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正鵬
(香港大學 英文學院,香港 999077)
2013年10月,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fā)布《2014-2016年高考高招框架方案(征求意見稿)》,提議從2016年起降低高考英語分值、增加語文比重,突出語文作為母語學科的重要地位、使英語回歸到學科應有的位置上,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考①。2014年5月18日,《錢江晚報》發(fā)文報道:從2017年起英語將不再參加統(tǒng)一高考,改為社會化考試②。新聞發(fā)布后,關于英語改革的討論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迅速擴散。截至5月19日,已有300萬網(wǎng)民參與討論,發(fā)表評論數(shù)已超25萬條③。不過,該報道并未得到官方證實。2014年9月3日,《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發(fā)布,規(guī)定:“保持統(tǒng)一高考的語文、數(shù)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雹苤链耍呖加⒄Z改革塵埃落定。本文以此次改革為契機,采用評價理論為話語分析方法,探索并呈現(xiàn)中國網(wǎng)民在參與英語改革相關討論的過程中建構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
語言態(tài)度是社會心理的反映,人們對某種語言的態(tài)度反映了該語言的社會地位和價值(高一虹、蘇新春、周雷,1998)。本文中,網(wǎng)民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既包括對英語本身價值的認識,也包括對英語學習的評價。關于國人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學界已有不少研究。學者們認為英語與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需求緊密相連(Adamson,2002;Lam,2002;Wen & Hu,2007)。在回顧不同歷史時期英語教育在中國的地位、主流文化對英語教育態(tài)度的基礎上,高一虹(2015)總結出國人對英語的矛盾態(tài)度:一方面我們將英語視為中國成為國際強國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英語卻被看作侵蝕漢語母語和母語文化認同的殺手;長期以來,國人多強調英語的工具性價值,忽略其文化內(nèi)涵;英語的工具與文化價值成二元對立關系。
對英語工具性價值的強調是國人英語語言態(tài)度的一個重要特征(Pan & Block,2011)。有學者對比分析了1981年和2006年的人教版英語課本,指出在課本中英語僅被視為一種了解世界的工具(Orton,2009a)。一項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師的問卷調查揭示了矛盾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部分教師認為英語學習浪費時間、占用過多社會資源、并非每個人都需要學習英語、英語學習導致母語文化認同喪失;另一方面,教師亦強調英語的價值,如開闊學生視野、利于求職、促進科學技術發(fā)展、增強經(jīng)濟合作等(Orton,2009b)。張娟(2011)對大學生英語語言態(tài)度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大學生肯定英語在中國的地位及社會價值、表現(xiàn)出英語語言的工具性態(tài)度。對英語威脅母語文化認同的擔憂是國人英語語言態(tài)度的另一個重要維度。有研究表明,我國大學教師和學生遭受“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困擾,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喪失了母語文化能力,無法用英語有效表達中國文化概念(肖龍福、肖迪、李嵐、宋伊雯,2010)。亦有學者指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缺失,呼吁在大綱制定、教材編纂、課堂教學等方面結合英語教學與中國文化(張為民、朱紅梅,2002)。