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建國
? 讀者來信| LETTERS TO THE EDITOR ?
與埃博拉“零距離”
洪建國
2015年11月25日,初冬的北京,埃博拉出血熱疫情防控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國家副總理劉延東親切接見了援非抗埃的全體隊員。先進集體和個人代表在主席臺再次講述那段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的歷史。作為我軍唯一傳染病醫(yī)院的一名宣傳干部,筆者有幸參與鏖戰(zhàn)西非,與埃博拉病毒“零距離”接觸,現(xiàn)以紀實的方法還原這段歷史。
2014年暴發(fā)于西非幾內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等國的埃博拉疫情,是埃博拉病毒被發(fā)現(xiàn)近40年來最廣泛、最復雜和最嚴重的一次大暴發(fā)。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彰顯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和人道主義精神,經(jīng)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批準,自2014年9月起從302醫(yī)院優(yōu)秀醫(yī)務人員中抽組中國人民解放軍援塞醫(yī)療隊,分三批赴西非塞拉利昂抗擊埃博拉(圖1)。援塞抗埃如同是一場接力行動,疫情不結束,一批又一批抗埃英雄始終在準備著。
圖1 援塞醫(yī)療隊與19位埃博拉康復患者合影
在2014年的最后一個月,第三批援塞醫(yī)療隊開始抽組了,那些天有人見我就問:“你準備好了嗎?”我笑著點頭。直到12月15日那一天,當302醫(yī)院姬院長宣讀有我的抽組隊員命令時,一直懸在我內心的一塊大石頭終于落了地,我如愿成為第三批援塞醫(yī)療隊的“宣傳干事”,因為有先前的準備,這一次我更坦然和自信了。接下來一個月是緊張而忙碌的準備工作。
時值北京的冬天,寒風刺骨,氣溫已到零下。然而,為了模擬非洲疫區(qū)高熱環(huán)境,在302醫(yī)院的模擬培訓中心,隊員們采用暖氣吹、火爐烤等方法保持室內溫度在35攝氏度左右。我與隊員們身穿體能背心褲衩,正在“炎炎夏季”反復進行著穿脫防護服訓練,同時心理時刻牢記:面對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異常兇狠的埃博拉病毒,哪怕是一個不經(jīng)意的小疏忽,都有可能產(chǎn)生致命的后果。為了避免醫(yī)務人員在救治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s, EVD)患者時感染病毒,援塞醫(yī)療隊采取了以下防護措施:11件防護用品、36道穿脫流程和10條原則。11件防護用品,即N99醫(yī)用防護口罩、防護帽、護目鏡、一次性防護服、兩層手套、防水隔離衣、面屏、防水雨靴、靴套等。還要經(jīng)過36道標準的穿脫流程,每脫一件防護用品都要用消毒液對雙手進行一次消毒,并嚴格按照從上到下穿戴、口罩先戴后摘、穿脫不顛倒等10條原則要求。對于一個非醫(yī)學專業(yè)人士來說,光聽聽11件防護服、36道穿脫流程、10條原則要求,頭就已經(jīng)“大”了,況且還要在高溫環(huán)境下展開工作,穿著臃腫得如同“熊貓”一般,走路不但不方便,呼吸也很困難,不一會兒,身上已是大汗淋漓。然而,要命的事情還有“洗手”,這里的“洗手”可不是簡單地把手打下肥皂、在水上沖洗一下,而是按照步驟,從手的內側外側、指間內外側、大拇指、指尖、手腕等部位進行消毒清潔,整個穿脫過程至少要洗10次手,簡直把手洗得像擼了層皮。
聽說塞拉利昂物資比較匱乏,臨行前做好各種準備必不可少。人們常說: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出國前,我在籌備政工物資時就要想得細而又細,比如說制作好了宣傳條幅,要記得帶懸掛條幅的釘子、鐵絲,還要具備錘子和鉗子等工具;比如說要去感謝駐塞大使館,我要提前做好錦旗;比如說第三批醫(yī)療隊要在異國過春節(jié),出國前跑市場去購買燈籠、彩帶、拉花、中國結,制作春晚背景布……忙得不亦樂乎。
