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群
經常有這樣的情景:在期中期末甚至中考閱卷中,發(fā)現(xiàn)一篇佳作得意地拿出來與其他閱卷老師分享,卻被“溫馨提醒”:這是××雜志上××期的一篇題為××的“套作”,幾乎一模一樣。也曾發(fā)現(xiàn),金華市中考滿分作文《情滿人間》中的范文,出現(xiàn)在下一屆的中考作文中且照樣被打滿分或高分。曾聽一位朋友說,他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在一位“生意頗為紅火”的語文老師那里接受培訓,每天背誦三五篇作文,直到初中,每次作文考試仍管用能拿高分。每當這個時候我的心情總是莫名的復雜:那些真正寫自己的觀察、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感悟的學生,往往因臨場發(fā)揮缺乏潤色而有這樣那樣的疏漏,而那些老于套作、精于套作的人,卻占盡了“準備充分”的便宜,得到理想的成績。這豈不太不公平了嗎?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出現(xiàn)固然和閱卷教師的水平取向等有一定的關系,但主要問題還是在命題上。
但凡關注高考作文的教師都知道,今年陜西高考作文題“給違反交規(guī)的父親的一封信”,有一位自稱“閻良考生”的卻寫成了給命題老師的一封信。此信一經傳開,一下刷爆了朋友圈。如果不考慮題目要求,單從這篇文章本身來看,此文觀點鮮明,感情充沛,行文流暢,論據(jù)充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出身寒門的學生對社會的獨特而深刻的理解,看到了難得的思辨能力,喚起了人們對社會公平的思考。然而,高考語文科目剛剛結束,閱卷工作尚未展開,這樣的作文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對于那個高速公路“只是在電視上報紙上和課本上的事”“走過的路只是鄉(xiāng)間小道,最好的路也只是鎮(zhèn)里的馬路”的農村學生,他又是如何利用網(wǎng)絡把自己的文章傳上去的呢?正如他自己所說,“還好,像我這樣的無法上網(wǎng)的,沒有手機的,沒有出過農村的,只能認命,更不會去評論,所以您不必擔心”。這樣看來,這篇文章為有人假托“閻良考生”名義想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可能性就顯得更大一些。那么,假托者寫這樣的文章的用意到底何在呢?我覺得除了呼喚社會公平外,作為我們語文教師要思考,人家分明已經在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如何兼顧城里學生和農村學生的生活來給選拔性考試的作文命題的問題,如何讓每個考生真正有東西好寫的問題。那么城里的學生不知道種莊稼養(yǎng)豬摘甜瓜的事,農村的學生又不懂得高速公路的事,我們的命題該如何實現(xiàn)既讓每個考生有東西好寫又不套作呢?
我曾經就這一問題做了一點嘗試。
有一天,我到陽臺水槽邊洗衣服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一個閑置在水槽邊養(yǎng)過風信子的小小花盆里居然長出了一株嬌小玲瓏的不知名植物。它先后開出了第一朵、第二朵鮮妍明媚的小黃花。有一次我不小心碰倒了其中的一朵黃花的花枝,我把這猶如被打斷了骨頭只連著一根筋的手指一般的花枝靠到旁邊的墻壁上。過了幾天,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從墻邊移開,沒想到它竟然已經自我愈合了。不久之后第三朵,第四朵,第五朵……黃燦燦的小花相繼開放,雖然我從未施肥,然而這花卻開得蓬蓬勃勃,裝點了我一整個的夏天。我把這盆花帶到學校并告訴學生關于它的故事。然后在PPT上播放這株花剛開出第一朵、受傷時和重生后三個時期的照片,并在照片下附上相應的文字。然后屏顯要求:1.根據(jù)照片和文字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想象,運用一定的寫作手法,以“花兒開了”為題寫一篇作文。2.時間:一節(jié)課。下課后學生的作文都收了上來。我一口氣讀完了學生所有的作文,一種前所未有的欣喜彌漫全身,沒想到效果如此之好。
學生呂波壯寫道:
花的種類是如此之多,它們的性格也各有所異,有的開朗活潑愛群居;有的喜歡孤單寂寞,愛獨自一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定也有像這兩朵小黃花一樣的人,就好像在鐵路邊工作的鐵路工人,他們每天都要在狹窄與石塊遍地的鐵路行走,他們每天都要與來回穿梭的列車打交道,但他們卻毫無怨言,每年領著國家給予的微薄薪水,他們依然快樂地活著,自由自在地在鐵路邊行走,也可以坐在鐵路旁邊欣賞小片的樹林,去親近大自然,多么自在。
學生應劉豐寫道:
看淡黃色小花在微風中搖曳,我仿佛看見了:它在微風中咧嘴微笑,在向全世界述說:“我活出了最好的自己。”
花兒開了,它的精神是最美的。
考古工作者撥開歷史的迷影,在荒郊野嶺,沙漠草原默默地工作著,他們舍棄榮華富貴,只為讓人們認識真實的歷史。他們和小黃花一樣雖不惹眼但卻擁有堅韌不拔的品質。
那棵不知名的花,你是最棒的,你活出了自我,值得所有人的贊賞。
學生應冰瑜寫道:
橙色的夕陽映著橙色的花瓣,清涼的晚風撫著艷麗的花朵,它在微風中不住地點頭,像是在對我展示它的風姿。多可愛的花兒!是哪個小仙女種下的呢?
不錯,這花并不是我種下的,我也不知道它是哪里來的,是乘著哪陣風,伴著哪只鳥兒,或者真的是小仙女種的?反正,它就這樣闖入我家的陽臺,駐扎到我家的花盆,安營扎寨了。
我沒有給予那朵花過多的關注和照料,可它就是長得那樣艷。
從這次的嘗試中,我興奮而真切地感受到,一、只要你給學生一定的合適的材料,學生不會存在沒東西寫的問題。但是給什么材料,怎么給材料確實需要教師動點心思。二、這次作文新形式的嘗試讓學生普遍很感興趣,作文熱情很高,一氣呵成完成者較多,較以往苦思冥想拼命湊字數(shù)的人大為減少。三、交上來的作文無一套作。因為有了內容的相對限制,所以學生無法套作。四、更重要的是上中下等的作文水平涇渭分明地呈現(xiàn)了出來,立意深刻與膚淺,寫法靈活與呆板,語言精致與粗疏……理想地實現(xiàn)了語文考試中作文板塊的選拔功能。而這一點正是我們命題人最想要的結果。
通過這次嘗試之后,我把這種命題形式命名為“畫面+材料”作文。當然這種命題形式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首先,就是要處理好限制與自由的問題。作文題限制過多,學生的想象空間打不開,寫作水平也就發(fā)揮不出來;太過自由,比如前幾年非常流行的話題作文,則又會出現(xiàn)套作滿天飛。如果能達到像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蘇州園林的花墻和廊子那樣“隔而不隔,界而未界”,這自然是最高的境界了。第二,畫面內容的選擇要講究。盡管有了畫面,但如果畫面內容不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照樣會讓他們無所適從。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平時多注意觀察、積累、思考和感悟。只要注意觀察,往往會有妙手偶得的收獲。第三,“材料”部分的文字要精當且與畫面相吻合。文字越多則限制越死,文字太少則又過于寬泛自由,又給善于套作的學生機會。所以要求恰到好處。第四,“畫面”的呈現(xiàn)方式要注意技術性和可操作性。如果是平時的作文訓練,教師可制作成PPT播放,如果是期中期末中考等重大考試,可以把照片打印到試卷中,但打印效果必須清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