另一些學者則表現(xiàn)出較低程度的文化認同焦慮,以開放多元的態(tài)度強調英語在開啟學生心智、培養(yǎng)跨文化思維能力、開闊國際視野等方面的人文價值(程曉堂,2014;劉道義,2014;李莉文、李養(yǎng)龍,2013)。從社會建構視角審視中國英語教育的學者摒棄僅將英語視為一種工具的觀點,對英語學習與母語文化認同相排斥的立場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已成為一門國際“交流共同語”(Jenkins,2007),學習者的動機不再局限于融入狹義的英美目的語文化,還包括成為想像的全球共同體成員(Ryan,2006),獲得想象的國際身份認同(Norton,2013)?!澳刚Z和外語、民族文化認同的維護與國際身份的獲得可以超越二元對立,以‘1 + 1 > 2’的‘生產(chǎn)性’態(tài)度來實現(xiàn)”(高一虹,2015:7)。中國人的民族文化認同并不會因為英語學習而喪失,反而會在全球交流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多元。
語言態(tài)度的研究主要有三種方法:直接法、間接法、社會態(tài)度分析法(societal treatment approach)(Garret,2007)。 在 直接法中,研究者多以問卷或訪談的形式直接詢問人們對語言變體的態(tài)度;間接法主要指“配對變語法”,采用多語者的不同變體錄音為刺激語料,請研究對象對錄音人作出評價,以引發(fā)語言態(tài)度的投射;社會態(tài)度分析法主要通過分析公眾領域中的各種話語類型(如語言政策文件、大眾傳媒素材、網(wǎng)絡評論等),透析語言態(tài)度背后的社會文化情境,揭示更深層次的語言態(tài)度。目前,語言態(tài)度的研究多采用前兩種方法,研究設計多為定量,社會態(tài)度研究法未得到足夠重視(Garret,2010)。鑒于直接法存在效度局限、間接法使用的材料真實性受到質疑,學者呼吁采用社會態(tài)度研究法,通過話語分析、民族志考查等質性手段深入研究語言態(tài)度(Garret,2007)。
高考英語改革是中國英語教育歷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可作為探究國人英語語言態(tài)度的切入點。鑒于目前的語言態(tài)度研究對話語分析關注不足,本文選取騰訊網(wǎng)民對高考英語改革的評論為語料,通過話語分析探索并呈現(xiàn)網(wǎng)民評論中建構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由于網(wǎng)民評論中富含對英語的各類評價,本文選取評價理論為話語分析方法,以揭示網(wǎng)民如何用評價資源建構對英語的態(tài)度。話語是一種社會實踐,語言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Cameron& Panovi? ,2014)。人們通過語言使用參與實踐、表達對事物的觀念及看法、建構社會現(xiàn)實、生產(chǎn)各種各樣的話語(田海龍,2009)。通過分析社會中的話語形式,研究者可以呈現(xiàn)語言如何建構和維系人們的觀念和看法(Jones,2012)。網(wǎng)絡平臺開放、互動的特點使網(wǎng)民能夠積極參與話語實踐,通過語言資源的使用建構英語語言態(tài)度。
評價系統(tǒng)(Martin & White,2005)是語篇語義學層面表達人際意義的三個系統(tǒng)之一,關注“語篇中可以協(xié)商的各種態(tài)度”(李戰(zhàn)子,2004:1)?!霸u價理論是關于評估的—語篇中所協(xié)商的各種態(tài)度,所涉及到的感情強度,以及表明價值來源、與讀者結盟的各種方式”(Martin & Rose,2007:25)。評價系統(tǒng)分為三個子系統(tǒng):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態(tài)度系統(tǒng)進一步分為情感、判斷和鑒賞;情感涉及人們正反面的感情,判斷涉及對人和行為的態(tài)度,鑒賞是對事物價值的評估。介入系統(tǒng)涉及語篇中態(tài)度的來源、作者呈現(xiàn)價值立場的方式、以及對語篇中不同意見的期待和回應。級差系統(tǒng)關注等級性,是對態(tài)度資源和介入資源強度的調節(jié),分為語勢(強度或數(shù)量)和聚焦(典型性或確切性)兩大類。圖1為本文使用的評價理論框架(英文字母縮寫代表文中出現(xiàn)的評價資源標記;↑和↓分別表示級差的增強和減弱;+和-代表正面和負面態(tài)度)(Martin &White,2005)。
