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平武縣土地利用現狀及利用強度分析
曾 雨 晴
(四川師范大學 地理與資源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以平武縣2010年的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為基礎,利用GIS技術,分析平武縣土地利用數量結構、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強度,對平武縣土地利用現狀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結果表明:受自然條件尤其是地形條件以及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影響,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土地利用強度、空間分布、數量結構區(qū)域差異很大;平武縣土地利用現狀以林地為主,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北部的鄉(xiāng)鎮(zhèn);其次是耕地,主要分布于東南部和南部的鄉(xiāng)鎮(zhèn);其他土地利用類型穿插分布于耕地和林地之間。
關鍵詞:土地利用現狀;GIS;土地利用強度;平武縣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5.002
中圖分類號:X825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5-08-29
作者簡介:曾雨晴(1990—),女,四川綿竹人,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城市土地管理與房地產開發(fā)。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我國土地資源后備不足,而在土地利用過程中存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城鎮(zhèn)建設占用大量土地、耕地質量退化等一系列問題[1]。如何實現土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如何實現土地利用中經濟、社會、生態(tài)效益的有機統一,成為我國實現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經濟“四位一體”發(fā)展戰(zhàn)略、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是對土地的類型、數量結構、空間結構、空間分布及其空間組合情況進行綜合評價的過程[2],揭示土地資源的空間特點和綜合利用狀況,診斷各種土地資源在地域組合上、結構上和空間配置上的合理性,明確土地資源開發(fā)利用的方向與重點,為制定相關土地政策提供科學參考[3—4]。本文基于2010年的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利用GIS技術,對平武縣土地利用數量結構、空間結構和利用強度進行了綜合性系統分析,為實現平武縣經濟的“四位一體”發(fā)展,為土地利用結構優(yōu)化、土地資源的挖潛以及更好地保護土地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1研究區(qū)概況與數據來源
平武縣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上游,介于東經103°50′—104°58′、北緯31°59′—33°02′之間,全縣幅員面積5 974km2,轄9鎮(zhèn)16鄉(xiāng)。屬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豐沛,年均降水量介于900—1 200mm。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為極高山、高山,向東南漸次過渡為中山、低中山和低山。
圖件資料為2010年土地利用現狀圖、平武縣行政區(qū)劃圖、耕地類型圖,文本資料為2010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臺賬及綿陽市2011年統計年鑒。運用ArcGIS10.1軟件對研究區(qū)相關信息進行提取分析。
2研究方法
土地墾殖率反映了土地資源的利用強度,公式如下[3]:
式中,K——墾殖率,G——耕地面積(hm2),M——土地面積(hm2)。
3結果分析
3.1土地利用數量結構分析
利用ArcGIS Desktop 10.1將土地利用現狀圖中的相關數據進行提取分析,得到平武縣各鄉(xiāng)鎮(zhèn)土地利用現狀構成表(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平武縣的土地面積為597 400.88hm2,面積位居前三的是白馬藏族鄉(xiāng)、木皮藏族鄉(xiāng)、虎牙藏族鄉(xiāng),分別為78 478.14hm2、59 118.23hm2、48 020.86hm2,占平武縣土地面積比例分別為13.14%、9.90%、8.0%。面積最小的是舊堡羌族鄉(xiāng)、平南羌族鄉(xiāng)、水觀鄉(xiāng),分別為10 467.38hm2、10 022.80hm2、8 072.19hm2,分別占全縣土地面積的1.75%、1.68%和1.35%。各類土地以林地為主,其面積為497 884.27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比例高達83.34%;其次為耕地,占全縣土地面積的6.16%;比重最小的是園地,只占0.08%。