縱然抗埃路上,布滿著荊棘,潛藏著危險,但我與隊友并肩作戰(zhàn),一起前行,險并堅守著,累并快樂著……從一聲令下到動若風發(fā),危難時刻現(xiàn)軍人俠骨亦柔情。2015年1月13日的夜很黑,然而,302醫(yī)院院內卻是燈火通明,戰(zhàn)友、家人都來為第三批援塞醫(yī)療隊先遣隊員送行。那一天,在我就要出門的時候,2歲的兒子卻始終不讓我走,哭著喊著要我陪他一起玩,無奈我只好說去辦公室才得以脫身。隨著一聲“出發(fā)”的口令,隊員們陸續(xù)向大轎車走去,就在這一刻,一個個親人離別的場景無不令人動容,擁抱、揮手、吶喊。這時,我的一位老戰(zhàn)友從河南發(fā)來信息,很短但很震撼,“兄弟,一定要活著回來見我!”抬頭望著窗外送行的人群,人頭攢動時我竟然發(fā)現(xiàn)了妻子,她沒有揮手,而是默默地看著我流淚……
那是一個遙遠的國度,從北京出發(fā),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穿越太平洋、大西洋“兩大洋”, 坐飛機、乘快艇、搭汽車,歷經(jīng)30小時的顛簸,行程17000 千米,終于來到了西非塞拉利昂。我們來不及休整,就向著疫情重災區(qū)挺進、挺進!翻過一座座連綿的群山,穿過一兩個稀散的村落,在路上或是山邊,偶能看到一些零亂破落的茅草屋和銹跡斑斑的鐵皮房,還有一些頭頂貨物的非洲黑人和衣不掩體的小孩兒……在一個名叫科索的小鎮(zhèn)上,有一座被當?shù)匾暈榫刃堑默F(xiàn)代化醫(yī)院,它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援塞醫(yī)療隊救治埃博拉患者工作的地方——中塞友好醫(yī)院埃博拉留觀診療中心。這是一所中國在2012年援建的醫(yī)院,2014年8月,因為這里收治了一位埃博拉感染者,患者最終去世,嚇跑了這里幾乎所有的醫(yī)生和護士。時隔一個多月,我軍首批援塞醫(yī)療隊來到這里開始收治埃博拉患者。
作為一名宣傳干部,我聽取了多位同事的建議,不斷完善宣傳方案和思路,與媒體聯(lián)合跟蹤報道醫(yī)療隊,努力挖掘各種感人故事,如“新娘就要上戰(zhàn)場”,來激勵和鼓舞每名抗埃隊員。然而,我深知不到一線是沒有發(fā)言權的。抵塞后我多次要求深入埃博拉病房拍攝第一手資料,醫(yī)療隊領導也許出于埃博拉的危險和醫(yī)療隊自身安全等原因,一次又一次地拒絕了我的請求。當時我焦急萬分,直到半月后的2月1日,我才被批準進入埃博拉病房。在事先把照相機、攝像機用專門的袋子裹了個嚴實后,自己再穿上防護服,也裹個嚴實,然后,第一次走進埃博拉病房(圖2)。因為有同生共死的戰(zhàn)友相伴,自己沒有絲毫的膽怯。我手持攝像機,脖子上掛著照相機,一會兒攝,一會兒拍,記錄下隊員與埃博拉戰(zhàn)斗的瞬間。那天氣溫在30度左右,隊友們看我步幅過大,一個勁地勸我行動要慢些再慢些,減少體能消耗。
“前方是埃博拉重癥患者的病區(qū),千萬不要觸碰任何東西!”同行的醫(yī)生告訴我,我頓時警覺起來,“前面門口有一灘血跡!”“抬起腳,不要踩著血跡,直接邁過去?!薄皠偛拍俏换颊卟∏閲乐兀谕迈r血,不幸去世了?!?/p>
與埃博拉戰(zhàn)斗,死亡就在身邊,危險就在眼前。這種以接觸傳播為主的病毒,它的威力超強,致死率竟高達90%。據(jù)說被感染者的1毫升血液中含有1萬至100萬個埃博拉病毒,哪怕是咳嗽噴出的一點唾液都有可能是致命的。聽隊員講,上一次疫情流行時,7位患者就是由于參加葬禮時共用同一盆水洗手而染病死亡。
在病房里,我看到埃博拉患者痛苦的表情,有的已經(jīng)虛弱得連睜眼都困難。在埃博拉面前,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生死可能就是一瞬間。等醫(yī)護人員查完房,我們回到半污染區(qū)時,我的臉上、胳膊上、手上、后背上已經(jīng)盡是汗水,疲憊的我竟忘記怎樣正確脫防護服,在隊友的提示下,我按照墻上畫的穿脫防護服流程,將11件防護用品一步步地脫下來,當脫掉口罩的那一刻,我感覺呼吸一口新鮮空氣是多么的幸福啊!當走進淋浴間的時候,一瓶500毫升的礦泉水已經(jīng)被我一飲而盡。
