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盛世收藏。全民收藏熱已成中國社會常態(tài)。近年來,隨著藝術品投資市場的一波三折,整體盤整,泡沫與破滅,民間收藏反而向著求知、教育、陶冶情操的方向在夯實基礎。不少民間收藏家已經(jīng)形成了專題藏品、學術研究與文獻梳理的基本脈絡。于是,進一步獲得專業(yè)肯定(鑒定,展覽,出版,傳播,分享)就成了他們的夢想。能夠開設獨立博物館的畢竟是少數(shù),能夠在具有公信力的國有博物館做展,已經(jīng)是民間收藏家的心中夢想。
盡管國有博物館不乏專業(yè)的鑒定能力,至少不乏專業(yè)鑒定專家的組織號召力,但社會普遍認為,這些“國家隊”以往多缺乏與民間收藏互動的動力。至少做得遠遠不夠。
然而熱潮涌動的民間收藏,亟需專業(yè)規(guī)范與專業(yè)引導管理。央視報道,民間博物館存在贗品的問題。2015年10月,西安古代石刻藝術研究會副會長蔡陽向媒體透露,寶雞青銅器博物館首次引入的私人博物館藏品展不少為贗品,引發(fā)社會關注,博物館引進民間收藏,如果沒有專業(yè)的管理流程,極容易給贗品以存身,同時也容易滋生權力尋租。
民間收藏要發(fā)力,國有博物館卻不愿“自降身段”,引進民間展覽又容易引發(fā)“是非”,第三方媒體記者又缺乏專業(yè)能力把握沒有專家身份的民間收藏家。這個局如何破解?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博物館“小大之辨”與價值權重轉變指日可待。游戲規(guī)則要發(fā)生本質(zhì)轉變的時代,博物館們又準備好了嗎?
觀念正在轉變中
國有博物館的觀念在悄然轉變。從藏品保護者“天然應該存在”的國家守護人,到文化的教育傳播平臺,這個觀念的轉變,促成了博物館免費開放。國家財政通過對博物館每年的運營的評估,進行撥款,徹底改變了博物館的姿勢。博物館們變得生動、親民,也開始使用各種貼近大眾和年輕人的手段。
例如,首都博物館在官網(wǎng)上開設了“民間收藏/私人藏品欄目”,正面介紹北京的民間收藏家與私人博物館;福建省博物院院長吳志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福建博物院通過廣播、網(wǎng)絡、報紙、雜志等媒介搭建“紙上博物館、空中博物館、網(wǎng)上博物館”,打破了“博物館之墻”,“走在福州街頭,隨意坐上輛出租車或公交車,就能聽到FM100.7《空中博物館》的節(jié)目”;2014年,順德區(qū)博物館醞釀文物托管辦法,對達到入藏條件的私人藏品提供免費保管;博物館開始做社會服務,國有博物館引進民間收藏展覽也逐年增加。浙江省博物館研究員鐘鳳文介紹說,以前全國博物館引進民間收藏展也有,但是總體上比較零星。(見表)
國有博物館引進民間收藏展,是上級主管單位的統(tǒng)舉措嗎?紹興博物館館長助理沈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否認了這點,根據(jù)《博物館條例》,國家在戰(zhàn)略層面上有個指導性的框架,具體怎么做,每個博物館的情況與動力是不同的。
10月,記者拜訪紹興博物館,那里正在展出《妙相真如:劉永、許理松歷代金銅佛像收藏展》。劉永(即劉雍)早期金銅造像的分量在行內(nèi)早有著稱,能在紹興博物館展出,令人驚喜。沈萍介紹,紹興博物館對民間收藏的感情直很親切。2010年7月15日,紹興博物館落成開放,由于時間緊,限于自己的藏品不夠,于是向國家級展、省級館、兄弟館,乃至藏家商借藏品。當時的開館展覽《大越遺珍——紀念紹興建城2500年大型文物展》,20%左右的展品就是由個人藏家提供。