從耕地數量上看,全縣耕地面積36 807.70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6.16%,面積最大的是南壩鎮(zhèn)5 070.97hm2,其次是龍安鎮(zhèn)3 168.39hm2,最小的是白馬藏族鄉(xiāng)僅為235.32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0.64%。從林地面積看,全縣林地面積占83.34%,白馬藏族鄉(xiāng)、木皮藏族鄉(xiāng)、泗耳藏族鄉(xiāng)面積最大,分別為36 375.94hm2、54 656.48hm2、35 530.23hm2;各鄉(xiāng)鎮(zhèn)中森林覆蓋率均較高,除虎牙藏族鄉(xiāng)(60.17%)、白馬藏族鄉(xiāng)(71.84%)、龍安鎮(zhèn)(79.22%)、南壩鎮(zhèn)(79.81%)相對較低,其余鄉(xiāng)鎮(zhèn)森林覆蓋率都大于80%,其中大印鎮(zhèn)、闊達藏族鄉(xiāng)、木皮藏族鄉(xiāng)超過92%。園地、草地、建設用地等土地利用類型面積都相對較小。出現這種土地利用現狀與平武縣以山地為主的地形密切相關。
3.2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分析
表1平武縣2010年各鄉(xiāng)鎮(zhèn)土地利用現狀結構
行政區(qū)域行政區(qū)面積(hm2)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城鎮(zhèn)村及工礦用地(%)水域灘涂及水庫等(%)其他用地(%)南壩鎮(zhèn)32377.7615.660.1379.811.170.880.841.50龍安鎮(zhèn)18357.5717.260.1279.220.081.661.640.02壩子鄉(xiāng)14843.4514.730.3682.920.870.330.470.33響巖鎮(zhèn)24382.8010.600.1883.550.960.573.310.83古城鎮(zhèn)17561.1712.860.0084.790.940.520.850.03水晶鎮(zhèn)21719.349.160.0587.680.350.410.661.70鎖江羌族鄉(xiāng)24992.047.970.2790.550.540.030.170.46大橋鎮(zhèn)25096.139.030.4388.051.450.940.040.05平通鎮(zhèn)13378.9512.400.2184.620.760.710.540.77水田羌族鄉(xiāng)11372.3512.220.0085.070.490.101.061.06土城藏族鄉(xiāng)22082.087.080.0690.281.420.170.070.91豆叩鎮(zhèn)15028.7710.140.1485.313.090.220.290.80大印鎮(zhèn)25336.725.840.1892.051.250.040.170.47高村鄉(xiāng)18109.877.260.0091.110.350.320.660.28水觀鄉(xiāng)8072.1916.040.0080.901.280.230.261.28舊堡羌族鄉(xiāng)10467.388.460.0088.721.850.040.530.41闊達藏族鄉(xiāng)13834.676.230.0792.340.060.170.940.19徐塘羌族鄉(xiāng)12184.695.960.0490.003.160.050.350.43平南羌族鄉(xiāng)10022.807.460.0091.520.160.030.400.43黃羊關藏族鄉(xiāng)19984.642.050.0087.381.320.060.568.63虎牙藏族鄉(xiāng)48020.860.850.0060.1722.560.070.0316.32木皮藏族鄉(xiāng)59118.230.410.0092.451.390.030.025.69泗耳藏族鄉(xiāng)40142.200.740.0088.514.930.010.105.71木座藏族鄉(xiāng)12436.062.040.0087.910.060.060.049.89白馬藏族鄉(xiāng)78478.140.300.0071.849.020.070.5018.28平武縣597400.886.160.0883.344.100.270.525.53
注:數據是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圖提取所得,可能存在誤差。
利用ArcGIS Desktop 10.1計算各鄉(xiāng)鎮(zhèn)各類土地利用面積,并計算其占該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面積比重,并利用ArcGIS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將其分為5個等級,結果見圖1。