本研究旨在回答兩個問題:(1)網(wǎng)民評論中建構了哪些英語語言態(tài)度?(2)網(wǎng)民如何使用評價資源建構英語語言態(tài)度?研究語料收集自騰訊新聞網(wǎng)報道“中國教育協(xié)會會長:全國2017年執(zhí)行高考新方案”的評論頁面⑤。新聞原載于2014年5月18日的《錢江晚報》,發(fā)布當天被各大新聞網(wǎng)站轉載,引發(fā)了激烈的網(wǎng)絡討論⑥。筆者收集了5月18日至6月6日該頁面上的所有評論,共計1023條。此階段是網(wǎng)絡討論的活躍期。收集到的語料進行了匿名處理,以數(shù)字編號代替用戶網(wǎng)名,保護個人隱私。
圖1 評價理論框架
語料分析步驟如下:(1)以用戶ID為單位,將相同網(wǎng)民發(fā)表的評論匯總,統(tǒng)計參與評論的網(wǎng)民數(shù)量;(2)借助質性標注軟件Atlas.ti對語料進行窮盡內(nèi)容分析,歸類網(wǎng)民評論中表達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3)以評價理論為話語分析方法,呈現(xiàn)網(wǎng)民評論中建構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
分析結果顯示,共有804位網(wǎng)民發(fā)表評論,其中333位表達了英語語言態(tài)度。筆者將網(wǎng)民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分為正面和負面兩大類,并對各類態(tài)度進一步分類。表1概括了網(wǎng)民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以及持各類態(tài)度的網(wǎng)民數(shù)量。最上層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正面或負面)互相排斥,但第二層的語言態(tài)度并非互斥關系(同一位網(wǎng)民可能表達多種語言態(tài)度)。
大部分網(wǎng)民(75.4%)表達了對英語的負面態(tài)度。他們指出英語與中國人的文化認同相沖突,表達英語無用、英語障礙、英語學習費時低效等論調。
1.1 譴責英語與中國人文化認同相沖突
29.4%的網(wǎng)民強調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批判國人崇洋媚外、譴責英語文化入侵。
表1 網(wǎng)民評論中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
(1) 還是老話說得好:我是(BA)中國人,何必學外文(CR);不懂ABC(-JG),照做(CT)接班人! (304)
例(1)的網(wǎng)民先用單聲資源“我是中國人”強調自己的民族認同。隨后的反問句“何必學外文”表達了“中國人無需學外文”是一種不爭的事實?!安欢瓵BC”是對個人能力的負面判斷,引發(fā)讀者對說話人缺乏能力的預期;隨后的“照做”駁斥了讀者的預期,加強了該網(wǎng)民認為不學英語照樣可以立足社會的觀點。
(2) 崇洋媚外的(-JG)為西方培養(yǎng)奴才(-JG),外語作為高考就是其中之一,導致精英以加入西方背叛中國(-JG)為榮,這是大方向錯了(-AP)。(219)
例(2)的網(wǎng)民認為中國人學英語是崇洋媚外?!俺缪竺耐狻?、“為西方培養(yǎng)奴才”這兩例負面判斷是對國人英語學習的貶低?!氨撑阎袊笔菍W習外語后加入西方這一行為的負面判斷,也是對外語高考的負面鑒賞。最后網(wǎng)民將中國的外語學習負面鑒賞為“大方向錯了”,表現(xiàn)出對外語學習的高度否定。
(3) 英語作為西方國家文化入侵(-AP)的一部分早就該(ET↑)遏制(-AP)了。 (145)
此例中,網(wǎng)民先用負面鑒賞資源表明英語是“文化入侵”,隨后用強化接納資源“早就該”提議盡早“遏制”英語傳播,突出提議的緊迫性。同時,“遏制”也是對英語文化入侵這一事實的負面鑒賞和批判。
1.2 英語是一種障礙
34.5%的網(wǎng)民認為英語限制了個人發(fā)展,包括剝奪上大學機會、阻礙個人職業(yè)發(fā)展。
(4)英語害我一生呀(-JG↑),想當年就是因為英語太差(-JG↑),使我失去了對學習的信心,最后沒能考上大學!!! (-AP↑)(329)
例(4)中網(wǎng)民認為英語是害自己不能上大學的罪魁禍首。該網(wǎng)民將英語擬人化,譴責它“害我一生呀”,通過語氣詞加強了對英語的負面判斷。接著,網(wǎng)民用“英語太差”負面判斷自我能力、用“沒能考上大學”負面鑒賞英語對自己的坑害。三個連用的感嘆號加強了對英語的控訴,突出英語對網(wǎng)民個人發(fā)展的限制。
(5) 老子是高級工程師(+JG),但(CT)通過英語考試后,我從來沒有(DN↑)用過英語(-AP),也就是這個英語,害得我(-JG)遲了三年(↓)才獲得高工資格,不是(DN)我業(yè)務水平不行,而是(CT)我們這些七O后的農(nóng)村考上大學的人,英語基礎太差(-JG↑)中國早就應當(ET↑)改革這個害人的制度(-AP)。(340)
