮血還在他身上的十幾個彈孔中不斷涌出??匆娺@場景,我覺得自己喘不過氣來了,我的心一陣一陣地疼,我的喉嚨不聽使喚地發(fā)出不成語調的聲音,我的身體更是不由自主地瑟瑟發(fā)抖。
在聞先生的遺體前,我愣愣地站了半晌,才低聲地說:“聞先生,您不是知道妻子和孩子們還在等您回家嗎?”
您說:“個人之于社會等于身體的細胞,要一個人身體健全,不用說必須每個細胞都健全。”
聞先生的聲音仿佛飄蕩在周圍,我看見聞先生流在地上的鮮血化為一面旗子,漸漸變大,變紅,紅得像冉冉升起的朝陽。我想,這便是聞先生渴望升起的紅旗了。
“聞先生,原來以為您只是一位詩人。”我喃喃地說。
您說:“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p>
此生有幸,我得以與我心中的英雄生活了一天,雖然是在我的夢境里,但是那面血染的紅旗,卻永遠飄揚在我的心中。
【賞析】這是2015年北京優(yōu)秀高考作文。作者虛擬了“我”與聞一多相處的兩三個場景,講了幾個動人的故事,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激蕩著讀者的心,以聞一多的詩句和語言,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這樣,讓“我”來講述故事,就促使讀者與作品產生了“心電感應”,共享了情感的騰挪跌宕,共建了生命的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