由圖1可以看出,各鄉(xiāng)鎮(zhèn)土地利用類型差異較大,呈現一定的空間集聚特征,這與鄉(xiāng)鎮(zhèn)的實際情況和地形差異等密切相關。耕地和建設用地主要分布于平武縣東南部和南部的鄉(xiāng)鎮(zhèn),這些鄉(xiāng)鎮(zhèn)多位于河流流經的地帶,地形相對平坦,為農業(yè)生產和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些鄉(xiāng)鎮(zhèn)包括南壩鎮(zhèn)、龍安鎮(zhèn)、響巖鎮(zhèn)、大橋鎮(zhèn)、古城鎮(zhèn)、壩子鄉(xiāng)
3.3土地利用強度分析
土地利用強度反映資源開發(fā)的廣度和深度,本文用土地墾殖率測算土地利用強度[4—5]。通過ArcGIS的統計分析功能,得到土地墾殖率相關數據(表2)。
表2平武縣2010年土地墾殖率
區(qū) 域墾殖率(%)區(qū) 域墾殖率(%)南壩鎮(zhèn)15.66高村鄉(xiāng)7.26龍安鎮(zhèn)17.26水觀鄉(xiāng)16.04壩子鄉(xiāng)14.73舊堡羌族鄉(xiāng)8.46響巖鎮(zhèn)10.60闊達藏族鄉(xiāng)6.23古城鎮(zhèn)12.86徐塘羌族鄉(xiāng)5.96水晶鎮(zhèn)9.16平南羌族鄉(xiāng)7.46鎖江羌族鄉(xiāng)7.97黃羊關藏族鄉(xiāng)2.05大橋鎮(zhèn)9.03虎牙藏族鄉(xiāng)0.85平通鎮(zhèn)12.40木皮藏族鄉(xiāng)0.41水田羌族鄉(xiāng)12.22泗耳藏族鄉(xiāng)0.74土城藏族鄉(xiāng)7.08木座藏族鄉(xiāng)2.04豆叩鎮(zhèn)10.14白馬藏族鄉(xiāng)0.30大印鎮(zhèn)5.84平武縣6.16
由表2可以看出,目前平武縣的土地墾殖率為6.16%。從各鄉(xiāng)鎮(zhèn)來看,龍安鎮(zhèn)最高為17.26%,其次是水觀鄉(xiāng)為16.04%,南壩鎮(zhèn)15.66%,墾殖率不足1%的有虎牙藏族鄉(xiāng)(0.85%)、泗耳藏族鄉(xiāng)(0.74%)、木皮藏族鄉(xiāng)(0.41%)、白馬藏族鄉(xiāng)(0.3%)。墾殖率大于平武縣平均值的鄉(xiāng)鎮(zhèn)有17個,占68%,小于平均值的占32%。墾殖率較高的鄉(xiāng)鎮(zhèn)與前面分析的耕地集中分布鄉(xiāng)鎮(zhèn)有一定的相似性,包括龍安鎮(zhèn)、水觀鄉(xiāng)、南壩鎮(zhèn)、古城鎮(zhèn)、壩子鄉(xiāng)等鄉(xiāng)鎮(zhèn)。這說明河流沿岸平原是耕地集中分布區(qū),同時也是土地資源開發(fā)比較早,比較完善的區(qū)域,以后需要加強這些區(qū)域的土地開發(fā)。
4結論
本文對平武縣2010年土地利用現狀及其利用強度進行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1)平武縣土地面積597 400.88hm2,各種土地利用類型面積鄉(xiāng)鎮(zhèn)間差異較大,主要以林地為主,比例高達83.34%;其次為耕地,占全縣土地面積的6.16%;比重最小的是園地只占0.08%。
(2)各鄉(xiāng)鎮(zhèn)土地利用類型呈現一定的空間集聚特征,林地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北部的鄉(xiāng)鎮(zhèn),耕地和建設用地主要分布于平武縣東南部和南部的鄉(xiāng)鎮(zhèn)。土地的開發(fā)利用強度與土地利用空間分布呈現較高的一致性。但是受到地形、氣候條件的影響,平武縣土地利用強度較低,需要采用科學手段與方法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本文從數量結構和空間結構對土地的結構進行分析,同時從墾殖率角度對平武縣土地利用強度現狀進行了分析,但是對土地現狀結構和利用強度的動態(tài)變化考慮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強土地利用現狀的動態(tài)分析和驅動力分析。
參考文獻:
[1]何小艷,唐承麗.衡陽南岳區(qū)土地利用現狀及其變化分析[J].貴州農業(yè)科學,2008,36(6):173—176.
[2]趙源.四川省金口河區(qū)土地利用現狀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37(32):15 926—15 955.
[3]王萬茂.土地利用規(guī)劃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4]楊沁汶,安祺,謝瑩,等.基于GIS的重慶市石柱縣土地利用現狀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9(12):87—94.
[5]莊大方,劉紀遠.中國土地利用程度的區(qū)域分異模型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1997,12 (2):10—14.
責任編輯:王洪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