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平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圖書館,吉林長春130117)
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IC)是20世紀90年代國外高校為適應信息技術的不斷變革與用戶學習研究方式的變化而建立的一種基于圖書館空間的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IC所提供的一站式服務既能夠滿足用戶在數(shù)字環(huán)境下的信息需求,又能夠讓高校圖書館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信息環(huán)境,還能夠幫助高校圖書館提升自己的服務質(zhì)量,因此得到不少學者及師生的充分肯定,目前已經(jīng)在北美乃至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高校與研究型圖書館中取得了成功實踐。
而我國的IC建設如今尚處在起步階段,與最早建立IC的美國相比,其發(fā)展程度仍不成熟。本文分別選取了美國建設得最好的5所高校(愛荷華大學、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南加州大學、亞利桑那大學、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與中國最早建設IC的5所高校(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師范大學、中科院研究生院、清華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南海校區(qū))作對比,從空間設計、資源配置、服務內(nèi)容、服務方式、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指出國內(nèi)IC建設的不足,得出美國IC建設中值得借鑒的地方,為國內(nèi)高校圖書館IC的建設提出建議。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網(wǎng)絡技術、信息存儲與檢索技術的發(fā)展,用戶獲取信息更加便利;但與此同時,圖書館服務也受到了一定沖擊,到館用戶數(shù)量逐漸減少。加之數(shù)字環(huán)境下用戶的信息行為與學習方式產(chǎn)生了重大轉變,用戶對圖書館提出了多任務、一站式信息服務的要求。在此環(huán)境下,圖書館必須對空間結構和館藏資源進行重組,在同一空間內(nèi)整合教學、信息、交流資源以提供服務。1992年,IC在科研性最強的高校圖書館應運而生。
1992年,愛荷華大學提供的信息拱廊開放服務,是IC的最早雛形[1]。隨后,IC在北美地區(qū)得到了重視與發(fā)展,其他國家也開始著手進行IC建設。美國研究型圖書館協(xié)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2004年的一份調(diào)查報告顯示,參與調(diào)查的74個大學圖書館中開展IC服務的占30%[2]。國內(nèi)對IC的公開報道最早見于2003年初景利老師的研究論文[3]。2006年以來,國內(nèi)一些高校圖書館開始將IC納入圖書館建設規(guī)劃,中科院研究生院、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上海師范大學等高校圖書館成為國內(nèi)IC建設的先行者。
隨著信息共享空間建設實踐的不斷深入,其理論研究也得到推進,業(yè)內(nèi)許多專家學者開始從不同角度對IC進行研究與探討。IC理論研究的先驅Donald Beagle第一次提出IC的具體概念,將其描述為“在整合的數(shù)字環(huán)境下,基于一定的物理空間,組織工作和提供服務的圖書館服務模式”[4]。美國教育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對IC的理解是以圖書館為中心,增加相關軟件、資源存取或其他功能的計算機實驗室,可以訪問圖書館所有資源,將空間、資源、人員整合到圖書館服務的綜合連續(xù)區(qū)中[5]。國內(nèi)學者孫瑾提出IC是由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共同構成,擁有技術設備,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培養(yǎng)用戶信息能力與計算機能力,強調(diào)協(xié)作與共享的空間平臺[5]。
盡管業(yè)界對IC的解釋不盡相同,但其基本觀點是一致的,即IC是基于圖書館空間,將網(wǎng)絡、軟硬件設備、知識庫資源等加以整合,并在館員、技術專家、多媒體人員、指導教師的共同支持下,為用戶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的平臺。它具有四個基本特征,(1)普遍性:每臺機器擁有相同的界面與軟件;(2)適應性:適應各種用戶的需求;(3)靈活性: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與技術的發(fā)展;(4)群體性:提供共同協(xié)作的群體活動空間[6]。它的構成分為三個層面,即實體層、虛擬層、支持層。其中實體層由物理空間、硬件設備、服務設施構成;虛擬層由應用軟件、信息資源、虛擬環(huán)境組成;支持層則包括管理組織、服務規(guī)范、評價體系、工作人員等[7]。