實際上,國家博物館與民間私人藏家之間本來就是水乳交融。博物館的藏品很多都是私人藏家捐贈或提供的,私人藏品歷史地形成了現(xiàn)在國有博物館藏品的重要組成結構。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陳燮君曾說,上博具有等級藏品12余萬件、參考品80多萬件,這些收藏品的九成以上是1949年以后從民間征集的,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海內(nèi)外收藏家及其后裔所捐贈的。從中可見民間收藏與國有博物館的淵源。
沈一萍介紹說,要把當?shù)貐^(qū)域文化的東西揭示出來,弘揚出來,這是各地博物館的責任。這兩年,民間收藏文物進博物館特別踴躍,她把這樣的合作歸結為這幾年博物館觀念的進步。
浙江博物館領導風氣之先
與全國各地博物館零星引進民間收藏展覽的局面相比,浙江省博物館走在前列,把引進民間收藏展覽作為博物館戰(zhàn)略,系統(tǒng)地為民間收藏提供了一個專題舞臺。負責具體運營的浙江省博物館研究員鐘鳳文對13個民間收藏展如數(shù)家珍,“我們已經(jīng)確定明年1月的浙江民間收藏精品走進博物館特展系列展,這已經(jīng)是14個了?!边@個數(shù)字顯示出浙博的獨特價值觀與氣質(zhì)。鐘鳳文也對記者坦承,這也有一個認識與決策的過程。
早在2004年,浙江省博物館參與全省義務巡回鑒寶活動,連續(xù)做了兩年,涉及了浙江各地市縣?!盎顒又形覀兛吹矫耖g好的東西,都有心地留下了聯(lián)系方式和記錄。”2006年,《瓷典——徐龍集團珍藏歷代名瓷展》(浙江民間收藏走進博物館系列首展)拉開大幕,這個展覽從徐其明的收藏開始,2011年,徐其明水到渠成地成為第一個在國家博物館辦私展的民間收藏家。國家博物館從3月26日開始為期年的“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展”展出的136件(組)文物中,有近100件(組)出自徐其明私人的珍藏,其中70%是國家一級文物,90%以上從國外拍賣會上競得,所展示的藏品均為歷代鼎盛時期的宮廷瓷器瑰寶,代表中國瓷器發(fā)展進程中各個階段的藝術成就。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先生也不由感慨,國博的這次展出稱得上是次盛舉,“(這次展出的)一流的陶瓷藝術珍品,件件精美,堪稱絕佳。這是民間藏家給首都人民送來的厚禮。此次展覽每天限量參觀券發(fā)放從8000張?zhí)嶂?2000張,即便如此仍需提前一天預約。不過往往在預約開啟后不到2小時,所有參觀券就被預領一空。鐘鳳文感慨:“展覽的檔次取決于藏品,檔次還得依靠大藏家!”
真正的轉折點是2010年9月浙江民間收藏走進博物館系列第三展“玉蕤——浙江慈溪許氏藏皇宋修內(nèi)司暨古代玉器珍品展”。從這個展覽開始專注于引進運營民間收藏展事業(yè)的鐘鳳文說,收藏家許國文的玉器展在浙博很小的展廳展出,卻引起極大轟動,觀眾一個月超20萬,觀展紀錄至今未被打破。出版的畫冊影響也很大,許多境外的藏家都慕名來要書。正是此前的積累,加上這次展覽的影響力,讓浙博領導層更進一步看到了引進民間收藏的意義,就是提供更多的文化產(chǎn)品給社會,同時使藏家的藏品與社會需求達到文化共享的效果,兩者之間,后者更重要。而前者也可以通過同行借展解決。
在國有博物館引進民間收藏的實際操作中,的確存在基層博物館展覽質(zhì)量良莠不齊的現(xiàn)狀。鐘鳳文說,“關鍵看你的動機是什么”。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說:“現(xiàn)在民間收藏的特點是人數(shù)多、門類廣、質(zhì)量高,讓珍貴的民間藏品走進博物館,不但是對民間收藏家的鼓勵和肯定,也可以讓公眾共享這些祖先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p>