例(5)的網(wǎng)民首先用判斷資源“高級工程師”正面評價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引發(fā)讀者對自己英語水平高、工作中常用英語的預期。緊隨其后的收縮性反對資源“但”反駁了讀者的期待。強化后的負面鑒賞資源“從來沒有用過英語”體現(xiàn)了該網(wǎng)民對英語價值的高度否定。通過時間上的強化,“害得我遲了三年“突出英語對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的拖累和限制。接下來,網(wǎng)民用”不是……而是……”說明自己業(yè)務水平并不差,提醒讀者關注自己沒有按時獲得高工資格的真正原因,即英語基礎太差。最后網(wǎng)民通過接納資源“早就該”提議中國改革“害人的制度”,負面鑒賞將英語作為門檻的社會評價體系。
1.3 英語無用
18.9%的網(wǎng)民表達了英語無用的立場,表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英語。
(6) 我是一名普通的勞動人民(-JG),從小學到中專,包括后來的自學考,英語也算學了十幾年(-AP↑),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AP↑),特別是自考期間,但(CT)我在工作的十幾年就沒有過使用英語的機會,我在合資企業(yè)也工作過,可也是(CT)國人管理的,所以說對社會上占90%以上的(↑)普通大眾(-JG)感覺取消英語課是無所謂的(-AP)。(432)
通過負面判斷,該網(wǎng)民表明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勞動人民”。通過“學了十幾年”和“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兩例強化后的負面鑒賞,網(wǎng)民告知讀者自己對英語學習投入巨大。接下來的反對資源“但”駁斥了讀者對有投資就有回報的期待。雖然網(wǎng)民對英語學習投資巨大,但從來沒有過使用英語的機會。評論后半部分,該網(wǎng)民提及自己的合資企業(yè)工作經(jīng)歷。一般認為合資企業(yè)英語使用比較普遍,然而網(wǎng)民通過反對資源“可也是”否定了這種預期?!?0%以上”和“無所謂”則強調了英語對多數(shù)普通中國人沒用的立場。
1.4 英語學習費時低效
6%的網(wǎng)民批評英語學習的投入和成效不成正比。
(7) 這些年國家、社會、家庭、特別是學生在學英語上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AP↑),它的花費超過了任何學科(-AP↑),但是(CT)在每年畢業(yè)的千萬(↑)學生中英語發(fā)揮作用又是很少很少(-AP↑),應該(ET)是所有學科中發(fā)揮作用最小的(-AP↑),而且有很多以前英語學得好的人(+JG↑),由于英語用不到(-AP)而忘得一干二凈(-AP↑)了。(698)
該網(wǎng)民先用兩例增強后的鑒賞資源“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花費超過了任何學科”評價英語學習,引發(fā)讀者對英語學習豐厚回報的期待。隨后該網(wǎng)民用“但是”反駁了這種期待?!扒f”和“很少”突出英語對眾多學生的有限作用。接納資源“應該”承認了對英語的不同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與持不同意見者結盟,使網(wǎng)民對英語的貶低變得更加易于接受。最后,網(wǎng)民指出英語學得好的人也會因為“用不到”而把它忘得“一干二凈”,進一步貶低了英語的價值。評論中凸顯的是英語學習投資巨大、收效甚微的困境,體現(xiàn)出網(wǎng)民對英語學習費時低效的評價。
對英語持正面態(tài)度的網(wǎng)民僅占24.6%。他們指出英語有利于個人發(fā)展、突出它作為信息媒介、國際化渠道、跨文化意識載體的重要價值。
2.1 英語有利于個人發(fā)展
8.1%的網(wǎng)民指出英語是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素質”(10)和“必備技能”(112),強調英語對個人發(fā)展的積極作用。
(8)大家都傻么?(CR)高考不考,企業(yè)收人還是(CT)要會英語(+AP)。英語明顯(↑)是最實用的科目(+AP↑),可以拓展多少道路(+AP↑)自己知道。(453)