IC在國外尤其是美國受到重視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關理論也得到很大發(fā)展。而國內(nèi)的理論研究與服務時間尚處于初始階段,應該更多地從其他國家吸取經(jīng)驗,將IC理念付諸實踐,構建新型服務模式,提升圖書館服務的質(zhì)量與水平。
本文選取了相關文獻中多次涉及的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圖書館IC,于中美兩國各自選取5所高校圖書館作為樣本,其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美國的樣本中大多是大型高校圖書館,建立時間從1992年起至2005年;而我國的樣本都是重點院校圖書館,且這些學校的分布覆蓋了北方(清華大學)、南方(華南師范大學)和中部(上海師范大學、復旦大學等),有些高校圖書館還將IC設于其學科分館(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也有設在總館(清華大學)的。
通過對各IC的網(wǎng)頁內(nèi)容進行瀏覽,并結合相關文獻的介紹,對10個樣本的空間設計、資源配置、服務內(nèi)容、服務方式、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與對比。
表1 中美高校圖書館IC基本情況
本部分資料主要來自各IC的網(wǎng)站信息,同時結合部分文獻中的相關描述。
2.2.1 空間設計
IC的理念首先強調(diào)的是資源分享與共用,其空間布局應充分體現(xiàn)以用戶為中心以及人性化的設計原則,滿足從個人到團體的一站式信息需求。中美兩國的IC基本都設立了個人與團體學習空間、參考咨詢臺以及多媒體功能區(qū)。所不同的是,美國的IC一般以信息服務臺為中心,將各功能分區(qū)聯(lián)系在一起;而我國IC大多是在電子閱覽室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其空間設計多圍繞計算機等設備展開。總體來說,美國IC的空間設計更為人性化,更加符合用戶多樣化、一站式的服務需求。
美國高校IC的建設范圍較廣,很多高校都在多個分館內(nèi)建有IC或同一館內(nèi)設有多個IC分區(qū)。如愛荷華大學圖書館的IC分為東區(qū)和西區(qū);亞利桑那大學分別在主館、工程技術分館、美術分館設了3個IC;印第安納大學圖書館則建有兩個IC,分別稱IC1與IC2。而我國圖書館大多只是在總館的某一特定區(qū)域內(nèi)構建IC。
在區(qū)域劃分方面,美國高校圖書館更加注重個人獨立空間,大多IC都設有個人學習創(chuàng)作區(qū);我國IC中的自主學習區(qū)則多以自修室的形式出現(xiàn),無法很好地為讀者提供獨立自主的空間。此外,美國高校圖書館在IC建設的過程中更加注重休閑空間的設計,如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在IC內(nèi)開設了咖啡廳,供讀者在學習之余和等待機位時得以放松,同時也增加了交流溝通的場所。
2.2.2 資源配置
內(nèi)容全面、結構合理的信息資源體系是IC服務的基礎。中美兩國的IC都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印刷資源、數(shù)字資源、多媒體資源的一體化,但提供更多的還是網(wǎng)絡信息、數(shù)據(jù)庫等虛擬信息資源;紙本資源的建設尚顯欠缺,一般集中于常用的參考工具書。印第安納大學圖書館IC的做法值得借鑒,其在兩個IC中整合了核心的文獻資源與參考資料。國內(nèi)IC的數(shù)字資源建設比較注重專業(yè)化服務,如上海師范大學、中科院研究生院、清華大學都建設有學科資料庫與導航庫,這是IC未來發(fā)展的一個可行方向。
在軟硬件設施方面,美國IC的設施配備較為全面先進;相比之下,我國在軟硬件配置以及技術支撐上仍顯不足,這制約了IC服務的進一步開展。美國IC大多提供了臺式與筆記本兩種選擇,而國內(nèi)IC大多只有臺式計算機。在軟件配置上,美國IC內(nèi)的計算機裝有大量應用軟件,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而國內(nèi)IC的有些計算機還缺少一些專業(yè)軟件。
2.2.3 服務內(nèi)容