鑒定成為引進民間展覽之痛
引進民間收藏展覽,國有博物館并非沒有愿望,但一涉及展覽專題的選擇,展品的遴選、甄別、鑒定,就會陷入一種習慣性的茫然,因此首先,國有博物館要有充分的動機與意愿,以誠懇的平等心態(tài)去對待民間收藏。沈一萍認為,紹興博物館藏品有限,但是紹興當?shù)厥詹匚等怀娠L,民間富裕,有分量的藏家不少。沈萍說:“不少藏家的東西比我們館里的好。”
其次,博物館內(nèi)的鑒定專家,不乏理論實踐俱佳的專才通才,但是一般層面上的專家,還是以理論研究、考古研究為主,未必具備市場經(jīng)驗,對具體的藏品的把握,對新出現(xiàn)的造假妖術,未必能夠把握;所以如果光 靠個別人的鑒定,光靠本博物館的鑒定力量,未必能長久地唱好國有博物館引進民間收藏這出戲,很多博物館憂讒畏譏,怕惹民間收藏這個是非,也不是全無道理。眾所周知,民間收藏本身十分復雜,魚龍混雜,很多民間收藏家,民間博物館贗品充斥,說說多少東西,其實一屋子都是假貨,另外,由于古物收藏鑒定是以目測為主,考訂為輔的技能,無法轉換為可重復、可數(shù)據(jù)化的科學系統(tǒng)化依據(jù),同時行內(nèi)人對物件的把握,無法以大眾能理解的途徑翻譯給旁觀者與一般社會,這更增加了贗品當事人扯皮糾纏的能力,給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形成了極大的混亂與困擾。
國有博物館也出過由于民間收藏捐贈、民間藏品收購、民間收藏展覽中諸多的贗品事件,收藏界儼然變成一潭外界無法輕易分辨的渾水。這個時候,每個國有博物館選擇的路徑是不同的。除了有意愿,還要有制度建設與方法論。
在這方面,步子極大的浙博是怎么做的呢,浙江博物館研究員鐘鳳文坦言,他自己以前就是國營文物商店的收購員,后為浙江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本身是鑒定專家,他說,選擇展品,通過看照片,在實地大致鑒賞一下,進行判斷,“對于有價值的專題展品,我們一般組織3人鑒定小組,成員全是浙江文物鑒定委員會成員,而且必須是針對該專題該門類方向的專家,現(xiàn)場填寫信息單子。由于本身是行內(nèi)人,所以信息來源也十分可靠、豐富與專業(yè)。避免了不少無用功。
紹興博物館館長助理沈萍也認為國有博物館引進私人展覽定要慎重,核心是真?zhèn)螁栴}。早在2012年5月,紹興博物館就引進了一個民間木雕造像收藏展,藏家是雅昌收藏論壇的版主吳小剛。沈萍補充說,“就是網(wǎng)名叫家常豆腐777的,他是紹興人,在吳江發(fā)展,在當?shù)厣w了一個木雕博物館”。
她介紹說,在引進吳小剛展覽時,當時紹興博物館組織了博物館的鑒定委員會,看了實物,覺得不錯,才形成決策的;劉雍的金銅造像展,在本人提出后,博物館方面也極為慎重,專門請了專家把關?!?012年元旦我們與中國青銅專業(yè)委員會一起做了會稽銅鏡展,因為90%的銅鏡都是私人藏品,但是由孔祥星先生牽頭把關。形成了專業(yè)的鑒定把握,”沈一萍最后說,“國有博物館是有點忌諱為私人藏家做展覽,這個可以理解,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覺得不能影響博物館發(fā)展,發(fā)展比擔心重要?!?/p>
在國有博物館中,有一個特殊的例子,那就是韓天衡美術館。由于藝術總監(jiān)韓天衡公子韓回之本身是多年的收藏行家,在業(yè)內(nèi)頗具知名度。他從小生活在書香門第崇古、戀古、迷古的氛圍中。1999年,他去日本學習書法,師從日本書道家高木圣雨。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當時的日本處處能夠找到中國文物,這對于喜愛古董的他來說,不啻于是進了一個寶庫。他與父親商量,開始在日本憑借自己的眼光買東西。所以韓天衡美術館,成為了國有博物館與民間收藏家之間的一道天然的橋梁,因為韓回之本身就是民間收藏家。