該網(wǎng)民先用反問句(介入資源同意)“大家都傻么?”喚起讀者意識,使他們做好理性認識英語重要性的準備(因為沒有人會認為自己傻)。接下來,網(wǎng)民先承認讀者的預期:高考不考英語意味著英語不重要了;這種預期隨即被反對資源“還是”所否定,它與正面鑒賞資源“企業(yè)收人還是要會英語”相配合,進一步突出英語的重要性。最后,網(wǎng)民用級差資源“明顯”,以及強化后的正面鑒賞資源“最實用的科目”、“拓展多少道路”表達了對英語價值的高度肯定。
2.2 英語是一種信息媒介
6.6%的網(wǎng)民認為英語是獲取前沿信息的重要媒介,指出“很多有價值的、先進的資料都是英文的”(107),“先進的論文、扎實的教材都來自國外”(577)。
(9) 英語對個人今后的發(fā)展,尤其是高精尖人才的發(fā)展很有用(+AP↑),特別是(↑)涉及到跨國合作和科研領域(+AP↑),無法想象未來大學生連一篇英文文獻都無法大致閱讀(-JG↓)會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情(-AP↑)。(730)
該網(wǎng)民先用強化后的正面鑒賞強調英語對“高精尖人才”發(fā)展的價值;“跨國合作和科研”這類高端社會實踐體現(xiàn)出網(wǎng)民對英語價值的高度贊賞。負面鑒賞資源“多么糟糕的一件事”表現(xiàn)出該網(wǎng)民對未來大學生英文水平的擔憂,擔心他們無法用英文閱讀文獻,從另一個側面突出了英語的重要性。
2.3 英語是國際化渠道
12%的網(wǎng)民強調英語作為國際化渠道的價值,擔憂取消英語可能帶來負面后果。
(10)英語很重要(+AP↑),它已經(jīng)邁向了國際(+AP),取消英語等于閉關鎖國(-JG),迷失自我(-JG),整體放棄對外探索(-JG),只會(CT)加大與國際的距離(-JG),疏遠國際關系(-JG),等于自取滅亡(-JG)。一門語言不是(DN)固定不變的,它是需要不斷改革與探索的,只有(CT)打通國外對話的大門,科技才會進步,經(jīng)濟才會發(fā)展,文化才會多元(+AP),如果中國達到了一定高度,漢語也會遍布全天下,所以,請各位三思! (608)
該網(wǎng)民先用兩例正面鑒賞突出英語“很重要”、“邁向了國際”。網(wǎng)民接著對取消英語的行為作出一連串負面判斷,認為取消英語是“閉關鎖國”、“迷失自我”、“自取滅亡”等。接下來網(wǎng)民用反對資源“只有”指出中國的發(fā)展必須與世界交流對話,而不是閉關鎖國。最后的正面鑒賞資源“科技才會進步……文化才會多元”展望了學習英語、與世界對話的美好未來。在這里,英語被視為參與全球實踐的渠道,而非融入英語母語文化群體的工具。
2.4 英語學習促進跨文化意識發(fā)展
只有3位網(wǎng)民(0.9%)提出英語學習促進跨文化意識的發(fā)展的文化價值。
(11) 學英語是(BA)有用的(+AP),英語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AP)也是一種思維方式(+AP)。(253)
該網(wǎng)民首先用單純性斷言“學英語是有用的”表達自己對英語學習價值的高度肯定,認為這是客觀事實。隨后,網(wǎng)民用“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正面鑒賞英語價值,體現(xiàn)出其對英語學習促進跨文化意識發(fā)展的理解。
高考英語改革背景下的網(wǎng)民評論蘊含著對英語的各種語言態(tài)度。總體而言大多數(shù)網(wǎng)民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比較消極,評論中蘊含著一定程度的功利主義和民族主義立場。英語被視為一種障礙,限制著個體在社會空間中的“移動潛力”(Blommaert,2010:12);英語和英語學習被視為與母語和母語文化認同相沖突。另一方面,網(wǎng)民評論中也不乏對英語價值的肯定。英語促進個人發(fā)展、實現(xiàn)國際化等正面評價反映出網(wǎng)民對作為一種“文化資本”(Bourdieu,1986)的英語的價值強調。網(wǎng)民對英語工具性價值的強調與過往學者的研究相呼應(如Pan,2011;Orton,2009),這種態(tài)度或已成為中國英語學習文化的一部分。在全球化進程加速的當代中國,對英語學習與母語文化認同相沖突的擔憂仍是一個突出的主題,這也印證了高一虹 (Gao,2009)的觀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外語教育理念已成一種文化慣習,促使國人不斷地生產(chǎn)、重復對英語和英語學習的矛盾態(tài)度。
然而,網(wǎng)民評論中有跡象表明,英語之“工具”價值和“文化”威脅二元對立關系正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已經(jīng)去領土化,成為一種國際交流共同語。對于部分網(wǎng)民來說,英語的價值不再局限于工具,它不再刻板地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英美目的語文化緊密相連,而已成為聯(lián)結中國人與全球實踐共同體文化的紐帶。這種共同體文化不同于狹義的英美文化,是由參與實踐的全球共同體成員在互動中建構起來的。例如:
(12)當今最前沿的科學都是用英文表達書寫,而不是中文。英語早已不是英國的專用語言,而已經(jīng)成為世界先進科學文化交流的通用語言了。不會英語,英語不好,就必然被世界拋棄。[784]
就這位網(wǎng)民而言,英語不再局限于英國的專用語言,它已成為全球科學技術和文化交流的交際共同語;英語既有工具性價值,其角色亦不再局限于英美文化的象征,而是一座文明間對話的橋梁,促成著更廣泛的全球實踐活動。
本文以2014年高考英語改革為背景,通過基于評價理論的話語分析探索并呈現(xiàn)了中國網(wǎng)民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文章是對語言態(tài)度研究中話語分析方法的嘗試,從話語層面揭示了中國草根網(wǎng)民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研究表明,大多數(shù)網(wǎng)民的語言態(tài)度比較消極;對英語工具性價值的推崇、對英語學習威脅母語文化認同的擔憂仍是國人英語語言態(tài)度的重要特征。不過,有跡象表明,英語的全球化對網(wǎng)民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產(chǎn)生著微妙、積極的影響。他們不再功利地看待英語,僅關注它的工具性價值,而是把它看作一種參與全球實踐共同體的文化紐帶,這種態(tài)度轉變是積極的。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速、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英語在中國的定位。與其不斷重復和固化英語工具論、文化沖突論等舊有話語,我們或許可以建構新的英語學習話語,突出英語促進個體參與全球實踐共同體的重要價值。話語層面的態(tài)度轉變或將促進我國英語教育的長足發(fā)展。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于網(wǎng)民評論的匿名性,筆者無法獲取網(wǎng)民的人口學信息(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若能獲取這些社會變量,本文或能更深入地揭示網(wǎng)民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今后研究可結合話語分析和民族志的方法,對公眾領域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進行話語研究,充分挖掘話語背后的社會信息,更加深入地解讀國人的英語語言態(tài)度。
注釋:
① 見 http://www.bjedu.gov.cn/publish/portal27/tab1654/info34769.htm,最后訪問于 2015年10月19日,17:15。
② 見 http://qjwb.zjol.com.cn/html/2014-05/18/content_2662116.htm?div=-1,最后訪問于 2015年10月19日,17:15。
③ 見 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4/0520/c209043-25039117.html,最后訪問于 2015 年10月19日,17:15。
④ 見 http://www.moe.edu.cn/public files/business/html files/moe/moe_1778/201409/174543.html,最后訪問于 2015年10月19日,17:15。
⑤ 見 http://news.qq.com/a/20140518/003317.htm,最后訪問于2015年10月19日,17:15。
⑥ 見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4/0520/c209043-25039117.html,最后訪問于2015年10月19日,17:15。中括號內(nèi)數(shù)字表示評論來源(該評論來自編號為304的網(wǎng)民)。
[1] Adamson, B. 2002. Barbarian as a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in China’s schools[J]. World Englishes, (2): 231-243.