中美兩國的IC大都開展了參考咨詢服務、多媒體服務、討論室與會議室預約服務及教育培訓服務。但國內(nèi)的多媒體服務目前還停留在多媒體借閱與試聽層面,美國IC則基本能夠提供多媒體制作與指導服務。技術顧問與寫作指導也是國內(nèi)IC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這兩項服務在美國的IC已經(jīng)發(fā)展比較成熟,其中調(diào)研的5所美國高校圖書館IC都向讀者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技術咨詢與服務幫助。寫作輔導同樣是美國高校圖書館IC的一項主要服務,它們一般會與學校的協(xié)作中心或教研人員合作,在學生寫作過程中為其提供專業(yè)指導,提高其論文寫作的能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服務形式,美國IC在拓展服務方面同樣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比如部分IC提供筆記本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外借,印第安納大學的IC還為用戶提供殘疾人幫助服務及信息搜尋服務,將IC的人性化推至更為深入的層面。
2.2.4 服務方式
美國高校的IC一般盡可能延長服務時間,并為更多的用戶群體服務。在服務對象上,美國IC的服務范圍更為廣泛,不僅僅局限于本校師生與員工,如印第安納大學與亞利桑那大學的IC都向社會人士開放;而我國IC的服務對象仍然基本限定于本校師生,華南師范大學的學科IC甚至只面向財務管理專業(yè)的學生與教職人員提供服務。在服務時間上,亞利桑那大學、印第安納大學、南加州大學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部分甚至是全面的24小時服務,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自主學習區(qū)StudyCore也全天候向師生開放;而我國IC的服務時間基本局限在圖書館正常工作時段。雖然中科院研究生院圖書館承諾IC在休息日與節(jié)假日照常開放,但整體來說,我國IC在服務時長上仍有待改進。
2.2.5 管理體制
本文所調(diào)查的管理體制包含IC政策、合作情況、服務評估等三個方面。
(1)IC政策方面。雖然我國部分圖書館制定了IC的規(guī)章制度,但與美國相比過于簡略,并且其中很多內(nèi)容是直接復制圖書館的整體規(guī)定,未能體現(xiàn)IC服務的特性。美國高校圖書館的IC政策一般比較完備且內(nèi)容詳實,印第安納大學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18],其兩個IC分別設計為協(xié)作學習空間與安靜的個人學習空間,因此其IC政策對兩個IC需要注意的細節(jié)問題都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
(2)合作方面。我國IC的合作范圍與程度不及美國,大部分是圖書館獨立管理,即使有合作也大多限于圖書館的不同部門之間;而美國IC一般由圖書館與學校的其他部門合作,如信息技術服務中心、助殘中心、寫作中心等,由圖書館負責IC的整體管理,IT部門則提供計算機設備與相關技術支持。
(3)服務評估方面。美國IC評價的開展相對普遍,評價方法也漸趨多樣化,一般都會不定期進行服務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滿意度調(diào)查。其中南加州大學的IC已經(jīng)多次以LibQUAL+作為評價工具進行用戶調(diào)查,并形成了詳細的調(diào)研報告[19]。
我國高校圖書館的IC建設仍在探索階段,因此可以借鑒美國的成功經(jīng)驗與服務模式。在今后的IC建設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IC強調(diào)為用戶的信息利用、交流以及創(chuàng)造提供便利的條件。高校圖書館要在已有建筑條件下整合物理空間,以靈活的布局實現(xiàn)各項功能整合,并注重服務的移動性,使用戶在各個分區(qū)都能夠得到相關人員的幫助與指導[20]。在空間構造過程中,還需要充分考慮區(qū)域分布與環(huán)境布置的人性化因素,適當?shù)卦鲈O休閑與緩沖區(qū)域,以及非圖書館服務的空間分區(qū)。
一站式服務和無縫式環(huán)境是IC服務的最大特色,這就要求圖書館將其信息資源、設備資源、人力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與整合。不同于圖書館一般的信息資源建設,IC在提供多層次數(shù)字資源的同時,還應該有選擇地將一部分印本資源整合至IC空間之中,同時加強虛擬交流與共享平臺的建設[21]。
IC服務突破了原有圖書館服務的范圍,其對人員素質(zhì)的要求更加綜合與全面。IC服務團隊主要由咨詢?nèi)藛T與技術人員組成,同時相應地納入了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或學生助理。面對如此復雜的結構,必須要對工作人員進行合理配置,對他們的能力和專長進行組合,在協(xié)調(diào)合作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還要強化相關服務培訓,使IC人員不斷提高其業(yè)務素質(zhì)與服務能力。
