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春
自古以來,人們常常感嘆:“用人難,識人更難。”周恩來作為黨和國家杰出的領導人,有著自己獨特的識人方略,為黨和國家選拔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在周恩來看來,人才有一個從“潛”到“顯”的發(fā)展過程。識人貴在善于在一個人未顯之時識別其潛在的才能。
1934年9月,丁振愈來到周恩來身邊當警衛(wèi)員,這個小戰(zhàn)士機靈又勇敢。剛來的時候,寫個“丁”字還要費好大力氣。跟周恩來學習幾個月,就能寫家信了。長征以后,碰到打仗,總想沖到戰(zhàn)場上去。遇到敵機轟炸,他一點兒也不怕,一邊掩護首長,一邊還協(xié)助疏散部隊。周恩來看出來,小丁將來一定是個很好的軍事指揮員。1935年2月,部隊過烏江前,周恩來把小丁叫去,對他說:“你跟我工作半年了,我看你很勇敢,到連隊里當排長,帶兵打仗去吧。”丁振愈后來果然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指揮員。
周恩來識人,不僅考慮到當前革命事業(yè)的需要,而且考慮到未來長遠發(fā)展的需要。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還沒有自己的革命武裝力量,也不具備獨立地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現(xiàn)實條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周恩來憑借他的遠見卓識,著手為未來的軍事斗爭的需要識別、聚集人才。像朱德、劉伯承、賀龍、葉挺等我軍著名將領,都是在這一時期由周恩來引薦到革命隊伍中來的。
周恩來還特別善于做知識分子工作。早在抗戰(zhàn)初期,由周恩來實際領導和郭沫若具體負責的國民黨政府軍委會政治部(周恩來任副部長)第三廳(郭沫若任廳長)就聚集了大批進步知識分子。后來蔣介石懼怕第三廳的工作成就和日益擴大的影響,免去了郭沫若的職務,第三廳全體工作人員因此憤而辭職。周恩來找蔣介石當面交涉,迫使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允許設立文化工作委員會,仍由郭沫若領導。周恩來利用這塊“合法”的招牌,為吸引、團結(jié)廣大知識分子繼續(xù)努力。這些知識分子中有著名作家沈雁冰,歷史學家翦伯贊、鄧初民,自然科學家盧于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