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林 王后雄
一、原實驗存在的不足
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是人教版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化學1中第三章“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中的實驗。
教科書上的裝置和方法,存在著明顯不足:
(1)反應不具有可控性。鈉與水的反應非常劇烈,在短時間內(nèi)結束,無法控制反應的速度,不利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
(2)反應不具有安全性。實驗沒有專用的反應容器,而是在敞口的燒杯或培養(yǎng)皿中進行,極易造成鈉濺出而發(fā)生危險。
(3)反應不具有精確性。實驗中對于生成物氫氣的判斷,只是通過實驗現(xiàn)象(游、嘶等)經(jīng)驗式地推測,不能確切驗證氫氣的存在。
二、創(chuàng)新設計
1.實驗用品
儀器:圓底燒瓶(250 mL)、分液漏斗(100 mL以上)、帶導氣管的雙孔塞、導氣管、橡膠管、尖嘴管、止水夾、鐵架臺(帶夾子、鐵圈)、酒精燈、小燒杯
藥品:鈉、蒸餾水、煤油、酚酞溶液
2.實驗裝置圖1
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
3.實驗步驟
(1)檢驗裝置的氣密性。關閉分液漏斗活塞,打開導氣管上的止水夾,并將導氣管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然后用酒精燈加熱燒瓶,如果導氣管有氣泡產(chǎn)生,移去酒精燈,導氣管有回流液柱,則裝置氣密性良好。
(2)向燒瓶中加入煤油(約為燒瓶頸部體積),放入金屬鈉(約綠豆粒大?。缓笕舷鹉z塞。
(3)打開分液漏斗旋塞和止水夾,通過分液漏斗向燒瓶中迅速加入滴有2~3滴酚酞溶液的蒸餾水,使液面到達燒瓶橡膠塞處,充分排出燒瓶內(nèi)空氣,關閉止水夾。
(4)觀察實驗現(xiàn)象。鈉塊與水反應熔成銀色的小球,并伴有氣泡冒出,在氣泡的推動下,鈉在煤油和水的界面處上下浮動,同時可觀察到水溶液變成紅色。隨著反應的進行,生成的氣體逐漸增多,液體回流至分液漏斗,燒瓶內(nèi)液面下降,當降至燒瓶頸部以下時,煤油層液面變薄,鈉與水接觸時間延長,發(fā)生劇烈的反應。
(5)關閉分液漏斗的旋塞,打開止水夾,收集一小試管氣體驗純(由于反應前燒瓶內(nèi)空氣被排空,驗純也可省去),然后點燃尖嘴管處的氣體,火焰呈淡藍色,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個干燥的小燒杯,可發(fā)現(xiàn)燒杯上有液滴生成,說明生成的氣體為氫氣。
4.注意事項
(1)加入煤油的量不宜過多(待加入蒸餾水后,煤油的量恰好充滿燒瓶頸部),以免影響對鈉與水劇烈反應現(xiàn)象的觀察。
(2)加蒸餾水之前,分液漏斗要伸入到煤油液面以下,反應過程中要保證分液漏斗始終在液面以下。
(3)加蒸餾水之前要打開止水夾,打開分液漏斗的旋塞;加蒸餾水后迅速關閉止水夾;點燃氫氣之前要關閉分液漏斗的旋塞,打開止水夾。
(4)一定要盡可能地將空氣排盡。
5.實驗優(yōu)缺點
(1)優(yōu)點
①現(xiàn)象明顯,利于觀察。有效控制了反應速度,使學生可以清楚、細致地觀察到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現(xiàn)象;另外,隨著反應進行,鈉與水的接觸時間延長,學生可觀察到鈉與水劇烈反應的現(xiàn)象。
②容器封閉,安全可靠。采用玻璃燒瓶,既避免了迸濺的發(fā)生,又降低了使用塑料反應容器易被燒壞的危險。雖然依然使用玻璃儀器,但反應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進行,避免了爆炸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