在了解用戶需求的基礎之上確定服務項目、內(nèi)容與方式,堅持以用戶為中心,積極探索與挖掘讀者的信息需求,切實以用戶為中心開展服務。在服務項目的設計方面,在保障參考咨詢服務、學習交流空間服務、信息資源服務等核心服務的前提之下,整合更多的服務內(nèi)容,將更多非傳統(tǒng)圖書館的服務項目納入IC體系中,提供更多形式、更加完善的服務。如開設寫作指導、技術顧問等服務內(nèi)容;完善多媒體實驗室功能,開展多媒體制作服務;增加休閑娛樂服務;注重服務的人性化,在IC范圍內(nèi)為殘障人士提供輔助設施服務;適當增加自助服務。同時注重IC服務的推廣宣傳,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從而享受其提供的服務。以更主動的形式提供服務,使IC更加貼近學生的課堂教學以及學習生活,比如可以采取英語沙龍、閱讀興趣小組、專題研究小組等方式,逐步把專業(yè)教師與學生組織起來[21]。目前國內(nèi)高校圖書館普遍存在空間緊張、人滿為患的情況,在此形勢下盲目要求IC向校外人士開放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可以在IC的服務時間上加以拓展,盡可能地延長IC的開放時間,尤其是在考試期間嘗試向學生提供24小時的自習場所。
IC作為一項新型服務,在構建初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對多方請款進行可行性分析,考察用戶需求,獲得自上而下的支持,成立規(guī)劃團隊。團隊中的領導小組負責總體目標的制定、決策與管理,工作小組負責IC的具體規(guī)劃與設計。這一點可以借鑒亞利桑那大學IC的做法,該館IC成立了人員規(guī)劃與空間設施規(guī)劃兩個專業(yè)小組,負責IC總體規(guī)劃與具體設計的全過程[22]。
保障機制包括管理政策、系統(tǒng)合作、服務評估等部分。在IC建設中需要制定詳細的IC政策,針對服務對象、開放時間、信息行為規(guī)范、設備使用規(guī)則等內(nèi)容制定細則,對用戶行為和空間服務的使用規(guī)定詳細流程。其中應特別注意知識產(chǎn)權的保護,避免在信息共用共享的環(huán)境下發(fā)生資源濫用的行為,這一點目前在國內(nèi)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積極尋求外部合作,以實現(xiàn)技術服務、指導服務以及其他非圖書館服務項目的融合。建立合作協(xié)調(diào)機制,對人員進行合理分工,明確各自職責,使來自不同部門的員工更好地協(xié)作,共同滿足用戶的服務需求。至于一些簡單的技術問題或指導工作則可以聘請學生助理來承擔服務。
建立服務質(zhì)量的評價機制。IC評估是圖書館服務質(zhì)量評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途徑主要有非正式的用戶反饋、正式的服務質(zhì)量評價、基于LibQUAL+的用戶滿意度調(diào)查等。通過質(zhì)量評估了解IC服務的開展狀況,發(fā)現(xiàn)潛在的用戶需求,以便更好地對IC的下一步服務進行規(guī)劃與改進[23]。
其他國家IC的成功案例固然為我國高校圖書館提供了參考藍本,但在IC構建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充分了解本館的服務需要,從實際出發(fā),照抄照搬是不可取的。由于IC與傳統(tǒng)的圖書館建筑空間要求不同,需要追加投入進行改造或另辟空間加以建設,所以必須與本館實際情況與用戶特點相結合,選擇合理的構建模式[21]。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IC還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不論在服務形式還是服務水平方面與美國都還有一定的差距。要實現(xiàn)高校圖書館全方位的IC服務,仍然有漫長的道路要走。這一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分層次、分階段,從低到高、由淺入深地開展,建設符合我國高校圖書館實際情況的IC服務體系。可以先在初級層面開展IC服務,比如從計算機實驗室、電子閱覽室、參考咨詢部的拓展整合入手,或是結合本校學科專業(yè)設置開設有特色的學科化IC服務[24]。當技術發(fā)展成熟并且積累了一定經(jīng)驗之后,再推進到更加全面深入的IC模式??傊?,不要一味追求空間及功能上的雷同,應該根據(jù)現(xiàn)有條件因館制宜地構建IC服務。
IC的興起源于信息技術的革新與用戶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對于我國高校圖書館而言,構建IC服務模式,既是其優(yōu)化服務的契機,同時也是一個挑戰(zhàn)。目前IC服務實踐在國內(nèi)起步不久,還沒有形成成熟的構建模式,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與總結??傊?,IC的本質(zhì)在于其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而無需拘泥于具體形式,更不可照搬其他國家的做法。應該在各館現(xiàn)有條件的基礎之上,根據(jù)不同的服務需求合理構建或改造,建設符合各館實際情況的IC服務模式。
[1]About the Information Arcade[EB/OL].(2013 -05 -25)[2014 -04 -05].http://www.lib.uiowa.edu/arcadel.