圖2 作者進入病房前照片
在從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駛往中塞友好醫(yī)院的路上,能看到一片美麗的海洋,翻滾的水浪拍打著岸邊,戲水的非洲小伙和姑娘們在盡情地沖浪,接著穿過一片略顯繁華的小鎮(zhèn),在這里有熙來攘往的二手汽車,錯落復雜的店鋪,頭頂貨物沿街叫賣的小販,還有一個赤身裸體的真人“維納斯”橫躺在馬路邊上睡大覺,還有一個穿著制服略顯牛氣的交通警察指揮著交通,一路倒是沒有看到一個“紅綠燈”。
我禁不住自問,這里有埃博拉嗎?這是疫區(qū)嗎?然而,在沿街的墻上,你又會不時地看到一些埃博拉的標語和宣傳畫,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Ebola is real!”,意思是說埃博拉是真的!這仿佛在告訴人們這里就是埃博拉疫區(qū)。在中塞友好醫(yī)院埃博拉留觀診療中心的門前,每天都會有呼嘯而過的救護車,放下一批待診的患者,又匆匆離去。留觀診療中心就像一個生與死的中轉站,每天有新送來的患者,有治愈出院的,也有死亡的。在這里,我確確實實地感受到“埃博拉是真的”。然而,我們的援助也確確實實是實心實意的。
在抗埃的日子里,隊員們與時間賽跑,與疫魔博弈,只要患者有一線希望,也要盡百分百的努力救治。2015年1月20日,一位名叫富拉尼的小女孩因被感染埃博拉病毒被送到中塞友好醫(yī)院埃博拉留觀診療中心,瘦小虛弱的她躺在一張大床上,原本11歲的富拉尼看起來像我們國家6、7歲的孩子。隊員們心疼極了,在全力救治她的同時,還拿出從國內帶去的“熊貓寶貝”玩具逗她玩,后來富拉尼被成功救治,“熊貓寶貝”也成了她愛不釋手的玩伴。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熊貓寶貝”富拉尼和“中國爸爸媽媽”的故事,所釋放出的那種“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
我清楚地記得再次進入埃博拉病房,那是2015年2月18日,這一天是農歷的大年三十,國內的人們正在歡天喜地地迎接新年的到來。這一天,我卻要紀錄下隊員們春節(jié)在非洲堅守崗位的畫面。由于我前期超負荷工作,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那段時間身體頻頻發(fā)出“警告”。那天在去醫(yī)院的路上,我出現(xiàn)了暈厥的現(xiàn)象,一陣陣地頭昏腦脹眼花,隊友們怕我身體吃不消,都一個勁地勸我先不進病房了??吹疥犛褌?yōu)榱朔侵薨2├颊邿o私無畏的神勇表現(xiàn),我沒有理由“先倒下”,沒有理由“說歇歇”,堅持一定要進入病房,于是,我閉上眼睛稍作調整,一睜眼又覺到渾身有了使不完的勁。
這次,段隊長下令讓我進病房時間最多不超過40分鐘,并且有人全時監(jiān)控我的身體狀況。有了上次進病房的經(jīng)驗,我在這次進病房前一口氣就喝掉了一瓶500毫升的礦泉水,以便更好地維持體力和水分。上午8點,醫(yī)療隊早交班后,我和8名隊員穿好護服進入了病房,當時溫度計顯示為零上30攝氏度。不一會兒,大家就走上了各自的崗位,有的消毒,有的接診,有的查房,有的拍片,有的配藥,有的送藥,有的喂服,有的輸液,有的檢測,工作井然有序,有條不紊。
這一天,醫(yī)療隊還為每位埃博拉患者送上了新春賀卡和禮物,祝福他們早日戰(zhàn)勝病魔。每位患者看上去很是高興,他們說知道中國的春節(jié)。在這里我看到了隊員們常提到的聾啞兒童“小西塞”,據(jù)說他剛來時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后來大伙兒集思廣益,給他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西塞,就是西非塞拉利昂的意思。隊員們雖然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行動有些不方便,但還是親自給他沏上一杯濃濃的營養(yǎng)素,一勺一勺地喂到孩子口中。小西塞抬起那瘦弱的小臉,沖著大家靦腆地笑了。