民間與國有并沒有天然的鴻溝
在觀念嬗變、體制不斷改革完善的今天,并沒有不可打破的鴻溝。民間的高手越來越多地在專業(yè)雜志、大眾媒體上亮相;從而獲得了以前唯缺乏的身份;民間收藏在與國有博物館爭奪資源的過程中,不斷壯大,從而在若干領域,獲得了與國有博物館媲美乃至超越的可能,不容小視;博物館的專家也并非不食人間煙火,一旦要參與藏品的市場行為,要了解現(xiàn)實的收藏生態(tài),則必然從網(wǎng)絡和民間,從行業(yè)內(nèi)獲得源源不斷的資源與實踐積累。
觀念嬗變,鴻溝打破。韓天衡美術館,這個具有民間收藏氣質(zhì)的國有美術館樣本,就具備了格外關注的必要。2013年,韓天衡家族向國家捐獻1136件文物和藝術品,在上海嘉定建立起韓天衡美術館。其中包括唐人寫經(jīng)、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吳昌碩等古代名家的書畫印以及文房共700余件,以及自己創(chuàng)作的書、畫、印290件。
“韓天衡美術館有其特殊性”,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jiān)韓回之對記者介紹說:“韓天衡美術館是由韓天衡家族四人(韓天衡夫婦加子女)名義全家一起捐贈的,韓天衡美術館是一家具有博物館特性的美術館,與其他以個人名字命名的美術館、博物館不同,也與其他的公私博物館不同,四位捐贈人都健在,并參與美術館的管理,是一個有活力的美術館,捐贈人本身對美術館有指導性?!?/p>
韓天衡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秘書長朱曉東曾經(jīng)向媒體介紹,韓天衡美術館是由政府投資建造的公共文化設施,用韓先生名字命名。作為事業(yè)單位,在財政投入上存在一定的限制。上海嘉定區(qū)宣傳部副部長朱健介紹,嘉定區(qū)政府對韓天衡美術館的投入過億元,館內(nèi)管理人員全部由區(qū)政府招聘。
由此,韓氏家族作為捐贈人,并不天然以家族進行運營,而是在政府委派的管理結構中,參與管理,韓天衡夫人擔任美術館的名譽館長,韓回之目前擔任藝術總監(jiān),韓天衡女兒任信息部主任。韓天衡先生本身在美術館沒有職務。但是韓老師的學術造詣,在藝術上的指導能力毋庸置疑。
在展覽選題的把握上,韓老師起了主導作用,2013年12月韓館舉行了首次民間收藏專題展“澄懷觀道——歷代文人香事文物特展”,引起了轟動。韓回之認為:“香具展,包括12月馬上要舉辦的武備展,看起來都是比較小眾的收藏品類,在文物藝術品中不算主流,大的博物館未必正視,但是在社會上比較熱門。比如‘澄懷觀道——歷代文人香事文物特展,如果不是韓館展覽,藏家很難在國有博物館系統(tǒng)中展出,”但是他也接著說:“香具展是當時行業(yè)內(nèi)做的第一個香具收藏展,之后天津博物館、山東博物館也做了類似的展覽”。這體現(xiàn)了韓回之強調(diào)的“引領”作用。
大博物館策展有更多選擇余地,也有更多的傳播效果方面的考量。作為韓館,做自己熟悉、專業(yè)的領域,才能形成自己的獨立價值。如“澄懷觀道——歷代文人香事文物特展”令人驚艷之處在于,他與其他博物館展出某1-2個收藏家的專題展覽不同,韓館是提煉了一個主題,整合了行業(yè)內(nèi)多個藏家私人收藏的一次集體亮相。充分體現(xiàn)了韓館對民間收藏資源舉重若輕的熟悉把握程度。