[2] Blommaert, J. 2010.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Globaliz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 of Capital [A]. In J.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C].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4] Cameron, D. & I. Panovi?. 2014. Working with Written Discourse[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5] Gao, Y. H. 2009. Sociocultural Contexts and English in China: Retaining and Reforming the Cultural Habitus[A]. In Lo J.Bianco, J. Orton,& Y. H. Gao(eds.) China and English: Globalisation and the Dilemmas of Identity[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6] Garrett, P. 2007. Language Attitudes[A]. In C. Llamas, L.Mullany& P. Stockwell(eds.)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Sociolinguistics[C].London: Routledge.
[7] Garrett, P. 2010. Attitudes to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Jenkins, J. 2007.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ttitudes and Identit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Jones, R. 2012. Discourse Analysis: 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0] Lam, A. 2002. English in Education in China: Policy Changes and Learners’ Experiences[J]. World Englishes, (2): 245-256.
[11] Martin, J. & D. Rose. 2007.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 London: Continuum.
[12] Martin, J. & P. White.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3] Norton, B. 2013. Identity and Language Learning: Extending the Conversation[M].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14] Orton, J. 2009a. Just a Tool: The Role of English in the Curriculum[A]. In Lo J.Bianco, J. Orton & Y. H. Gao(eds.) China and English: Globalisation and the Dilemmas of Identity[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15] Orton, J. 2009b. East Goes West[A]. In J. Lo Bianco, J. Orton & Y. H.Gao(eds.) China and English: Globalisation and the Dilemmas of Identity[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16] Ryan, S. 2006.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sation: An L2 Self within an Imagined Global Community[J]. Critical Inquiry in Language Studies, (1): 23-45.
[17] Pan, L. & D. Block. 2011.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in China: An Investigation into Learners’ and Teachers’ Language Beliefs[J]. System, (3): 391-402.
[18] Wen, Q. F. & W. Z. Hu. 2007. History and Policy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A]. In Y. H. Choi & B. Spolsky(eds.)English Education in Asia, History and Policies[C]. Seoul: AsiaTEFL.
[19] 程曉堂. 2014.關于當前英語教育政策調整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 (5): 58-64.
[20] 高一虹. 2015.投射之 “屏幕”與反觀之“鏡子”——對中國英語教育三十年冷熱情緒的思考[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1): 1-7.
[21] 高一虹,蘇新春,周雷. 1998.回歸前香港、北京、廣州的語言態(tài)度[J].外語教學與研究, (2): 21-28.
[22] 李莉文,李養(yǎng)龍. 2013.高考英語寫作試題研究及其改革路徑探索——基于布盧姆—安德森認知能力模型的探析[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1): 55-62.
[23] 李戰(zhàn)子. 2004.評價理論:在話語分析中的運用和問題[J].外語研究, (5): 1-6.
[24] 劉道義. 2014.外語教育的作用與高考改革[J].外國語, (6): 8-10.
[25] 田海龍. 2009.語篇研究:范疇、視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6] 肖龍福等. 2010.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1): 39-46.
[27] 張娟. 2011.大學生英語語言態(tài)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
[28] 張為民,朱紅梅. 2002.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1): 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