[2]Leslie Haas,Jan Robertson.SPEC Kit 281:The Information Commons[EB/OL].(2012 -07 -15)[2014 -04 -03].http://www.brookdale.cc.nj.us/library/infocommons/icsites/sitesgeo2.htm.
[3]初景利,高凡,宛玲,等.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2002年研究進展[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3(6):88-91.
[4]Donald Beagle.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9(2):82-89.
[5]孫瑾.國內(nèi)外 InformationCommons的理論研究綜述[J].圖書館雜志,2006(10):11-15,74.
[6]Robert Seal.The Information Commons:new pathways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EB/OL].(2011-02 -23)[2014 -04 -05].http://www.nlc.gov.cn/culc/cn/lwzj.htm.
[7]Jim Duncan,Larry Woods.Creating the Information Commons:Connection,Community,Collaboration[EB/OL].(2010 -10-11)[2012 -12 -25].http://www.pace.edu/library/pages/ootul/infocommons/pace;ob-creating_the_information_commons.pdf.
[8]University of Iowa.Information Commons[EB/OL].(1993-03-25)[2014-04-05].http://www.lib.uiowa.edu/commons.html.
[9]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Learning Commons[EB/OL].(1995 -05 -30)[2014 -04 -05].http://lib.colostate.edu.html.
[10]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Information Commons.[EB/OL].(1995 -12 -07)[2014 -04 -05].http://www.usc.edu/libraries/locations/leavey/ic.html.
[11]University of Arizona.Information Commons[EB/OL].(2003 -05 -30)[2014 -04 -05].http://www.library.arizona.edu/ic.html.
[12]Indiana University.Information Commons[EB/OL].(2006 -05-17)[2014-04-05].http://www.libraries.iub.edu/in-dex.php?pageId=310.html.
[13]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圖書館信息共享區(qū)[EB/OL].(2007-03-25)[2014-04-05].http://library.siva.edu.cn.html.
[14]上海師范大學信息共享空間[EB/OL].(2008 -06 -04)[2014 -04 -05].http://www.lib.shnu.edu.cn/xxkj.html.
[15]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EB/OL].(2011-08-25)[2014-04-05].http://www.las.ac.cn/others/ic.jsp.html.
[16]清華大學信息共享空間[EB/OL].(2009 -04 -08)[2014 -04 -05].http://lib.tsinghua.edu.cn/service/ic.html.html.
[17]華南師范大學經(jīng)濟學信息共享空間[EB/OL].(2011 -09 -13)[2014-04-05].http://lib1.nhxy.com/secondpage2.jsp?id=jgxxgxkj.html.
[18]IndianaUniversity.ICmissionandpolicies[EB/OL].(2008-05-16)[2014 -04 -05].http://www.libraries.iub.edu/index.php?pageId=3514.
[19]USC Libraries.2007 LibQual User Survey Report[EB/OL].(2007 -06 -28)[2014 -04 -05].http://www.usc.edu/libraries/about/libqual/documents/2007LibQualReport.pdf.
[20]陽國華.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建設[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101,122 -128,132-139.
[21]蔣志偉.信息共享空間的理念及其構建[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6):75-78.
[22]University of Arizona Library.Information Commons Planning Team Members[EB/OL].(2004 -04 -10)[2014 -04 -05].http://www.intranet.library.arizona.edu/archives/teams/ilcst/members.html.
[23]詹華清,介鳳.國外信息共享空間評價研究與實踐[J].圖書館學研究,2010(20):2-6,9.
[24]吳惠茹.我國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實踐現(xiàn)狀[J].情報資料工作,2009(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