從級別上看,韓天衡美術館雖然是區(qū)級博物館。相比其他國有大博物館,目前影響力還是比較低。但是,館之大小,不全在庫存、學術研究,更需要打通民間收藏與國有展覽傳播學術資源的隔閡,引領時代,把握社會之勢,引導民間收藏的走向?!拔覀冏鳛閭鹘y(tǒng)文化傳播,激發(fā)一些熱點,或者潛在的熱點,我們就去做這個事情,”韓回之說。
據(jù)統(tǒng)計《妙相真如:劉永、許理松歷代金銅佛像收藏展》觀展人數(shù),從10月10日到10月21日為20202人次。不僅有本地觀眾,也有很多外地觀眾,湖北、湖南、北京的收藏家也打來電話,很多因為路遠未能趕到的觀眾希望延期。收藏圈內(nèi)部微信互相轉發(fā)點贊與評價的更是熱鬧非凡。
引入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浙博鐘鳳文也介紹了一個有趣的事情,“玉蕤——浙江慈溪許氏藏皇宋修內(nèi)司暨古代玉器珍品展”期限,剛剛布展時只上了80多件,后來增加到110件左右,“我們館長看了,說,好東西,盡量多放點,后來又放了點”,溫州博物館看了展覽,要邀請去溫州展覽,溫州展出的時候,福建博物院院長看了又要引進,后來也引進了,“在福建博物院展出的時候,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正好被邀請為包括玉器展在內(nèi)的三個展覽開幕式剪彩,剪彩前他先去看了玉器展,看得很過癮。”
這些都說明,公眾熱切地想獲得精神文化的產(chǎn)品服務。我們提供得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同時作為行業(yè)內(nèi)部,對物件的精彩程度的判斷,是有看不見的標準的,所以,國有博物館引進民間收藏展覽,不是做多了,而是遠遠不夠,同時,通過整合行業(yè)內(nèi)的鑒定資源,建立一套盡可能科學的流程,也是可能的。
鐘鳳文說:“我們在引進民間收藏展覽上具有選擇性,一年展出的類別盡量具有多樣性,今年做了瓷器,明年就不做瓷器,范圍以浙江為主,但是來源來自兩岸三地,2012年3月我們做《古鏡今照——中國銅鏡研究會成員藏品集粹展》,當時全國各地的好鏡子多集中到這里,初選500多件,篩選300件組,相當轟動,因為量大,用了兩個展廳做。有的文物工作者搞了三四十年研究了,沒看一次性集中看到這么好的東西,考古的時候見了很多都是破碎的,現(xiàn)在看見的是收藏物件,件件品相精美,頭模制作,那個精彩程度,如果沒有博物館的組織展覽,這樣的現(xiàn)場學習機會就失去了?!?/p>
對于記者提出的引進民間展覽是否有費用,與館內(nèi)是否有激勵機制的問題,浙博鐘鳳文說,民間展覽不收費,但是配套出書,藏家出費用,場地制作包括開幕式,都不收費,制作是博物館出的錢。紹興博物館沈一萍說,好的展覽是要引進的,如果展覽東西好,貼錢也做,如果展品不合要求,給再多的錢也不做;韓天衡美術館韓回之說,引進民間收藏展是免費的,保險費還是貼的。
其實,民間收藏,內(nèi)部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秩序,大家藏品說話,缺的只是好的平臺,由于諸如公信力博物館與媒體資源等都是壟斷資源,所以才形成了一種矛盾。
好的機制可以幫助行業(yè)協(xié)調(diào),融合這些矛盾。據(jù)統(tǒng)計,韓天衡美術館開館8個月內(nèi),觀眾已近5萬人次。舉辦了5個臨時展覽,16個藝術講座,出版了《藏品選》和《韓天衡藝術文選》。此外,韓先生還向美術館捐贈了14000多冊藝術圖書。這體現(xiàn)了國有體制下具備非官方色彩的藝術力量的活力。
鐘鳳文最后說:“浙江省文物系統(tǒng),打醬油的丑聞不多,專家們大多守得住,不為錢做違心的事情?!边@是好的機制以外的另一個層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