在病房里我還看到了年輕小伙卡馬拉,當他接過隊員們送給他的新年禮物時,一直都在說謝謝。我們常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尤其是卡馬拉那雙略帶濕潤的大眼睛,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直直地盯著中國醫(yī)療隊員,我想盡管國籍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是相同的,他那眼神中流露出的盡是對中國醫(yī)療隊員說不盡的感激。聽說卡馬拉明天(中國的大年初一)就要康復出院了,這個消息不得不說是送給中國醫(yī)療隊員最好的新年禮物。
半個月后的3月5日,距離回國的日子漸漸近了,于是我再次請求進入埃博拉病房。這一次,我見到了一位埃博拉老奶奶,她叫穆蘇,頭發(fā)花白已經(jīng)80歲了,在塞拉利昂平均壽命只有45歲,80歲的穆蘇老奶奶已算很高壽了。來時穆蘇老奶奶是被推著輪椅送進醫(yī)院的,她漸盡昏迷,生命岌岌可危。醫(yī)療隊為穆蘇老奶奶制定了詳細的診療方案,全體隊員以生命守護生命,終于將這位治療年齡最大的埃博拉危重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中國有句老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标爢T們看到穆蘇老奶奶很親切,總想和她多聊會兒,這時李醫(yī)生看到穆蘇老奶奶時不時去摳腳,一看不禁讓人作嘔,原來她的腳趾縫里有傷口破裂感染流膿,令人頭皮發(fā)麻的蛆蟲,正從她腳部潰爛的傷口不斷涌出……看到這,隊員們也沒有怕臟,也沒有怕感染,俯下身子,幫老人脫去污染的衣服,擦凈身體,再用雙氧水一遍又一遍沖洗傷口。穆蘇老奶奶眼含淚花,她說:“和我一起感染埃博拉的人都死了,因為有你們的精心治療,我活了。非常感謝你們,愿上帝保佑你們!”
是啊,埃博拉隔開了人與人的距離,但無法阻隔心與心的融合。3月11日,聽說醫(yī)療隊要走,已經(jīng)康復出院的埃博拉老奶奶穆蘇聽說中國醫(yī)療隊要走,她專門讓家人陪伴坐了1個多小時的車趕來為恩人送行。那個時候,我感到一曲軍民魚水新歌在詠唱,歌中的軍民猶如大西洋的“魚”和“水”,唇齒相依,跨越了國界,升華了大愛。
身處異國他鄉(xiāng),我常想:是什么讓中國軍醫(yī)在最危險的地方堅守,是什么讓中國軍醫(yī)在最關鍵的時候擔當?進入埃博拉病房,我漸漸地明白了,是強大的精神力量讓我們在死神面前毫不畏懼,是滿懷的深沉大愛讓我們在病魔面前救死扶傷,在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在遠離后方的異國,一群中國軍醫(yī)用他們的仁心仁術創(chuàng)造著一個又一個醫(yī)學奇跡!
時間如梭,歲月如歌。2015年3月,我們以實現(xiàn)習主席提出的“打勝仗、零感染”的目標凱旋歸來,期間,我與我軍首批援塞醫(yī)療隊宣傳干部前后連線,日夜撰文,對醫(yī)療隊直面埃博拉的感人事跡大力宣傳,500多篇新聞稿件在第一時間傳遞出了“中國聲音”。 轉眼回國已有8個多月了,但我始終關注著非洲埃博拉疫情的變化,就在前些天的11月10日,塞拉利昂宣布埃博拉疫情結束,當?shù)氐娜嗣癯鹆俗跃幐枨栋莅萘?,埃博拉》。我也感到無比的高興,盼望著埃博拉病毒不會再來,盼望著非洲人民生活越來越好,盼望著中非友誼源遠流長。
(2015-11-30 收稿 2015-12-08 修回)
(責任編輯 郭 曉)
Direct contact with Eobola virus
HONG Jianguo. Department of Politics, No.302 Hospital,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0039, China
10.13919/j.issn.2095-6274.2015.12.017
洪建國,本科學歷,E-mail: hjg302@163.com
100039 北京,解放軍302醫(yī)院政治部